1号专访 | 霍建起:内心的温度,将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导演
2017/12/14 传媒1号

    

     人物介绍

    

     霍建起:中国著名电影导演。1982年,霍建起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美术设计,自1995年起开始自己执导电影,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主要作品包括:《赢家》、《那山那人那狗》、《生活秀》、《暖》、《秋之白华》、《萧红》,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山那人那狗》。

     近年,霍建起分别获邀担任东京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

     2005年1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上,霍建起与其他50名电影艺术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在如约访谈霍建起导演的几天前,我特地从网上又观看了一遍他当年的电影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一位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陪伴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踏上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父子俩一路跋山涉水,几天的短暂相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渐渐消除了他们心中的隔阂。

     这是一部关于美景的作品。初夏的湘西南,草长莺飞,眼前一片连绵不绝的绿意;一条人迹稀少的山路蜿蜒向前,两旁绿树浓荫、山花盛开;狭长的青石板小巷、黝黑的村前小桥,小村庄在清晨的雾气里若隐若现,仿佛夹杂着泥土的清香。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作品。故事情节很简单,没有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送信的旅途中,儿子重温了父亲送信的方式,更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随着旅程的接近尾声,父亲对离开工作的伤感越深,儿子对父亲的体谅也越深,及至最后,浓浓的情感也让我这个局外人几次落泪。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这部作品体现了霍建起一以贯之的唯美含蓄的文艺气质,他曾这样说过:“生活是无奈的,但诚意十分重要,人在旅途中需要彼此理解与关怀,常怀忏悔或心存感激才能够心安理得。”

     访谈当天,刮起了北方冬季干咧的大风,鹅黄的落叶纷纷扬扬。霍导准时到达,脸上温和地微笑着,发型还是多年不变的齐额短发。

     我们的话题从霍导最钟情的创作开始聊起。

     应该说,霍建起是一位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导演,他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同时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那个中国电影逐步复苏的年代,他作为第五代领军人物背后的美术师出现在电影字幕并不起眼的位置。

     1995年,霍建起拍摄了自己导演生涯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赢家》。虽然身处于第六代导演异军突起的电影浪潮中,霍建起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品格,相比起第六代的先锋性和边缘性,霍建起体现和表达的始终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他的作品就像一幅“桃花源”的画卷,蕴含着沉醉的风光、人性的温情,同时极少涉及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揭露,由此形成了诗意的“霍氏”风格。

     一、唯美与诗意构成霍氏电影的“世外桃源”

     法国著名印象派导演德吕克曾说过:“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与美的电影”,霍建起的作品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美术专业出身使他天生对色彩和线条敏感,10年的美工经历也为他提供了深厚的艺术基础,他将唯美与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霍建起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电影美学的理解,“因为我学美术的,我对风景画很喜欢,对美有一种天生的感知,我觉得电影除了美,还需要有诗意,我比较重视画面情绪的表达。”

     “霍氏”风格雏形在霍建起的导演处女作《赢家》中就已经呈现出来。1994年10月,霍建起的妻子、知名编剧苏小卫受远南运动会的运动员孙长亭经历的启示写出了原创剧本《赢家》。两个平凡年轻人,一位是身患残疾的运动员常平(邵兵饰),一位是年轻漂亮的银行女职员陆小杨(宁静饰)。残疾运动员常平在运动场上以及爱情角逐中赢得胜利;所谓没有挑战,也就无所谓“赢家”。

    

     电影《赢家》

     影片中使用了一些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带来了诗的效果与意境,使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拥有了超现实的美感,这是霍建起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画面的设计犹如一个个梦幻,白色的连衣裙、泛黄的的树叶、淙淙的流水,都在表达着对自由、美好、纯洁的赞美,即使曾经酸楚的回忆也给人留下了温暖的感觉。

     其次,影片具有高度凝练与抒情的特质。人物设置与情节构成非常简洁,着力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绝无多余之笔墨。影片的诗意无处不在,哪怕是上演情感之争也处理得轻盈柔和。

     比如:耿乐饰演的装修公司老板作为常平在爱情上的竞争对手出现,但这种竞争并没有“硝烟四起”的味道,也几乎没有正面交锋,而只是通过一些寻常的生活场景与细节,让双方在精神与道德的领域一较高下。

     对于电影中的表达方式,霍建起说:“我对事物很敏感,很容易伤感,比如刮风,我会想怎么那么萧条,怎么那么多落叶,四季变化都会让我有感受。那这种伤感,也是一种享受,是对事物、人生的一种体会。”

     霍建起对于自己过往的作品谈的并不多,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他只是倾毕生之力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已。

     很多的时候,当一个人成年之后所做出的判断与选择,往往来自于他小时候的经历所留下的印记。霍建起的性格中,有着浓浓的诗人气质和与生俱来的敏感脆弱。

     访谈中,霍建起聊到了生死,也聊到了幼年时代记忆深处的片段。

     “人的一生,回首往事一定是触动人心的,而且一定是感人的。”

     “人一出生就在向着死亡去了,就在倒计时。年轻的时候不会去想,到了退休、孩子大了,这种轮回又转了一遍。当然,人也需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活在当下就要快乐,但人不可能没有感伤。”

     “人生已经够苦了,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过程,我从来没觉得人生是美好吧……我从记事起,就觉得人生挺沉重的,年代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是自己敏感。比如上幼儿园我就不喜欢,这么大一个集体环境,一个星期不能回家,都成‘简爱’了,这种经历就会影响我。”

     对人生悲苦的强烈感知,让霍建起有了一种想要寻找、构建世外桃源的理想,他的这个愿望在电影的造梦国度里实现了。

     “觉得现实不那么好,还是想逃避现实,希望有一个桃花源。”

     同时,基于对现实生活与历史痕迹的关照,霍建起也在之后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悲悯之情。

     二、悲悯与情怀形成霍氏电影的“主流价值”

     2013年3月,霍建起导演的人物传记电影《萧红》上映。他说,当时自己是怀着对作家萧红的一种深刻的同情心在创作。

     这部电影讲述了萧红和五个男人的战争:她的父亲,是传统的冷血;萧军,对她是始乱终弃;端木蕻良,文质彬彬却承载不了她的爱情;还有骆宾基,用仰视的目光理解萧红;以及含蓄出现的精神导师鲁迅。

    

     电影《萧红》

     萧红在民国女性当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文采惊世骇俗,但同时又凸显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典型悲剧。她的内心很明白“我要自由,要独立,要表现自我价值”,可是在情感方面,她又无法割舍对男性的依赖,因为她还没有学会如何摆脱几千年来世俗传统施加给她的束缚。这造成了萧红人格上的分裂:她的作品水准已然超越了男性,可她表现出来的社会人格跟她的精神创造力是差距悬殊的。卓越的作品为她带来了荣耀和赞誉,但她脱离了作品的护卫投身社会的时候,却仿佛像一个婴儿需要呵护。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波伏娃说过:“女性要解放,就必须学习如何自由。” 自由不是一句口号,你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去跟全社会、跟文明历史、跟男人去战斗。

     西蒙娜·波伏娃还曾说:“你不要生为女人,你要成为女人。”要成为女人,你就得遭灾遭难、挨刀挨剑。有的人活过来了,有的人被砍得太重倒下了。萧红倒下了,因为她不躲,她直接走过去,要看真相。

     在沉重现实的背景下,萧红在乱世浮生朝不保夕,她的倔强、反抗、深情、脆弱使她注定了将遭受悲剧的一生。

     霍建起表示:“萧红长久以来被低估、被遗忘、被忽略、被误解,拍这部作品就是为了提供一个切入点,让大家了解萧红、理解萧红。”

     萧红在天有知,会发现她并不那么孤单,因为这世界上有很多孤单的人已经认同了她。

     在历史的尘烟中人来人往,有许多的过往值得抒写。霍建起另一部影片《秋之白华》同样是取材于历史著名人物的经历,由董洁、窦骁主演,讲述了早期共产党人瞿秋白和妻子杨之华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人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的感情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

     霍建起介绍说,《秋之白华》片名的灵感来自于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两人结婚时,瞿秋白在杨之华的手心印下一枚印章,上面刻的是“秋之白华”,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还为杨之华准备了一份结婚礼物,在一枚金别针上刻着“赠我生命之伴侣”的字样。

    

     电影《秋之白华》

     瞿秋白的遭遇总是那么波折,文人的气质注定了他的坎坷——他也许不是一名好的政治家、军事家,因为他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豪迈气概,但他有心,有爱。

     影片中,瞿秋白站在外白渡桥上对杨之华等学生说:“革命是要流血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带你们走上革命的道路,真不知道是不是错了。”他的这番表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许会被认定为立场不坚定的表现。面对活生生的人,任何的言语也抵不过这句话对生命的尊重。

     霍建起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瞿秋白,当他被劝降的时候,即使激愤也只是顿了顿酒杯,而不是慷慨陈词,这很符合他的文人身份和修养。他平静地告诉劝降的人,自己绝不会接受释放条件,声微义重,举重若轻。

     最后,影片中的瞿秋白于就义之时笑言道“此地甚好”,他淡然地笑坐花间,美不胜收的场景与瞿秋白的高贵儒雅合二为一。

     访谈寄语

     现实残酷,霍建起就运用一些温暖的手法去淡化现实带给人们的伤痛和折磨,阴雨天的火红玫瑰,西餐厅婉转的钢琴曲,婀娜优雅的旗袍……

     他说,“我内心比较单纯,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也不是那么会交际,恶的东西、苦难的东西不愿意多想,我对于苦难和悲剧有着很强的同情心,接受不了就不看。我们内心的承受力没那么大,因此我还是希望表现的美好尽量多一些,再残酷,也有人间温暖吧。”

     最终,内心的温度将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导演。

    

    

     欢迎加入“1号社群”,

     每日获取《1号新闻》;

     每月获取《1号月刊》;

     每季获取《1号蓝皮书》!

     【入群方式】

    

    


     1号小编——扫码进群

     推送列表

     【头条】1号专访 | 霍建起:内心的温度,将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导演

     【二条】速食导致猝死,偶像养成慢工才能出精品|前瞻2018偶像养成综艺

     【三条】23位艺人“烂剧率”100% ,这个锅能甩给谁?

     【四条】1号学术|陈力丹: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五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 上游新闻 青岛新闻网《摄影之友》杂志社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 米未传媒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