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非要说》是如何成功引起客厅场景下的观众注意力的?
2018/1/8 传媒1号

    

     为了做好《预见2018传媒产业大趋势》专题,2017年12月,我走访了10位传媒领域大咖。

     由于传媒1号(ID:zcfhxy)在传媒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视,所以,关于电视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移动媒体冲击下的发展方向与调整路径,成为我们最大的好奇。

     我们得到了一个几乎各位大咖都有共识的公允答案——电视产业若想保持稳定甚至继续发展,必须在客厅这个主战场上充分满足观众的需求。未来,电视面临的机遇,亦是来源于充分满足观众客厅场景的需求。

     那么,电视究竟如何满足客厅场景下观众的收视需求呢?

     1月6日,江苏卫视上档的《有话非要说》似乎给出了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范例: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上,它在探索更适合于客厅场景下的内容语态;二方面,在编播层面上,它也在探索更能延续观众收视惯性的编排形式。

    

     内容层面:

     什么是客厅场景的内容语态?

     场景这个词儿,虽然已经被滥用了多年,但似乎从呐喊概念到落地实践,仍有不短的距离。

     在《有话非要说》这个节目案例中,它所启发我们去关注的满足客厅场景需求的面向有三点:

     第一, 话题性。

     客厅是一个家庭中的公共领域,无论是日常相处的情侣、夫妻、子女,或者偶有拜访的亲友、邻里。在客厅场景下打开电视,其中一个功能便是为彼此的相处寻求议程。这样的议程,还必须是大家都有认识的,大家都有话说的,换言之,则是日常的。

     《有话非要说》做的便是这样具有日常性的话题。探讨的主要情感集中于亲情、爱情、友情,主要关系集中于情侣、夫妻、亲子、朋友,主要话题集中于男女的理念冲突、代际的理念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每个客厅里收看节目的观众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第一期节目为例,第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男孩喜欢模仿张国荣影响到正常情侣关系的烦恼。节目里探讨了一方面是个人心理层面,是个人爱好,另一方面是情侣关系层面,当个人的理想与生活的现实面临冲突之时,该断则断是否是彼此安好的最佳答案?

     第二个案例,说的是一个男孩热爱环游中国以至600天没有回家的亲子关系的烦恼。虽然热爱旅游到600天不回家是一个典例,但其背后的心理动因仍然是普世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选择高考之后远走高飞,似乎在这个新时代下更应理解人性的全貌——这是一个关于施压与逃避的问题,关于教育与反哺的问题。

     孟非有两句点评说得鞭辟入里:“一个孩子不愿意回家,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是对回家有某种抗拒,就是家的吸引力不够,第二,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吸引力太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作为父母,你们的要求都没有错。但是,你们必须记住一件事。你们在对孩子要求的过程当中,你们种下的那个因,一定会在有一天,以结果的方式回馈给你们。做父母的,你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就会在孩子的未来收获一种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而这一系列的话题,的确应该铺在客厅的场景下,让情侣关系中、让亲子关系中的人们,以镜自鉴。

    

     第二, 情境性。

     配套于《有话非要说》似乎在与客厅中人进行对话的“话题性”,节目组在舞美设计上就做成了一个看过去非常像与真实客厅场景隔屏相望的舞台客厅场景,有沙发、有茶几、有书柜、有台灯,进一步营造了屏幕两端的“对话感”。

     由于这样一番营造的“类客厅场景”,也让舞台上的人物进入更加家常的、舒适的状态。主持人、嘉宾、苦恼者都围坐在沙发上攀谈,像极了日常生活中到家里来吐苦水的亲朋好友、街坊四邻的真实状态,而由于这样的情境性,主持人、嘉宾、苦恼者似乎都更容易找到放松、自然的状态,慵懒地躺着说话,纵情地笑着交谈。而这样的状态,我认为是一档以语言、以谈话为核心的节目,在客厅场景下最可能引起观众共振、共鸣的样式。

    

     第三, 思考性。

     我们说,客厅场景下的内容,需要放松、需要自在,但并不是在倡导客厅场景的内容应该浅薄化乃至无脑化。如果说,在家庭场景内,书房场景下的内容应该是纯粹的严肃性、深度性,那么,客厅场景下的内容,应该是包裹在轻松性下的思考性。其实,要做到这种举重若轻的智慧,在我看来,并不容易。

     而《有话非要说》对我最有魅力的一点,便是它在幽默中、自在中、舒适中,呈现出了有烟火气的大智慧。它所带出的价值观,不是腐朽的、不是程式化的、不是非黑即白片面性的,恰如我们刚才举过的关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问题的重新解读,它试图在传统价值观与新型价值观中找到互相理解的平衡。

     在分析过度沉迷的问题时,你会听到孟非客观的、人性化的解读:“但凡在偶像的幻想中不可自拔的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巨大挫败感的人。”他不批评谁对谁错,只是在理解人性当中自我保护的常态;

     在分析孩子为什么宁愿远游、不愿回家时,你会听到王琳直戳真相的耿直:“一般孩子都留恋父母,为什么你们的孩子不留恋你们呢?”她不直接站队父母或者孩子,而抛出一个足以让苦恼者父母乃至更多正在犯同样错误的父母认真反思。

     烟火气中更见人生哲学,而这便是客厅场景下观众期待的画龙点睛的内容。

    

     编播层面:

     怎样才能留住客厅中的观众?

     近期,围绕着如何满足客厅场景下观众需求的满足,传媒1号已经有了不少的探讨,但几乎多集中于内容层面的,而在业界的实践与探讨中,也多集中于内容层面的。

     《有话非要说》之所以值得关注,即在于它围绕着这一话题,还在编播层面上有所创新:从上周六开始,江苏卫视将打造一个“周六孟爷爷霸屏的内容生态”,前有《非诚勿扰》于21:10开播,后有《有话非要说》于22:00接力。

     同属于一个IP人物(孟非)、同属于一个节目大类(生活服务类)、同属于话题性极强的内容,然而二者之间又有许多鲜明的区别:《非诚勿扰》是垂直于婚恋话题的,《有话非要说》则横向覆盖了亲情、爱情、友情各种生活烦恼;《非诚勿扰》是高度仪式化的,通过复杂的节目规则推动节目进程,《有话非要说》则是高度日常化的,通过日常化的语言、日常化的场景、日常化的话题,打造烟火气中的思想性。

    

     这样的编播模式,所带来的效应是:

     一方面,由于同样的IP人物、同样的节目大类、同样的话题属性,让观众产生较高的收视惯性;另一方面,由于节目话题的不同、形式的差异,让观众不至于陷入审美疲劳。而在惯性与差异性的两相结合下,便形成了较大的合力,得以完成将观众牢牢锁定于江苏卫视周六晚间档的目的。

     这一来是对孟非本人号召力的提升,霸屏效应无疑更全面地展示他的业务能力、更放大地呈现他的人格魅力;二来则是对江苏卫视品牌的提升,两个节目的前后打通、矩阵联合,加深一层的信息编码无疑更加强化观众对江苏卫视的品牌认知。

    

     结 语

     观众不在客厅生活了吗?不是的,不可能。

     只是电视在研究电视场景上,所下的功夫还不够深、不够多。

     而在《有话非要说》的实践中,我们得以认识到,要满足这样一番观众需求,不但在内容上需要更多设身处地地自问,客厅场景下的观众究竟要什么——他们在怎样的身体状态(情境性-舒适的)、心理状态(话题性-可探讨的)与精神状态(思想性-可激发的)下需要收看电视内容;还要在编排上需要更开拓思维地创新,怎样才能留存观众以带来更长的收视时间?更稳固的品牌效应?

     敬请关注,江苏卫视 每周六晚22:00《有话非要说》。

    

     欢迎加入“1号社群”,

     每日获取《1号新闻》;

     每月获取《1号月刊》;

     每季获取《1号蓝皮书》!

    

     【入群方式】

    

    


     1号小编——扫码进群

     推送列表

     【头条】《有话非要说》是如何成功引起客厅场景下的观众注意力的?

     【二条】预见2018传媒产业大趋势之视频网站篇|优酷副总裁郑蔚:互联网与电视谁都取代不了谁

     【三条】收视跌破0.5,热度低粘度差,内外受困的周播剧如何才能破局

     【四条】1号学术|刘畅:《芳华》美学:“青春+”的视角(1)

     【五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 搜狐财经 中国交通广播新媒体部 风直播 腾讯视频 壹心娱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