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专访 | 《声临其境》总导演徐晴 : 用“调查记者”的思路做节目,回应社会关切是始终的使命
2018/1/10 传媒1号

    

     对《声临其境》总导演徐晴的专访,始于23:30分,结束于近凌晨一点。因为徐导一直忙于开会,所以我们的采访时间一推再推。

     除了采访时间跟预想的不同外,整个采访过程中都充满了意想不到。成熟的采访者在设计问题层次的时候,一般心中会有关于被采访者回答的方向预设。所以在等待徐导的三四个小时时间内,我有充足的时间来打磨问题的层次。考虑到徐导忙碌一天,接受采访时可能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发散式的阐释每一个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十几个问题以保证让我们的访谈内容尽量足够充分。但是,俨然我严重低估了一个资深电视综艺导演的精力充沛程度,在整理采访录音时,我整理出了近九千多字。

     《声临其境》刚刚播出了一期,数据爆红,口碑声名鹊起——俨然已经有了“爆款”的初步模样。经管观众早已经通过《一年级》、《变形记》这些之前的作品对总导演徐晴非常熟悉,但对于这个全新原创的节目仍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所以在我设计的十几个问题中,除了有类似于“请比较《声临其境》和《演员的诞生》的优缺点”这样的犀利方向和“为什么节目设计了诸多‘反传统’做法”这样的深入方向之外,还设计了一些我们认为总导演之前很可能完全没关注过的问题方向。

     但徐导的回答行云流水,没有一丝迟滞。这种快速、充分的回答节奏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不是“应对采访的套路”,而是“全想明白了”之后的流畅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采访实录:

     1、制作《声临其境》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您会选择“配音”作为综艺题材?您担心过观众的接受程度吗?

     徐晴总导演:我们在2017年做 《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启动式》晚会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段落,邀请老版《三国演义》的主要演员在晚会中重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设计没有成行,我们就改为邀请《三国演义》电视剧所有角色的配音班底在节目中重现原音。这个思路出现的时候确实我们内部也有争议。也曾担心过“声音”可能会没有看点。但是播出之后的效果让我们很吃惊,首先,几位老艺术家一开嗓就让我们特别惊艳,另外收视成绩非常骄人,三网数据全部获得了第一名。我们在回溯这一现象的时候发现,其实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像“声优”、“声控”这样的群体一直有着非常庞大的关注程度,在各大平台上也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热度。我们就想能不能用这个题材,做一个综艺节目。但是真的在做的时候碰到了非常多的困难,我们在一段时间里是觉得可能是无法实现的,并一度放弃。但是后来台领导非常坚定,给我们很大的支持,最终还是把它做出来了。所以整个过程也经历了很多波折。

     因为我们对湖南台庞大的年轻观众对于“声优”的关注程度做了充分的了解,所以我没有担心过观众的接受程度。反而我们担心过“过于垂直”这个问题,年轻人对于“配音”的关注是否能影响更多、更广泛的观众也同样关注这一内容,这个内容领域是否“过于垂直”。所以我们前期在做这个选题的时候,内部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争论:这种“不看颜值,只看声音”的选题模式是否会放弃“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法”,变成一个广播节目?

     所以我们在完成这个节目的时候做了很多“视觉化”的思考,比如说摄像机一直跟拍所有的配音过程、每期最后的合体表演时的舞台设计等等。但是我们的逻辑关系是“画面为声音服务”

     2、我们注意到除了“表演——观看”这个传统的逻辑之外,在舞台还设置了一群由杜海涛带领的年轻人,您希望他们实现怎样的节目表达功能?

     徐晴总导演:他们更多的是实现“桥梁功能”和“破壁功能”。首先我们合作的多位艺术家的艺术水准是非常高的,但是往往存在“专业壁垒”。也许普通观众在观看他们表演时能够感觉到“非常好”,但是“好在何处”可能很难说出来。同时我们合作的主持人王凯,也是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但也许跟芒果的观众就没那么熟悉。而我们选用的这一批年轻的芒果系主持人一般都是从表演和播音主持的专业院校出来的,并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观众也都熟悉他们。因此他们在解读节目嘉宾的表演、同主持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帮助观众实现“解读功能”和“跨专业破壁”。可以从他们所学专业的角度来告诉观众“好在何处”,增强理解通达性。

     从首期节目的播出效果来看,他们也实现了绝大部分设计功能。

    

     3、这些戏骨级、艺术家级的嘉宾往往都形成了自己非常稳定的表达逻辑,特别是很多配音艺术家并不常在综艺节目中出现。在跟他们沟通节目进程,经历了哪些磨合或者有没有做节目的相应修改?

     徐晴总导演:我们在跟嘉宾沟通时,非常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这个思路在我们前期内容策划的时候就开始贯通了。像赵立新老师,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就发现他非常有自己艺术家的坚持,包括自己在舞台的表现方式、表现内容,甚至细化到了自己服装的选择。但是等到赵立新老师一开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这些坚持都是值得的。像我们首期请到的其他三位嘉宾:周一围、张歆艺、潘粤明,也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演员,在台词配音上也都有多年的造诣。所以我们发现当四个人碰面的时候会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气场,会彼此之间有一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式的打量”。彼此非常尊重,但也会更加重视自己的舞台表现。彼此在专业领域中会有一个“激发”,对于舞台表现也都会精益求精。所以我们在节目呈现时,就把这些元素都放在其中。整个节目都非常顺遂的沿着“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条逻辑完成,我们并没有要求嘉宾一定要完成某一个也许他并不擅长的节目环节设计。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一切节目元素为声音服务”,这条原则其实跟嘉宾们的诉求也是一致的。所以在这个原则下的节目环境,观众会看到“台词老师赵立新”和“台词老师周一围”之间微妙的彼此关注和共同对于台词专业的高标准追求。

    

     4、我们注意到节目中有一个很不同于常规“带嘉宾综艺节目”的设计,嘉宾身份先设置悬疑,在舞台揭晓,但揭晓后要再回到配音间,然后再返回舞台,这跟“嘉宾跟观众见面后留下来,培养现场气氛和持续热度”的传统综艺做法并不相同,这样设计初衷是什么?《声临其境》作为棚内综艺,观看时的信息量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徐晴总导演: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并没有特意设计这个,还是你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这样做确实不同于传统”(笑)。我们策划这个节目的时候是沿着“真人秀”的思路操作的,并不是典型的“棚内综艺”思路。刚刚说到,我们请到的这些嘉宾,他们都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所以假如这些嘉宾真的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坐下来,他们可能并不擅长像“综艺咖”那样“同观众打成一片”。他们最好的状态是需要某种属于他们世界的安全感的。所以当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配音间,回到同行中时,他们最自在,状态也最为放松。也是基于这些考虑,才出现了你刚刚说的“反常规”的现象。(笑)

     我做《一年级》、《变形记》这样的户外综艺和《声临其境》这样的棚内综艺,最大的感受是无论节目形式是“户外真人秀”还是“棚内综艺”,节目之间的创作规律都是相通的。刚刚我提到,《声临其境》的很多操作手法是趋向于“真人秀”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节目时,并没有像传统的“棚内综艺”那样遵循严格的“格式化”和“流程化”,我们想要实现所有环节,用“人”的故事来贯通。所以我们采用了很多对“人”的塑造内容,因此在完成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操作模式下呈现出来的节目,相较于传统的棚内综艺,在一期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信息体量会大很多,故事的整体感很好。

     “综艺感”和“艺术质感”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应该怎么说,作为一个原创节目,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的《声临其境》本身的内容属性就决定了节目会有非常浓厚的“质感”,而不是只有单纯的娱乐。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所以在设计节目表达的时候我们要平衡的三个方面是:一,湖南卫视的整体平台风格。二,“配音”这个专业门类的艺术质感和艺术水准。三,观众的群体特性。

    

     5.有没有担心过有人拿同样也有老戏骨、同样也探讨表演专业门类的《演员的诞生》作比较。您认为比较的结果会是什么?

     徐晴总导演:我担心不担心它都会发生(笑)。我非常尊重大家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我肯定会有自己的聆听选择。这两个节目相较而言,《演员的诞生》他们先出现在市场上,但我们节目呈现内容方向“更极致”。从“表演的精细度”来说,我想我们更胜一筹。《演员的诞生》这个节目从制作的层面来说,他们的操作和制作非常精良,这个是没话说的。但是可能因为我本人做过几年的《一年级》等相关表演题材的节目,对于“表演”这个学科门类比较熟悉,所以《演员的诞生》对于我个人而言,吸引力可能会没那么持久。

     6.您的《一年级》、《变形记》中有很多对“成长”和“教育”话题的关注。同样在《声临其境》中,无论是王凯开篇所说的“专业学生、年轻从业者一堂顶级的专业课”,还是在播出中年轻人向嘉宾请教各种表演情景的问题环节,都能够看到鲜明的“教育、启发、传帮带、成长”这样的痕迹。您为什么要在您的综艺作品中设计鲜明“教育功能”风格?

     徐晴总导演:这也是我们之前下意识的操作,经你一说,我才意识到确实如此(笑)。但是回想起来,这可能跟我的团队做综艺节目的一个原则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做出来的综艺节目,“不仅仅要无害,更要有益”。我本人有十年左右的新闻从业经历,所以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非常敏感。这种对于“回应社会关切”的思路往往也会代入到我现在的综艺节目当中。我们团队做综艺节目有一种非常扎实的“调查记者”思路。在之前做《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在大学课堂旁听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记录下了大量授课内容和同学们的真实反馈。在做《声临其境》之前,我们也跟主持人王凯、我们节目邀请的一些老配音艺术家做了非常充分的访问和沟通。《一年级》时,这些充分的调研告诉我们,节目内容可能涉及到大量的关于青少年教育、艺术教育和艺考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个社会,“艺考”、“青少年教育”会是一个持续的刚需,所以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应该在湖南卫视——这个年轻人聚集平台上关注“教育”这个社会话题。所以这也能够实现我们做综艺节目的“不仅无害,还要有益”目标原则。

     在做《声临其境》时,我们在同王凯和各位老师沟通中也发现,节目呈现出的内容同样可以为立志于从事这个专业的年轻人提供大量学习中范本和教学素材,所以当然也不需要刻意回避。虽然是综艺节目,但现在“教育”这件事可能够实现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很多高校就把我们节目中嘉宾的配音、解说的片段截取下来,直接在课堂上当成了教学素材。新浪体育也邀请观众来尝试我们嘉宾在节目中解说的段落。实现这一效果的速度是我们没想到的。(笑)

    

     7. 在观看节目时,我们发现节目内容有鲜明的“短视频”特征。似乎在节目制作之初,就充分设计了将相关内容拆分成便于互联网传播的结构形式,在制作《声临其境》之初,是否就有考虑到“融媒体”思维,有哪些?是如何考虑的。

     徐晴总导演:(笑)你的观察很犀利。说实话,我们作为传统电视内容的创作者,操作遵循的是传统的电视思维。我们在前期策划时,其实非常担心“配音”这个题材过于碎片化,太“过于方便”互联网传播了,可能会对我们的节目整体内容形成解构。包括我们前期在跟各位艺术家沟通时,他们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所以我们在选择节目制作手法的时候,用到了大量我在前边提到的真人秀思路。凸显人物的背景和人物故事来对节目的环节进行串联,这样操作整体感会更好。但“方便互联网传播”,这个现象应该是节目选题中自带的“基因”。这其实也是我们不太一样的制作思路,我们在“电视传播思维”和“互联网传播思维”中,是逆向操作的。

     针对徐晴总导演的专访充满着启发性。在一个对电视并不友好的时代中,传媒人尽管掌握了“内容为王”的“真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互联网传播趋势和审美的诸多影响。在常规的理解中,这种“电视却又网络味道”的审美方向,一般会被定义为“探索电视转型”的有益尝试。似乎不顺从“互联网思维”,就很难做好“电视内容”。

     但是这种动荡和犹豫在徐晴导演——一个成功打造诸多品牌电视内容,并同时在互联网获得广泛传播的资深电视导演身上并不存在。她制作综艺节目的创作思路是似乎是立足于同“新闻调查”一样的广泛、深刻的调研,正是这种调研给了她非常充分的“内容信心”和“底气”。

     这种底气和信心非常直观的反馈在了节目的制作质量上。但同时,“心无旁骛、专心做电视”思路下生产出来的电视内容,并没有因为前期的“电视专注”而被互联网拒绝,反而大受欢迎。——这种思路带来的启发,也许不仅仅启发“电视”,甚至互联网媒体也该深思。

     《声临其境》在2018年开年,刚刚开播一期,就夺得了“双网第一”的好成绩。观众不仅仅给予了节目慷慨的赞誉和优秀的数据,同时对于后边节目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徐晴导演在谈及这些的时候语气非常平静,但也同时透漏,后边的内容“能够绝对满足观众的绝大部分期待,甚至会有惊喜”。

     传媒人往往都惊叹于“芒果系”节目的天马行空和成功的传播效果。但这种“全平台系”的成绩具体下来,也许正是因为有徐晴导演和她的团队这样的节目组、全平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不动荡、不保守”的电视内容生产思路等这些具体的“点”,支撑起了“面”。

     这种“点”和“面”的协同关系,也许值得很多深思。

     非常感谢徐晴导演接受我们的采访,也非常期待下次请益。

    

     欢迎加入“1号社群”,

     每日获取《1号新闻》;

     每月获取《1号月刊》;

     每季获取《1号蓝皮书》!

    

     【入群方式】

    

    


     1号小编——扫码进群

     推送列表

     【头条】1号专访 | 《声临其境》总导演徐晴 : 用“调查记者”的思路做节目,回应社会关切是始终的使命

     【二条】点醒自以为是或疏于交流的大人,《放学别走》让你看到00后这股新力量

     【三条】预见2018传媒产业大趋势之新媒体篇|北大院长陈少峰:自媒体的第二波红利期即将到来!

     【四条】1号学术 | 谭天:新媒体运营——从“关系”到“连接”

     【五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 凤凰网湖南站 网易游戏 央视新闻中心 今日头条 华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