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学术|刘畅:新闻传播与事实思维(5)
2018/1/29 传媒1号

    

     1号按:这篇文,是南开大学刘畅教授根据多年教学积淀下来的课件资料梳理而成的一篇关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大文。刘畅教授的此番探索,让传媒1号(id:zcfhxy)看到,这可能是1号学术所可以承载的教育价值——一门好的课程,若仅在一个教室之中,受惠的仅有这个教室中的学子;而当一门好的课程,若通过1号学术的传播,受惠的可能就是全中国传媒专业的学子们以及亟待充电的业内人士了!1号期待,更多中国杰出的传媒专业教授能以此种形式为1号学术赐稿,让更多学子、更多业者,受教于您的启蒙。

    

     刘 畅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教授

     1号学术|刘畅:新闻传播与事实思维(1)

     1号学术|刘畅:新闻传播与事实思维(2)

     1号学术|刘畅:新闻传播与事实思维(3)

     1号学术|刘畅:新闻传播与事实思维(4)

     五、马航失联:

     不确定事实与不确定新闻

    

     在第四节中,我们了解了蒂莫西?加顿艾什的新闻学思想:事实即颠覆以及事实本身就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也就是说,他认为,新闻报道与文学虚构之间,并无一条泾渭分明的精确“边界”,二者的区别,只是一种模糊的存在。这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之物:没有人的参与与加工、未经传播的“事实”,只是一种原生态,而一旦被报道、被传播,就有了人的主观性介入。所以“事实和虚构这两个相邻的领域都属于文学,就像法国和德国都属于欧洲一样”,因而,“记录”与“创作”也是如影随形。根据他的总结,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有四:

     (1)作者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杂糅到“别人的”生活和体验之中;

     (2)“在场”“见证”与“目击”的不可靠;

     (3)记者本人的“记忆”处于不断地“加工”之中;

     (4)有意为之,即假新闻。

     在本节中,我们还要接触一个踏入“事实与虚构的边界”的新品种 —— 不确定事实与不确定新闻。写作本文的今天,2018年1月27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近4年,其“最终事实”仍是一个“不确定事实”,但关于它的报道却一直没有终止。且不说在其2014年失联之后的密集报道,就是其后的2015、16、17,甚至进入2018年以来,也有不少报道,不赘。一般而言,新闻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面对马航失联这样至今没有定论的“不确定事实”所产生的报道,似乎也有存在的空间和理由,于是也就有了本文对于“不确定新闻”的探讨。在此,新闻最容易踏入蒂莫西?加顿艾什所说的“事实与虚构的边界”,因为不确定的、没有结论的“事实”使得所谓“新闻报道”总是处于文学想象式的加工之中。就围绕着马航MH370失联的报道而言, 不确定新闻与不确定归因或有密切的联系。

    

    

     因果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关系。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而司空见惯的认知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到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小到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行为,都离不开对各种现象、行为、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和推断。 归因,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功能之一。对一已发生的新闻事件,读者与公众不仅要知其结果,还想探其究竟,知其为何发生,即事件的原因,这就是新闻的归因功能。但是,当某一事件的原因不确定之时,如马航失联这样的事件,对其进行的归因活动必然也带有不确定性、发散性、弥漫性及多元性。

     “不确定新闻”的显要功能之一,就是归因;正因为其不确定,所以愈发引起“想知晓其结果”的归因心理活动。所谓“归因,就字面含义来说,是指‘原因归属’: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活动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归因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面对一种结果,往往有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存在,到底哪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推断,最后作出决策,从中选出一种或几种因素作为该结果的原因”。但如前所言,由于马航失联事件诸多因素的极大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对其进行的归因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是为“不确定归因”。 有关马航失联的归因活动主要围绕着以下要素进行:飞机本身、乘客、空乘人员、副机长、机长、货物、马来西亚政府。

     一、飞机自身原因。此种猜测与归因发生于失联的早期,2014年3月8日,《光明日报》刊载《追踪失落的MH370航班:两年前剐蹭导致空中解体?》,为较早地从飞机本身寻找失联原因的文章,该文倾向于“剐蹭说”:“ 2002年5月25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老旧的波音747-200型的客机,搭载206名乘客和19名机组员从台北桃园飞往香港。该飞机15时07分从桃园机场滑行起飞,25分钟后,却突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搜救结果证实,该飞机于约1万米高空处解体坠毁,机上225人全数遇难。随后,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调查,指出空难可能因为‘该航班在接近巡航高度时,因机身后段底部之结构失效而发生空中解体。为何机身后段底部会结构失效?……原来,在22年前的1980年2月7日,该航机曾因机尾擦地,损伤机尾蒙皮,随后维修时却仅仅用一块铝板覆盖该处,并没有依波音的维修指南把整块蒙皮更换。22年来,该修补部分在长年压力变化下累积了金属疲劳的现象。…… 巧合的是,此次这架马航777的飞机编号为9M-MRO,曾于2012年8月9日在浦东机场与东方航空MU583航班在道口发生剐蹭。”

    

     二、乘客原因。3月8日综合媒体报道,在8日凌晨失去联系的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上,有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虽在乘客名单中,但二人并未登机,他们的护照此前均在泰国被盗,即失联航班上可能有两名乘客冒用他们的护照混上飞机。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兼国防部长希山慕丁证实,意大利和奥地利假护照持有者的飞机票号相连。此前有报道称,意大利和奥地利被窃护照持有者的飞机票号尾数相连,其中意大利护照持有者行程是吉隆坡-北京-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奥地利护照持有者行程是吉隆坡-北京-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马来西亚官方证实,失联航班上可能有两名乘客分别冒用意大利籍和奥地利籍的两本被盗护照混上飞机。据前述中新网报道,巴卡尔表示,警方公布两名盗用护照登上MH370航班的乘客照片,并确定其中一人为伊朗籍。他同时表示,“目前并无证据显示这名伊朗籍乘客与任何恐怖组织有关”。巴卡尔说,这名伊朗人名叫Pouria Nour Mohammad Mehrad,19岁左右。他认为这名伊朗人冒用奥地利护照登机的意图是非法移民到德国。警方是从他母亲那里得知相关信息。该男子计划从吉隆坡出发,最终要去法兰克福,她母亲在那里接机。另外一人的身份正在调查之中。巴卡尔表示,在这两人登机时,移民局对他们进行了审查和核实,结果符合标准要求。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持被盗护照登机的情况,卡立阿布巴卡表示,马来西亚目前还没有和国际方面共享数据库,并不知道这两本护照是被盗用的。另外有媒体称,MH370上有一名值得怀疑的乘客:中国出生,土耳其受教育,在英国教了两年书,去瑞士学了飞机发动机知识。希沙慕丁表示,正在对机上所有人员进行调查。

    

     三、飞机驾驶员原因。即机长、副机长。据悉,该航班机长为Zaharie Ahmad Shah,马来西亚籍,年龄53岁,总计飞行时间18,365小时,于1981年加入马航;副驾驶为Fariq Ab.Hamid,马来西亚籍,年龄27岁,总计飞行时间2,763小时,2007年加入马航。马防长希沙慕丁3月16日在发布会上证实,警方15日“访问了”两名飞行员的家,并与扎哈里的家属谈话,专家正对扎哈里此前制作的飞机模型进行检查。希沙慕丁还表示,失联航班正副机长并未提出一起执行飞行任务。“纳吉布宣布的信息开启了全新的猜测,包括类似于‘9·11’的恐怖袭击图谋。‘9·11’劫机者就曾将所劫持4架飞机中3架的应答器关闭。”法新社16日提出另一种解释。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称,本周早些时候拉登的女婿阿布·盖斯在纽约受审时,英国出生的恐怖分子巴达特作证时曾提及过计划在马来西亚策划类似阴谋。人民网4月2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2日报道,马来西亚警察局长表示,马警方已将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调查定为刑事调查;对机长家中飞行模拟器的调查尚无最后结论。 又据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称,马航失联客机机长扎哈里在航班前起飞前接到一名神秘女子电话,两人通话2分钟。神秘女子的电话号码是用假身份证注册的。这篇报道称,马来警方在查出电话来源后,前往位于吉隆坡卖出相关SIM卡的店铺查询,发现有人最近以女性名字及假身份证登记购买了该SIM卡。但随后马来警方否认了相关报道,称“这只是猜测”,具体的调查仍在进行中。马来警方表示,如果爆料者能够提供该“神秘女子”具体的电话号码,那自然是提供了有帮助的线索,但如果不能,就说明这种说法是纯粹的猜测。 又据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3日报道,美联邦调查局(FBI)已经完成对马航MH370机长家中飞行模拟器的审查,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这使3月8日马航载有239人的客机失踪以来的调查再次走进死胡同。 至于副机长哈米德,据英国《卫报》网3月11日消息:正当马来西亚当局调查8日失踪的马航MH370班机的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心理背景时,该客机的副机师哈米德的安全意识薄弱。…… 在澳洲四处游历的鲁斯小姐对第九频道时事节目《时事》说,她和马雷小姐与机长们合照,而机长们在那次空中约会期间吸烟。“鲁斯说:‘在整次飞行中,他们都和我们倾谈,而且他们实际上在整次飞行中吸烟,但其实我认为他们是不被准许这么做的。’”

    

     四、马方政府原因。在此事件中,马来西亚政府作为当事国,无疑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为归因的主要对象。国际舆论批评马方失误连连,“在经历一个星期的虚假线索、曲折往返、疯狂猜测和自相矛盾之后,很难相信马航失联航班搜寻还会遇到什么更大的惊奇事件。”英国《卫报》在感叹事件不可思议的同时,对马方的调查提出质疑。报道称,调查每天都产生新的怀疑、论点,但许多不到24小时就灰飞烟灭。法新社16日称,在一周多的混乱之后,马来西亚总理的惊人发布引发人们对马方知情多久、是否贻误拦截折返航班机会的质疑。如果马方早已知道飞机折返飞往印度洋,这么久才取消在南海的搜救行动尤其令人愤怒和失望。一名专家说:“竟然发生这样的事,从各方面来看似乎都是令人震惊的技术失败。”另外,“马方失误连连,搜救任务复杂化”,《纽约时报》16日以此为题称,MH370航班在泰国湾U型大转弯,然后飞经至少3处马国军方雷达网,穿越马来西亚北部。但在马来西亚西海岸一个空军控制室,4名空军雷达值班人员对3月8日凌晨这一未经许可的飞行未采取任何行动。一名知情人士说:“观察人员没有注意到这个光点。”而等马航飞机消失的消息传出后,马军方高官在几小时内获悉了雷达数据。马来西亚政府依然在泰国湾组织了一场耗资巨大、复杂、持续整整一周的国际搜救行动。如果航班真的坠落在南印度洋,漂浮的碎片可能已经漂流了成百上千英里。

     CNN16日称,美国一些官员批评马政府没有分享信息或接受更多的帮助。在纳吉布声明不久,中国政府要求马来西亚提供更多的调查信息。中方15日向马来西亚派出技术专家。美国执法官员说,马来西亚当局对他们不能调查这一事件的任何暗示都高度敏感,在上周有不准确的报道称美国FBI派调查队调查后,马方的愤怒数日才得以平息。《马来西亚知情者》16日称,一名西方官员说,国际刑警组织多次提出协查,均遭到马方拒绝。“这是‘9?11’前的老做法:扣留而不是不分享信息。”这名官员说。

    

     五、搭载货物是否有问题。中国日报网4月3日电,马来西亚警方2日证实,马航MH370的调查工作已经指向机上的一大批山竹果,以及是否植入炸弹的可能。警方还透露目前相关调查已经获得突破。警方问询了与这4吨山竹果有关联的每一个人,包括是谁订了这些山竹果,谁付款以及何人将这些山竹果从果园中打包运往吉隆坡。调查人员怀疑如此多的水果中是否可能被安放了炸弹。马来西亚警察总长哈立德?阿布?巴卡尔透露,警方已经掌握了飞机失踪的线索,但他没有披露细节,只是说其中一点与这批可疑水果有关。

     六、从历史上类似案件推断原因。最后,由于失联客机下落不明,原因不清,还有一条归因思路就是借鉴历史上同类事件,进行类比推理。自马来西亚航空MH370神秘消失那一刻起,《纽约时报》杂志记者威尔.S.希顿就开始密切关注,在美国媒体圈子里,希顿在撰写神秘消失航班的调查报道上,声名远播。他在法航447航班失事两年后撰写的《法航447航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日前也被中文媒体翻译,并广为流传。在马航MH370至今无踪的状况下,希顿向南方周末简明提出了看法。“要搜索在海床上的飞机残骸,如果飞机真在那的话,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还得要动员到自动潜艇,”有多年调查经验的希顿说,“就算派出潜艇,成功搜索到的几率还是如大海捞针,而且就算找到黑匣子,也不能保证能够成功破译。”

    

     2013年11月,希顿出版了一本名为《消失:对二战失踪军人的70年搜寻》的书。书中讲的,是美国早期最著名的飞机神秘消失事件——1944年,一架载着11名美军的飞机在太平洋岛屿神秘消失。70年来,从美国政府到科学家都反复搜索,至今没有定论。而希顿的调查式著作,一下让这书冲上亚马逊网站航空类书籍前十强,显现人们对于神秘失踪的飞机的好奇心——即便它已经是70年前的事了。《法航447航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两年前就曾引发巨大回响。2009年,载有228人的法国航空447航班在大西洋神秘消失,这可是现代史上最为离奇的航班失踪事件,飞机好像人间蒸发:没有求救讯号,没有证人,在雷达上也一点轨迹都没留下。在这点上,马航班机活像法航447的翻版。……这次马航的失踪事件,恐怕也将如法航事件,在解开一个谜团后,带来更多的谜团。“对于这些亲属失踪的家人来说,家人失踪还没能得到任何解释,就像无法愈合的伤口,”希顿说,“但就算有了解释,家属也可能对调查结果保持质疑态度,这伤口不只不会愈合,恐怕会越来越深。”

     可见,在马航失联事件的不确定新闻报道中,由于确切信源、失联原因、行为、心理动机等关键要素的高度不确定性,因而导致各种信息填补信息需求的空间,其特点是想象活跃,发散联想,多元归因。有些不无小说与神话的虚构色彩,于是必然也会造成前后矛盾和互相抵触,进入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循环。在此,“事实和虚构这两个相邻的领域都属于文学,就像法国和德国都属于欧洲一样”,表现得尤为充分。而由此表现出的“不确定新闻”的诸种特征,尤其值得新闻传播人回味。

     推送列表

     【头条】相亲不是洪水猛兽,《中国新相亲》正在扭转大众对“相亲”的固有成见

     【二条】如何评价1月的传媒业|平台篇:卫视开年史上最“冷”,视频网站订阅模式需反思

     【三条】7张图,看懂2017年艺人作品和商业表现

     【四条】1号学术|刘畅:新闻传播与事实思维(5)

     【五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传媒少数派 未来网短视频 环球网 梨视频 爱奇艺 腾讯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