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在一季度综艺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2018/3/4 传媒1号

    

     不经意间,2018年的一季度已经来到了最后一个月。

     在开年的第一个季度中,国内电视综艺呈现出一派四分天下的格局:一派是以《歌手2018》《异口同声》为代表的音乐类节目;一派是以《欢乐喜剧人4》为代表的喜剧类节目;一派是以《王牌对王牌3》《二十四小时3》为代表的游戏类节目;一派是以《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

     然而,《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似乎跳脱出了一季度的扎堆分布,呈现出独特的收视魅力与市场价值。

    

     一言以蔽之,独特性,便是《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在一季度电视综艺中的核心价值。

     品类独特:益智类的顶配IP

     为什么音乐类、喜剧类、游戏类乃至文化类,在一季度中都能形成派系,甚至能出现不止一两个的优秀节目,而唯独在益智类的象限中,仅有《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一个能做到国民级综艺?

     因为,它的技术门槛是更高的。

    

     做一档益智类节目不难,但要做一档极致的、顶尖的、爆款级别的益智节目,这些年做到这件事的只有《最强大脑》系列。随着大片化的进程,体现在综艺之上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音乐类要做得越来越豪华,所以有了《中国好声音》,然而,后继者还有《歌手》;游戏类要做得越来越大阵仗,所以有了《奔跑吧兄弟》,然而,后继者还有《极限挑战》。独独在益智类节目的大片化中,我们只看到运动场上只有单一赛道的单一选手——《最强大脑》——年复一年地自己跟自己赛跑,特别是本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对自己前作的创新乃至超越,几乎有目共睹。

    

     那么,为什么这只是一场《最强大脑》自己与时间、与未来的较量呢?

     笔者认为,核心原因便在于,无论音乐、游戏、文化,都是各家电视台此前都有较多资源、积淀、尝试,所以更加容易快速复制上手。然而,一则要把益智类的顶级资源聚集,需要的代价不菲;二则要把高难度的益智问题阐明清楚,需要的经验极其丰富。

     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自我超越,本季《最强大脑》在保留了原本考察项目的难度系数的基础之上,利用十万报名参赛选手的人才资源作为背景,设计了全新的赛制模式,从十万、到百强、到三十强、到十二强、到六强、到最终的脑王。

    

     对抗形式中,包括了大淘杀、1对1PK、车轮战,也包括了个人战、团队战。用王昱珩的话说,就是这一季的赛制要残酷得多,刺激得多,不确定性大得多。比如从第八期开始的团队战,引入了协作性的挑战项目,需要两个队员的交接共同完成项目。这就意味着,第一个队员是否完成正确,对第二个队员是否能根据正确线索进行答题造成很大影响,也就让这个项目持续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悬念性。

    

     而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正是由于前作的积淀,节目组已然在设计具有难度的项目上轻车熟路,才能继续做赛制上的各种形式的加法,无论是对抗的赛制或者节目流程的赛制,让益智节目的可看性又进一步大幅提高。

     正是由于把益智类节目做到极致的难度系数极高,因而,也让《最强大脑》系列变成一个难以轻易复制、难以轻易跟风的具有高技术门槛的节目,所以,也让它在中国综艺市场中,始终以孤品的独特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气质独特: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

     在一季度的综艺呈现上,几乎都是诉诸感性的:音乐类的节目,诉诸的是视听的享受;喜剧类与游戏类节目,诉诸的是情绪的放松;文化类的节目,多是诉诸于感性的满足。

     而《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所诉诸的,则是理性与感性。

     它的“理性”,是接近“神性”的。

     在第八期的节目中,特邀嘉宾是罗振宇、姜振宇,两位都是思维非常敏捷的聪明人乃至知识大V,然而,在《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的舞台上,当要求他们做一道选手即将挑战项目的极其简易版题目时,姜振宇说:“我只能算出65来”,而罗振宇则说:“我们两个振宇能共用一个答案么?”

    

     而随即,进入正式的“密码云图”的挑战,观众看到选手挑战项目中,是比此前两位“振宇”接受考验的项目更为复杂的——数列从静态变成滚动,操作从可以用笔算辅助到完全倚赖心算,加密方式从全部减法变成各种运算方式混合,题目数量从一道题变成八道题同时作答……顿时把项目的难度衬托出来,更是把能够完成项目的《最强大脑》选手的“神性”给衬托出来。

     不仅如此,在《最强大脑》多季一来,在名人嘉宾的选择上,始终坚持的是选择具有睿智形象、知识属性的名人,在如今知识越来越流行起来的时代背景下,《最强大脑》的确是先于绝大多数的综艺,率先大量启用此类名人的先行者,这也与其他电视综艺在选择明星上形成了极大的区分度,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它的“感性”,是追求“人性”的。

     笔者认为,本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最值得引起关注的改版,就是增加了刺激观众感性认知的基于人性的心理。

     以赛制为例。第一阶段为“大淘杀”,诉诸的是关联生存或者死亡这种焦虑心理的“生存性”;第二阶段为“分组赛”,加入了队长预测PK结果的这种带有“押宝”的悬念;第三阶段为“团队赛”,赋予了团队作战、团体荣誉的“集体性”。而这三种心理,都是非常抓人吸睛、非常能调动观众收视本能的诉诸人性的心理。

    

    

     因此,一来,在一季度的综艺市场上,当其他竞品都在观众的感官体验、感性满足上大下气力之时,《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则因为具有强烈的逻辑思维、理性气质,与其他电视综艺在气质与观感上形成差异化;

    

     二来,一方面,本季的《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在前作的基础上,加强了深挖人性的感性维度,实现了自己的突破;二方面,能把理性与感性,神性与人性结合地如此优异的作品,放在整个综艺市场的序列中更是孤品。

     人群独特:打造有智青年的有志担当

     众多成熟类型的节目,已然从开采期进入到了消耗期:

     音乐类节目,正在快速消耗音乐人的资源;喜剧类节目,正在快速消耗喜剧人的资源;而游戏类的节目,正在全面消耗中国艺人的资源,从电影圈到电视剧圈到音乐圈。

     然而,《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本季的改版,则转型升级为一个中国青年益智偶像的开采期的节目:

     节目从报名参赛的十万余名青少年脑力精英中筛选出一百名进入节目录制,并在一轮一轮的淘汰后,终于形成了三个队长领衔的共计12人的天才少年,涌现出了包括青岛“江直树”徐萌、清华“无为之光”孙勇、“随心能力者”张梦南等等“有智青年”。

    

     而由于节目所在强化的人群不同,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亦是不同。相较于诉诸感官享受的节目,作为旨在打造“有智青年”的《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它在践行的,不仅仅是对有智青年这一群体的风貌、自信、魅力的展示,更是在以此唤起更主流层面的社会认同:

     首先,它让年轻人找到正确的、励志的、有意义的、值得作为标杆的偶像。比如十二强中唯一女生梁紫晨,面临着奇袭任务与强大对手,她在并不被看好之时,压力越大能力越大,超水平发挥展现出高智商女性的魅力。这些“有智青年”在节目中所展示出来的素质,不止于超乎常人的智商水平,更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宜人的团队协作、负责的处事风格;

    

     其次,让家庭成员能参照节目中“有智青年”所体现出的家风,找到更注重方法的、更注重沟通的家庭教育方式。比如,年仅11岁,奖状比人高的天才少年孙奕东,目前才小学六年级的他已然拿了几十张含金量极高的证书,在《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的舞台上直通30强,入选水哥的“水之队”。然而,他的家风教育并非让孩子仅仅专注于应试教育,亦是非常重视素质培养。除了学习之外,游泳、篮球、网球、骑行、棋牌、魔方甚至现在年轻人间流行的网游项目“Minecraft”孙奕东也都是资深玩家;

    

     更为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当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正确的培养方式,当“有智青年”的规模逐渐星火燎原,当“最强大脑”不仅成为个人的荣誉而将是民族的荣誉,当世界都称赞中国人是最聪明的,那么,它的意义便是社会性的、民族性的乃至国家性的。

    

     结 语

     当内容已经走入过剩时代,如何在市场环境中具备独特性、品牌性、不可复制性,变成了影响起市场占有、广告价值以及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

     《最强大脑》之所以直到第五季,还能具备极其强大的市场占有,是因为这一象限中观众的收视诉求尚未被满足却只能被它满足;还能具备极其巨大的广告价值,是因为目前可以为理性气质、精英品格、知识层面的品牌做关联合作的内容尚属稀有;还能具备继续延续的生命周期,是因为并未出现扎堆的、跟风的、同类的节目,快速蚕食消耗观众对这一类型节目的注意力与期待值,所以,才能让《最强大脑》系列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每年进行每季的稳步创新。

    

     而它留给业内的启示便是,必须做出自己的独特性,建立起足够高的技术门槛与复制难度,建立起足够高的品牌标志与社会意义,这样,一个优质的IP,才能延续与发挥最大程度的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

    

     欢迎加入“1号社群”,

     每日获取《1号新闻》;

     每月获取《1号月刊》;

     每季获取《1号蓝皮书》!

    

     【入群方式】

    

    


     1号小编——扫码进群

     推送列表

     【头条】《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在一季度综艺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二条】传媒1号签约作家年度文选|李伟篇:批评犀利的剧评一哥

     【三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传媒少数派 喜天影业 谭维维工作室 郎朗工作室 腾讯新闻

     近期推荐阅读:

     项目制改革,是未来广电行业的救命稻草吗?

     1号专访|余飞:编剧行业长期被边缘化,独特、高效的运作流程和方法是一剂需要时间熬制的良药

     1号测评 | 7.5分的《台湾往事》到底哪不受观众待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