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向未来》:节目只有抓住痛点,才能引领潮流成为“标杆”
2018/8/29 21:37:39 传媒1号

    

     科学节目从“稀有动物”变成“滚滚大潮”,是近三年的事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正是这个潮流的开端和引领者。经过3年的努力,《加油!向未来》成功地把一档科学节目做成了“爆款”,不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获得了“星光奖”;同时,节目在全媒体传播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制造了如“百米冠军与歼-10赛跑”、“无壳孵化小鸡”等众多科普热点事件,成为电视节目的“标杆”。

     是什么让《加油!向未来》能够收获广泛关注度?抓住时代、社会和观众的痛点,给出解决痛点的方案,这是一档科学节目成为“爆款”背后的真正原因。节目用创新科普解决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时代的痛点,用“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解决了科普教育难这一社会痛点,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兴趣”解决了电视科普节目的痛点。

     电视节目的痛点: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寻找有效的表达方式

     一档电视节目,想要兼具有意思与有意义本就是不容易的事。一档科普节目,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大众乐于接受的电视语言,让观众看的不“脑壳子”疼,轻松一笑又能get科学知识,则更加不易。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首播收视率破1,全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成为全民科普大事件,#小茶缸#、#让陆战之王坦克惧怕的存在#等话题连续出现在热搜榜上,第二期选手00后清华学霸陈鯤羽引发全民热议等等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个电视人的“痛点”。

     一期节目95分钟,3道实验竞猜题,10道线索题,5道问答题。实验猜想题如何选,选定了后如何实践,实践后如何用电视语言表达,都是挡在荧屏前的一道道难题。节目制片人王雪纯谈到制作团队与科研团队工作日常时,曾说道:“我们有一个科学顾问和编导的交流群,每天早上差不多从6点钟开始,一直到夜里都有人不停地发实验的视频。”

     线上交流频繁,线下严苛筛选实验项目。在央视创造传媒的大会议室里,挤满了节目组工作人员,轮番介绍实验方案,现场操作迷你版实验道具。而实验本身是否具有看点?背后科学原理是否具备现实意义?等等均是考量项目能否“登台”的重要因素。

    

     有意思有意义的实验项目获得“登台”许可证后,便是长达3个月的项目筹备拍摄期。以引发军事迷热议的穿甲弹实验为例,导演组在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观察穿甲弹实物,参观其制造工厂、发射靶场,摸清穿甲弹从制造到最终产品试验的每个部分。导演组再与西北工业集团的专家一次次讨论,同时根据中学生对穿甲弹的提问,最终综合考虑定下弹头形状的题目。

    

     有了实验项目的“弹药库”,如何创新电视语言的表达方式,将这些科学知识精准投放,让科学可亲可感?《加油!向未来》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以实验舞台化的形式,以震撼直观的视觉感受,配合深入浅出的科学讲解,展现科学的奇趣美。超高速摄像机记录穿甲弹击穿钢板的瞬间,短跑冠军张培萌PK歼-10,“深海勇士”蛟龙号下潜4500米做科学实验,节目现场模拟火星沙尘暴,航天英雄杨利伟携舱内、舱外航天服邀请选手试穿……创新的表达应用新技术,进而解决了电视节目的痛点。

     教育的痛点: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传递科学精神,实现立德树人

     很多小朋友对科学实验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但由于缺乏可视化的实验过程以及可操作的实验机会,他们无法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久而久之,他们对科学的感知力与好奇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淡。

    

     《加油!向未来》以电视为载体,跨越时间、空间,将实验“送”到孩子们身边,给孩子们打开科普的大门,传递科学知识,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原来,“坦克杀手”穿甲弹在碰击钢板时候的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4-5倍,即5000-6000公里/小时。而其穿透力则和其头部的形状有关。原来,防毒面具的发明源于猪鼻子。其发明缘由竟是,一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运存活的野猪……

     每一个实验项目,亦是生动形象的科学教案。尽管科普这件事本身门槛较高,科学素质教育是稀缺资源,但仍无法阻挡孩子们求知的脚步。在偏远山区,《加油!向未来》依然有着很高的收视率。节目成为了孩子们接触科学的渠道,节目中的科研工作者对于科学的探索,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青少年。

    

     科学顾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教授看到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有了疑问便向中国农大生物学院李赞东教授请教,鸡的孵化温度?允许的控温范围是多少?“火炸药之王”王泽山老先生年过八旬,仍在研究科学的路上奋勇前行。科研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而言,既是追赶的榜样,也是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精神的最好表达与践行。

     在前不久的《加油!向未来》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办公厅巡视员、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点评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孩子们能够追求科学、享受科学是我们包括传媒在内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科技创新我们不从孩子抓紧起,未来我们的技术可能还得受制于人。《加油!向未来》不仅是告诉孩子们科学是什么,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科学、创新精神、不畏困难、敢于探索等等融于其中,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科普的痛点:让科学变得可感、可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据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介绍:“中国科协在2010年和2015年分别做了两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2010年的调查100人里面只有3.27人达到基本科学素养,2015年100人里有6.2人。而美国在200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100人里就已经有17个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偏低,源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高门槛。把科学的门槛放低,将科学变得可感可亲,是《加油!向未来》三季以来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科学如何可感可亲?加油第三季采用了“科学+”的概念,即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科学建立强关联。科学+国防,超高速摄影机下记录穿甲弹击穿十层钢板实验项目,将穿甲弹弹头形状的知识点融入其中。科学+生活,揭秘摩天大楼在大风天屹立不倒的科学原理。科学+体育,揭秘97年卡洛斯“惊世任意球”背后的物理原理……

     科学+是切入点,答题式的赛制则是引发好奇心的“钩子”。3道实验竞猜题,10道线索题,5道问答题,均是科学与趣味相结合的有机体。假如在上海市中心通过地心打一个垂直的洞,那么在地球另一端会通向哪里?诗句当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当中丝和泪分别指什么?吃糖容易造成龋齿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是将科学原理蕴含在实验项目中,或是饶有趣味的问答题,均是将问题抛出去,让青少年产生兴趣,有了好奇心、探索欲,引发讨论后,以浅显易懂的科学解释收回来。比如选手徐晨阁年仅12岁,虽然并不能答对每道题目,但他总会举手补充几句自己的想法。清华大学物理系选手陈鲲羽答题时,面对主持人撒贝尼的“干扰”,直言要找节目的科学顾问聊一聊。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凌然感动于小茶缸从实验杯中破膜而出,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选手张昊琳等等各个专业的选手,他们均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说出自己对于答案的理解方式。答题式的赛制,在无形中解决了科普的痛点,引导青少年完成了从被动接受科普知识到主动接受的转变。在小鲜肉横行的时代,这档节目的年轻选手所展示的知识储备及所折射出优秀的科学素养,既让网友钦佩欢喜,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掌握知识不如启迪智慧,启迪智慧不如激发兴趣,感兴趣才是科普的最高境界。”央视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曾对科普的层次有过这样的深刻解读。加油第三季伊始,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推出“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实验”和“空间科学实验征集”等等活动,号召全民参与科学,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去培养大众的科学意识和素养。

     时代的痛点:如何用大众传媒来为科技创新助力,深耕培育人才的沃土

     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前段时间,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的一篇关于中国仍有多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演讲,爆红网络。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大批量的科技人才,成为时代痛点。

     科技创新背后是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离不开讲科学、爱科学的社会土壤。2016年,《加油!向未来》第一季与观众见面,脚踏实地做科学普及,积极地涵养着讲科学、爱科学的这片土壤。今年加油已进入科学普及的第三个年头,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更加注重科学普及的方式与方法。

    

     早在开播前,节目组发布新一季将向太空发射一枚科学遥感和科学实验公益科普卫星的消息,并联合多家科普、教育、媒体单位,面向全民征集空间科学实验创意;并在微博端发起#我为中国航天添燃料#活动,易烊千玺参与活动,号召粉丝说出自己的科普梦想。科普大事件全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播前就与网友见面。节目联合央视新闻等多平台以漫画、视频、图文方式全程聚焦实验,千万网友在线“围观”小茶缸每日变化。

    

     节目开播时段,线上同名答题小程序与选手同步答题;官方抖音选择短平快内容迅速发酵。线下,同名舞台剧,以戏剧的形式演示科学现象。录制现场,北科报小记者捕捉录制趣闻,童言童语道出她眼中的《加油!向未来》等等。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一个强健的民族,一方面需要健康的体魄,同样需要强大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这也是我们这个节目特别的使命。一个国家最伟大的财富不是地上的矿藏,而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节目要重点激发的就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种下科学思维的种子。”传播科学的种子,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孕育成参天大树。扎根泥土,心向太阳,认认真真做科普,踏踏实实做传播,这是《加油!向未来》将会一直坚持的事。

     近期好文

     2018年Q2传媒1号娱乐蓝皮书(点击下图跳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