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专访 |《国家记忆》总导演吴飞:讲人物故事,敬沧海桑田
2018/12/14 21:24:53Miss C. 传媒1号

    

     这是一个主旋律与纪录片分别回归市场的时代,也是主旋律类型纪录片重新被定义和审美的时代。

     纵观近几年的主旋律文化作品,大小屏幕、移动互动端之上都以其精良制作和年轻化语境的结合渐渐完成了主旋律与主流观众的双主流对接,创作摆脱政论化,手法体现多样化。主旋律纪录片实现了关注社会变革的责任回归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能坚守。

    

     1号便是在这样一个“大繁荣”的背景之下,得此机会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总导演吴飞进行对话。

     采访比计划的时间更长,一小时有余的对谈,每个问题的回答皆以“是这样啊”般轻松爽快地展开。我静静地听着操着一口地道京腔的吴飞侃侃而谈,受益良多的同时亦有感慨。这是一个纪录片人的独白,也是中国主旋律纪录片人历史使命的缩影。

     谈新作:一声惊雷,震天动地

     与吴飞谈话之时,《国家记忆》栏目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农村改革历程的《小岗人家四十年》系列正在央视四套晚上20点档热播。全片共设五集,分别由《一声惊雷》、《岗上情深》、《希望田野》、《振兴之路》与《小岗大道》组成,这部纪录片全面反映了小岗村在四十年改革中的生活细节和政策变化。当谈及节目筹划初始情境,“职责使命”是吴飞给出的第一回答。

     站在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的定位高度之上,吴飞联同制作组在制片人贺亚莉的带领下,经过多次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和文献历史学者的座谈会讨论,最终决定将誉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作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宏大命题之下的故事载体和选题方向。“农业是立国之本”,吴飞说,“中国农村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的最好体现。”

    

     故事从2018年的除夕讲起,全体小岗村民共度除夕、喜迎新年的爆竹场面是全片的开篇镜头。制作层面上,由现代回溯过去,由一年伊始记录村里的四季更替,是吴飞的设想。“我们的拍摄过程从今年春节前后一直持续到播出前的十一月份,期间坐了16趟高铁到小岗村,全方位地记录小岗村生活和挖掘人物故事,”吴飞说,“我们与村民共同经历了农村的四季耕作,还包括秋分时期的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因而首集便以“一声惊雷”为题。双关命题之下还借用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小岗村视察时发出的感慨——“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吴飞补充说:“我们觉得(一声惊雷)这一说法不仅有着强大的震撼力,也再次印证了当年凤阳县大包干对于整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重要性。”

    

    

     “我们希望从农村的小故事反映出国家大的政策方向”,吴飞说,“这不仅源于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在农村改革进程遇到瓶颈时及时指明了方向。”也正因为以政策为核心的故事线策划,吴飞在分集描述中重点推介了第四集《振兴之路》。该集针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乡村振兴”战略,集中选取了反映民主选举、家庭农场等小故事,直观地将现代化农村建设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那些背井离乡到城市来工作的乡村青年,他们看完片子一定会有感触”,吴飞坚定地说道,“你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发展,在农村也是大有作为的。”这也直接回答了我对于年轻受众群体关注度的担忧。“现在的农村是你想象不到的”,吴飞最后感慨万千地补充道。

     回归到纪录片制作,1号重点向吴飞导演请益了如何处理历史回溯这一纪录片千古命题。“我们这个故事要承载人与乡村四十年的变迁,所以我们肯定要讲回历史”,吴飞说。而《小岗人家四十年》首次邀请如今仍健在的10位大包干带头人故地重游,重回签署“生死契约”的茅草屋进行回忆和讲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也让主人公们的情感在镜头中真实流露。“这些老人家都特别激动,他们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真的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关键人物”,吴飞声情并茂的描述着近距离感受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们感慨万千的画面,十分动容。

     谈个人:从狭隘到全面的自我认知

     “纪录片人是有一种使命感的”,吴飞说,“能够有机会以一线纪录的方式伴随国家变迁是我们纪录片人的荣幸”。我后来回想到,或许就是他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开始认识承载着讲述国史的主旋律纪录片人的时代责任。

    

     而吴飞也在为观众呈现人物的同时,在一次次深入故事的过程中重塑着自己对于主题、历史和国家的认识。他停顿思考了几秒,随即便以《小岗人家四十年》为例洋洋洒洒地讲述了自己对于“脱贫”这个宏大主题理解的前后变化。

    

     “我这些年去了很多农村,见过很多通过发展企业实现农村致富的案例,所以那时候我的认知就比较狭隘,认为农村只有搞工业才能发展起来,”吴飞说道,“但是通过这一次对于小岗村的调研和拍摄,我个人也对于农村和国家政策有了新的认知——在农村纯务农也能致富,小农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好也能够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农村大有作为”是整个采访中针对《小岗人家四十年》吴飞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可以看得出,一部主旋律、正能量的纪录片在传播给观众的过程中实现其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激励着纪录片人,这样一个特殊的见证者群体,精进技术又刷新理解,再将这份打破重塑过程中的收获带到下一部作品中。我私认为,属于故事讲述者的这份独有感悟与观众们的共鸣同样重要。而吴飞也在这一次次不间断地重新认识中砥砺前行。谈起接下来的计划时,他兴奋地“剧透”道:“我们正在筹划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录片系列,希望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谈品牌:文献价值加持传播魅力

     “这份历史使命感和感悟的体验是《国家记忆》这个栏目赋予给我的”,吴飞坦言。直至今日回想起《国家记忆》作为第一档国史节目,两年前首次在央视开播的画面,吴飞仍感觉到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国家记忆》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自2016年10月3日播出起两年间多次为观众展现了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也在探索中不断扩展着主题覆盖面,“《国家记忆》不仅要记录军事和历史,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涉及”,吴飞说,“这档节目的魅力就是始终站在国家层面去还原历史背景和事件原因,带领我们的观众再从中体会细节和故事。”

    

     同时,制作方的努力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国家记忆》不仅在口碑方面多次斩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各种纪录片节的大小奖项,收视方面也以多次破1%的成绩稳居晚间八点档专题类纪录片收视榜榜首,“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能超过一些综艺和娱乐性节目”,吴飞难掩自豪之情地说道,“纪录片还是有生命力的,很多人都会想看,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主旋律纪录片社会意义的实现也在受众群体中的一次次思考中得以体现,也敦促着吴飞和他的团队不停地进行创新和探索。

    

     “我们到底做什么纪录片观众爱看?”吴飞坦言,他曾多次地自我发问,也在迎合观众和引领观众间徘徊踌躇。“我们现在做到的是第二个(即引领观众),我们坚信正能量、主旋律的东西观众一样喜欢看”。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跃然纸上,历史本身的魅力便随之体现出来。“不了解历史就不知道以后怎么走路”,吴飞说,“我们现在做的有些节目被中央档案馆收藏,从而成为珍贵的文献,我们坚信若干年后还会有人看。”因此,“文献性”是吴飞认为《国家记忆》栏目最珍贵之所在——“你现在看很多片子是表现当下,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它依然会有人看,而且十分珍贵,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秉持着这份相信,吴飞好似从未对于年轻受众的口味问题持有过多担忧。“我们作为纪录片的历史节目,也采取了很多符合时代的语境和新媒体的传播思路”,话至此处还不忘关心和检查一下当晚上线节目的微博推文。“我们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手法的探讨,毕竟所有的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吴飞说,“内容先行是《国家记忆》一直坚持的制作原则。”

     1号结语

     采访结束了,吴飞匆匆回归工作岗位,而1号却在转录和回想间感慨万千。一部《小岗人家四十年》,背后折射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波澜变迁,收获的是上到摄制组下到每一位观众对于乡村的重塑和理解。而《国家记忆》品牌之下的一部部纪录片,记当下,望未来;讲人物故事,敬沧海桑田。愿每一个观众都能够如1号这般对于主旋律纪录片人的使命认知感同深受,对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笃学好古。以史为镜,知更替,明得失,这是这次对于吴飞导演的采访最期望实现的初心和目标。

    

     把传媒1号设星标

     第一时间了解 传媒1号的最新动态

     按照如下步骤

     把1号设置为星标

    

     推荐阅读

     (点击下图跳转↓)

     1号合辑 | 如何评价11月的传媒业

    

     1号合辑 | 第一届#1号奇葩说#辩论大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