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专业基石、全球视野,《稻米之路》如何展现人文纪录片的叙事典范?
2019/7/13 21:28:40Miss C. 传媒1号

    

     「稻米之路,没有丝绸之路连接大漠天际的壮阔,没有瓷器之路在海天澎湃间的悲壮,其终点也不是皇宫和城堡;但却毫无痕迹地通过手手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悄然延展。」这一取自系列纪录片《稻米之路》中的解说词,某种意义上诠释出了作为最熟悉稻米的我们选择观看这部片子的意义所在。

     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系列纪录片《稻米之路》于7月6日至7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优酷播出上线。全片共分六集,依次以文明的种子、向北之旅、乘风破浪、我们的主食、大陆之南、更远方为题,讲述了稻米从古至今的传播以及与全世界人类社会文明密切的关联,实现了以一粒米作为切入视角,进而见历史、见世界、见众生。

     总导演董浩珉曾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希望能够开启观众对于「一碗米饭的世界史」的基本认知,所谓「稻米之路」折射的是实则为一部亚洲文化简史。世界历史观构建之下,我们便不能仅以单一的美食纪录片或农业科普纪录片的观察视角来看待《稻米之路》,其背后更是承载世界文明演进历程的人文情怀和专业仰望。

     伴随着纪录片开始以更为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历时近四年制作完成的《稻米之路》摒弃常规人文纪录片宏大背景下的上帝视角,借稻米解读全球化世界下的历史脉络,用专业知识讲述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其价值体系与叙述视角可称人文纪录片的叙事典范。

    

     1

     主题破解: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稻米,作为片子主题与主体,本身具有对立又统一的二元性。一方面,在这个约有70亿居民的地球上,近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这是平日里我们最为常见的食物,普通到我们不会将其作为新奇之物去刻意探究其来源和演变;另一方面,稻米却串联起了考古、科研、文化、贸易等一系列交叉相融的专业学科。

    

     对于现代人来说,关于如何利用野生稻培育新样本、亦或如何循环利用发挥稻米的全部价值,稻米本身或许是需要学者和机构来不断思考和探究的专业课题;但若调整观察视角,将稻米置身于整个亚洲文明与世界文化之下,稻米便成为了一个关乎历史、生命、财富、信仰的文化命题。而纪录片《稻米之路》所实践和希望实现的,就是通过以小见大和见微知著的主题处理方式,带领观众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身边日常。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形成纪录片对于内容的精准设定和内容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

     一则,稻米本身借由这样的处理方式巧妙自然地突破了单一的食物范畴,形成了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主体形象设定,观众们会自然地透过稻米所串联起来的历史与世界,获得更多解读世界的维度,看到稻米在主食之外更多与酒文化、茶文化、诗词、绘画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未来我们再次审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时,除却丝绸之路外,亦会纳入稻米的传播考量;

    

     二则,稻米与观众之间天然的熟悉感契合了纪录片叙事讲常识的传播特征,它与观众正常的思维是相通的,观众不会因对主题感到陌生而对具有科普职能的纪录片题材产生排斥,例如在第四集提及宋代稻米清香时佐以的故事并非仅有史说陈列,而是现代人利用糯米追求还原千年前的味道,观众极易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下实现对于知识共鸣的追求。

     2

     职能传播:学科交叉的专业支持

     正是因为普通人在面对稻米时,很难想象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还能够产生怎样更深的关联,因此片子如若真想去实现一部亚洲文化简史的搭建,便不能仅仅讲述人类的日常生活,而应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支持下娓娓道来绵延万年的故事。

     同时,面对当下整体纪录片行业普遍高呼呈现综艺化的趋势,纪录片这一题材很多时候成为了内容市场的一种流行和时尚,但是仅有情怀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秉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稻米之路》所恪守展现的是脚踏实地地坚持着纪录片知识传递的本质和职能初心。

     片子大量结合了实地考察、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的各种数据。

     首集便借考古学家的足迹基于人类文明遗址之上,讲述第一粒稻米是如何被人类发现并食用的,发现数千年前人工栽培稻米的起源以及向外传播的途径,展现着野生稻被驯化至栽培稻的发展过程,用专业的遗迹分析、拼凑、还原出历史的痕迹。

     次集同样基于大量动态演示的史稿地图之上,展现出起源于长江流域的稻米通过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逐渐越过长江流域,进入到因黄河孕育出繁盛农业文明的中国北方。

     稻米扩张史是片子的一大重要故事主线,尽管依旧无法准确断论究竟是人与稻米在历时万年的文化变迁时谁的改变作用力更甚,但可以明确的是稻米本身早已不再仅仅遵循着自然天性,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将自己和人类的群体命运紧密相连。

     因而《稻米之路》同样遵循着人文纪录片的制作逻辑,运用纪实拍摄、人物访谈、影像资料和时代背景展现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搭建起了一个适合其学习和接受的场景。

     例如我们在稻米交流之上看待被其深刻影响的日本文明,透过日本学者对于一人相扑的解读以及专业厨师桥本兄弟探索大米煮熟的临界点,展现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探索之情。由此可见,片子在专业基石上完成了对于知识分享和体验分享的双重实现。

    

     3

     上升张力:文明史观下的全球视野

     对于纪录片而言,最核心的还是故事体系的搭建。如何让片子所讲述的故事具有上升的张力,如何让其在细节与现实的表达之间拥有作品感,价值观很重要。

     呼应文初,《稻米之路》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建立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文观的文明视角上讲述着稻米勾连出整个世界的故事,以及过渡到精神层面上稻米作为生活方式的塑造。

     巧妙的是,稻米在此情境下成为了一面映照全世界人类文明的镜子。

     在东南亚,稻米凝聚着华人在东南亚粮食贸易的非凡历程,享有「亚洲糖王」盛誉的马来西亚企业家郭鹤年表示,因为从事粮食生意因而从小便被母亲教导为商不可贪;在北海道,米酒突破食物范畴,化身为阿伊努人完成渔猎祝祷方式并不可少的一环;而在意大利,稻米成为一个家族记忆的基石……这些精神范畴的概念与最后落点的现代稻米栽培技术一起,构成了《稻米之路》所系统讲述的稻作文明。

    

     更重要的是,片子的全球视野建立在强大的民族自信之上,包括片子最后落点到中国农业学家对于稻米在科研方面的不断探索。因此讲述稻米在不同地域的发展轨迹,核心是想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以稻为名、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稻米之路》通过一部人文纪录片的叙事和知识传递完成了对于观众全球视野下文明史观的塑造。

    

     1号结语

     系列纪录片《稻米之路》通过以小见大的主题破解、知识传递的职能坚守以及全球视野的故事体系搭建,展示出了一部复合型人文纪录片的叙述视角与价值体系,以及如何跟随一粒米的脚步回顾人类历史文明。或许,《稻米之路》是一个开端,启示着纪录片制作人与观众去发现身边更多在漫长岁月中参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日常事物,同时以更为包容自信的视角看待天下大同的世界文化。

     「1号互动影视季」推荐阅读专区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 推荐1·国内互动影视研究-概览篇

    

     · 推荐2·国内互动影视研究-案例篇1:腾讯系研究

    

     · 推荐3·国内互动影视研究-案例篇2:爱奇艺系研究

    

     · 推荐4· 国内互动影视研究-大众科普篇

    

    

    

     点「阅读原文」

     直达「传媒1号互动影视共研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