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田野》上海篇:电视理论如何服务民生?
2019/8/6 22:31:24浅度 传媒1号

    

    


     早在读书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就是笔者的关注重点之一。

     传递「理论」的渠道,其实是相对狭窄的。我们往往通过课堂上语言的授课或者书本上文字的概括,进行理论的传播。然而,因为理论往往是抽象的、复杂的,也相对高深的,这种通过语言的、文字的传递,往往隔着重重屏障,并不真切。

     所以,笔者一直以为,电视理论节目是理论传播的重要一极。它直观的呈现、丰富的案例、生动的人物、多元的表达,一来,面对一般民众,可以作为理论的最有民间科普力的途径;二来,面对知识分子,也可以作为授课、书籍之外的有力补充。

     但是,一直以来,笔者也没有关注到,满足上述需求的代表性案例,直到关注到了《思想的田野》。

     《思想的田野》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全国33家卫视共同拍摄制作的大型电视理论节目,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成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所以,「思想」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田野」则是该理论落地于祖国各地的践行。

    

     笔者在本文中将要重点介绍的,是由东方卫视创作的上海篇——《城市的品格》。

     在总局布局的33个城市的大型联动中,东方卫视无疑是今年起在新形态主流价值节目创新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平台。其在年初就以「新时代新风貌」进行整体频道版面生态升级,涌现出了包括《我们在行动》《巡逻现场实录2018》《闪亮的名字》《这就是中国》等口碑、收视双丰收的新形态主流价值创新节目。

     而这种频道的整体氛围、这些节目的项目经验,无疑也滋养了上海篇的创新。这也是为什么1号认为它是《思想的田野》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期的缘故。

     1

     模式分析:回归田野的电视理论

     电视理论节目的一个鲜明特质是,它是一种极有「章法」的内容类型,它要通过一个电视节目的形式,把一个理论给说清楚、讲透彻。

     在这点上,《城市的品格》在《思想的田野》系列中,是完成度最高的一期。

     首先,在谋篇布局上,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总体架构。

     《城市的品格》的模式很像一篇「总-分」结构的论文——有立论、有分论。

     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的思想作为统领全篇的立论——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话中所言的「开放」、「创新」、「包容」,便成为了这期电视理论节目的三个分论。通过这三个部分对这三个重点的展开的、详细的、有案例的解读,让观众得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节目开篇所表达的立论。

     在每个分论中,又有每个部分的固定模式——百姓的心愿亭民声表达+名人的实地探访+专家的理论解读+代表人物的现场讲述。

     同时,在每一部分开始和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仪式感的观众上船和下船的动作,以表示不同章节的区格。而这个动作,其实还有一层「隐喻」,它象征着这艘「思想的田野」的理论航船,随着黄浦江驶入民间,理论航船的靠岸与民众的不期而遇,完成的就是思想与田野的接驳。

     其次,在呈现形式上,它让「思想」真正走进「田野」。

     在电视理论节目的范畴之内,《思想的田野》的一个特别之处,便在于它从室内走向了室外,让理论不再束缚于狭小的演播间,而是走到城市之中、田野之内。

     在上海篇的《城市的品格》中,在视觉上贯穿的一条主线,便是这期节目是在一艘黄浦江的游轮上,历经了从白天到黑夜的一日变换。

    

     这一创新视觉主线的加入,既以动态的、变幻的背景,让视觉画面丰富、灵动,克服了传统电视理论节目因为画面过于静态所带来的视觉疲劳、收视障碍;又体现了思想在田野、在本地的气质,同时可以结合场景进行实地理论讲述。

     比如,当游轮经过陆家嘴之时,本期嘉宾卜新兵教授就由此展开上海百年变迁史的叙述——

     「坐在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由的蹦出了习总书记讲过的两个词。第一个词,百年巨变。第二个词,生动例证。我们演播室的左手边的外滩建筑群是100多年前由外国人在上海建造的,号称「世界建筑博览会」;我们演播室右手边的令人惊叹的陆家嘴三件套,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例证。一边是曾经作为租界的旧上海,一边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正因如此,习总书记近期多次提到:『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条理论的航船连接百年中国的两端,我觉得没有比这再合适的演播室了。」

    

     理论嘉宾卜新兵、张剑波与主持人骆新对谈

     所以,这种表现形式,就有很强的上海本地的标志感,就有很生动的理论与案例的实时互动,这样的理论,便不再是脱离现场、脱离实际的,也不再是难以理解、望其项背的。

     2

     节目特性:多元、实用、前沿

     而在这样一个创新的电视理论节目模式之下,我们也注意到它体现出了新时代的电视理论节目的一些全新的特性。

     首先,《城市的品格》有着非常鲜明的多元性

     一方面,在每个分论点之中,节目都非常灵活地采用了不同的文艺手法,包括了真人秀任务、心愿亭纪录、访谈、时装秀等等的形式。这其实是「海派混搭」的一种典型创作思路在电视理论节目中的一次尝试,它的初衷与落点,是服务于一个提纲挈领、高度凝练的理论,能通过最亲民、最简单的方式,得以让更多的观众得以理解,由此形成一个国家自上而下的整体共识。

    

     另一方面,则是在一期节目之中,汇集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参加,包括了专家、明星、群众,专家进行理论解读、明星吸引观众注意力、群众则提供民间的各种需求、各种方案。

    

     而在群众中,又有更多类型的人物,包括了创业人、光子科学人、航天人、生物制药人、海归人、老人、人工智能人等等。而上海的「城市的品格」,其实就从这些各行各业人物中,以城市集体群像的形式让观众得以感知。

    

     其次,《城市的品格》也体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性

     说到「理论」,往往让普通人感觉到高冷的距离感。然而,《思想的田野》所在做的电视理论并非高高在上的,而是落到千家万户的,它是思想在田野的耕耘。

     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城市的品格》,你会觉得它亦像一档「生活服务节目」,它提供了一个关注上海民生的生活指南,比如对于创业人的便利,对于海归人的待遇,对于老人的智慧服务,对于所有上海公民的一网通办。上海观众可以通过观摩这档节目获得非常多的便利,其他地区观众也可以通过观摩这档节目对上海的民生有进一步的了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左1)讲述上海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所以,其实这档节目创新的核心在于,它打入了一个「理论」与「服务」的中间地带,它让抽象的理论变得亲民、务实,它让深刻的思想变得朴素、简单。而其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终目的,本就是服务人民的。

     最后,本期节目也充分展现了上海前沿性的城市品格。

     中央赋予上海的新的历史使命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而在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最强光」、「蓝天梦」、「创新药」、「中国芯」、「智能造」等一系列不但在中国领先甚至在全球领先的最新科研成果。所以,可以说,《城市的品格》是以一部电视理论节目的形式,上交国家一份最新的成果清单。

    

     上海航天八院首席技师王曙群(左1)讲述蓝天梦

     对于观众而言,如今「科技」也成为了新的全民时尚,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电视节目的呈现,得以让更多普通观众了解最前沿的国家科技发展趋势,同时也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宣传的价值。

    

     1号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统一国民观念、形成国民共识,是团结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持久动力。

     《思想的田野》的上海篇《城市的品格》,之所以笔者以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理论节目,就在于它用了一期既丰富有趣又服务民生的节目内容,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以百姓能够理解、能够参与的方式传播向了田野。

     而这,或许也是《思想的田野》这一大型联动项目最初发起的深意。

    

    

    

     点「阅读原文」

     直达「1号微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