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的自愈案例:医学奇迹或有据可循?
2022/8/19 17:32:32 国际肝胆资讯

    

     随着新辅助治疗的日益发展,目前肝细胞癌治疗选择日益增多,总生存期也随之增长。但作为我国致死率第二的癌症,当前局部疾病的5年生存率仍然只有33% ,而晚期疾病的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5%。

     尽管罹患HCC通常难以治疗并且预后不佳,但也有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HCC自发消退的“奇迹”案例。了解自发性消退或许能为我们加深对HCC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契机,并为探索潜在新治疗策略打开一个窗口。

     近期一篇发表在《Radiology Case Reports》杂志上的报告记录了包括2例晚期在内的3名HCC患者肿瘤自发性消退的案例。

     01

     晚期转移患者原发肿瘤与肺部转移结节自行消退

     一名64岁男性出现继发于坏死性肺炎的脓毒症,CT扫描偶然发现肝脏右叶有多个低密度肿块。当时甲胎蛋白(AFP)升高至146ng/mL(正常范围=10-20ng/mL)。该患者接受了病变活检,结果符合HCC标准。通过对初始影像的分析,专家担心肺转移,建议患者进行肺活检。在肺活检之前,患者发生中风,因此停止进一步检查。几个月后,当患者因HCC随访时,肝脏肿块和肺结节几乎完全自发消退。尽管患者未接受治疗,但此时AFP已降至76ng/ml。肿瘤消退三个月后,他的AFP上升到198.5ng/mL,提示复发。当时的影像学显示,沿着包膜紧邻的软组织增强,可能是复发的原因。

    

     A. 初始CT显示显性肿瘤位于右肝叶第7段包膜下,长3.9cm。

     B . MRI序列显示先前看到的最大病变(箭头方向)的间隔明显缩小(1.4cm) 。

     C . 随访MR I后3个月(复发时)的CT图像显示病灶持续缩小(垂直箭头,现为0.8cm),但包膜附近有1.3cm软组织增强病灶(水平箭头)。

     01

     双侧多发性晚期HCC患者AFP超过20万,存活15个月后AFP降低至67ng/ml

     一名65岁男性,因慢性HCV感染导致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脑病和嗜睡数周。腹部超声显示双叶多个病变,包括一个位于包膜下的右肝多叶大病变,怀疑为多发性HCC。当时的AFP高达20万ng/mL。胸部、腹部、骨盆CT扫描证实了超声表现。右肝多叶大病变为肝脏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LI-RADS)第5类,诊断为HCC。该病例随后在由肝病专家、肝放射科专家、内科专家以及肿瘤专家组成的多科室委员会中被报告。专家委员会判断,由于患者在就诊时的肝功能较差,因此该患者不适用系统治疗或栓塞治疗的;他随后被转到临终安养中心。

     在安养中心15个月的临终关怀过程中,患者却表现出显著的功能改善。这一意外的恢复促使重新进行AFP检查,结果显示AFP显著降低到67 ng/mL。CT扫描显示浸润性疾病减少,先前测量为13厘米左右的巨大浸润性右肝肿块几乎完全消失,但持续性左肝叶肿块测量为4.8厘米。最后,病人在严格监控下从安心中心出院。出院三个月后,他的AFP上升到101ng/ml,CT扫描提示出现复发性疾病,右侧包膜下位置出现LI-RADS 5征,左肝叶病变的大小轻度增大至5.3厘米。

    

     A. 右图:纵向超声图像显示右肝叶浸润性肿瘤至少10.7 cm。可见广泛性包膜下肿瘤(箭头)。左图:左肝叶纵向超声图像显示为实体肿瘤,长度为4.5x4.8cm。

     B.功能恢复15个月后的CT轴向图像显示,先前可见的右肝叶和第4段浸润性肿块几乎完全消失,而左肝叶肿瘤无变化(星号)。

     C.3个月后门静脉期CT轴位图(AFP67→101 ng/mL)显示左侧肝叶肿瘤轻度生长(星号)。右侧有微小的残留部位(箭头)。

     01

     局部病变患者放疗前发现肿瘤消退

     一例57岁女性,已知因HCV感染导致肝硬化,既往由于AFP增高而发现的HCC发生缓解。该患者此前曾被诊断为HCC,在患病前3年接受了楔形切除术。6个月后,她从原本稳定在7- 8ng /mL的AFP水平增加到20.7 ng/mL,提示需要超声检查。影像学显示左肝新见1.7 cm肿块,与HCC有关。随后的腹部和骨盆MRI造影证实包膜LI-RADS 5病变,周围有2个LI-RADS 3和LI-RADS 2病变,涉及为复发性HCC。对患者进行肝病学评估,并建议手术切除包膜下肿瘤。由于整体表现欠佳,建议对术前优化与康复治疗,为手术做准备。但患者最终被认定为不适合手术,需要行放射切除术。在计划进行肝血管造影前,重复成像显示2cm的LI-RADS 5病变自发消退。AFP也从27.2 ng/mL下降到5.5 ng/mL。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术后病灶稳定27个月。然而,在消退后的第27个月,超声监测出现一个新的6.5cm的肝脏肿块,累及IV、VII和V节段。患者当时拒绝接受癌症治疗,随后转入临终关怀中心。

    

     A.腹部多相CT显示在第2段有一个新的2 cm LI-RADS5病变。

     B.腹部多相MRI在首次检查后8个月(左)和11个月(右)获得,显示先前看到的肿块完全消失,包膜缩回。

    

     恶性肿瘤部分或完全消退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多见于恶性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和肾癌,近期肺癌和肝癌也自发性消退的报道也经常出现。

     01

     目前对自发消退的机制主要认为与肿瘤缺氧和免疫反应相关

     一些早期的报道显示有少数患者经历了与大量胃肠道出血、血液透析和手术侵袭相关的严重全身性低灌注,导致了肿瘤的自发消退。有案例报道完全坏死的肿瘤具有厚的纤维包膜;肿瘤消退伴有门静脉肿瘤血栓形成。这些案例提示肿瘤组织中的缺氧可能有助于肿瘤的自发消退。本次案例中的患者的包膜下及周围的肿瘤特征导致了自发消退。由于在肝硬化和包膜下肿块中血供更脆弱,使肿瘤易于缺氧。

     免疫反应能够抑制肿瘤生长,也被认为是HCC自发消退的潜在机制。包括戒酒、吸烟、长时间发热、降糖药和服用维生素K在内的多种促炎因素被认为会诱发全身免疫反应。有报道显示APC CD4阳性对HCC表现出抗肿瘤能力。另有报道发现与无浸润相比,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的 HCC 患者预后较好,这可归因于CD8阳性和CD4阳性T细胞免疫诱导的抗肿瘤作用。此外,在自发性HCC消退病例报告中,IL-18、TNF-α和CD163等炎症因子的增加也被报道并暗示免疫反应的参与。案例中的3例因肿瘤位于包膜下加上潜在的局部破坏使病变易于出现免疫反应,与前期理论相一致。然而在服用降糖药物方面,病例1和病例2都是糖化血红蛋白>8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与前期理论略有出入。病例2一直在接受尼古丁替代疗法,并在整个临终关怀期间不酗酒,可能是引发免疫反应的另一因素。

     综上所述,自发性肿瘤消退是一种临床上极为罕见的现象,由于晚期HCC患者或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有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治愈性疗法,对自发性肿瘤消退的研究或许能打开肿瘤治疗的新窗口。但目前报告的样本量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研究,因此进一步积累临床数据并讨论自发消退的潜在机制或许对未来的癌症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声明: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媒体合作请联系:zhaoyaobaodian01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临床试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际肝胆资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