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2015上半年,124次召回,293.14万辆,国内汽车为何天天大规模召回?
2015/8/11 瞭望智库

    

     瞭望智库导读

     频繁的汽车召回规模居高不下,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汽车行业的一些弊病。

     文︱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员王慧

     7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李静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5年上半年,共开展124次汽车召回活动,涉及缺陷汽车 293.14万辆,召回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5%。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实施召回活动55次,涉及缺陷汽车187.62万辆,占2015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总数量的64%。

     尚普咨询分析师张交表示,2015年汽车召回最大的特点是大规模召回事件的增多。

     这并非偶然,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共实施汽车召回122次,累计台次达499.7万余辆。尽管在数量上没有超越2013年全年召回531万辆的记录,但是2014年全年累计召回122次可谓创下了召回次数的新高。

     汽车召回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国内汽车召回制度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以及车企对产品质量问题和消费者出行安全关注度的提升。但是频繁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汽车行业的一些弊病。

     召回居高不下

     目前,虽然汽车企业和汽车经销商面临的是近几年以来最大的销售压力,在刚刚过去的7月,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信息来看,汽车召回的频率丝毫也没有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并且依然保持着近几月以来的高密度态势。

     今年7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11项国内汽车召回公告,在中国内地市场合共召回了1323535辆汽车。其中涉及的汽车品牌有通用、奔驰、宝马、本田、雷诺等跨国车企进口或合资生产的车型,同时也有奇瑞、北汽、江淮、东风柳州、广汽长丰等自主品牌。

     “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汽车市场,过于强调规模和速度,可质量体系却依然没有跟上,导致质量问题屡屡曝光。”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瞭望智库表示。

     汽车召回,反映出国内汽车召回制度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以及车企对产品质量问题和消费者出行安全关注度的提升。在中国现阶段的车市,敢于主动宣布召回的汽车厂家,理应得到消费者的尊重。

     召回不是坏事,但是频繁召回的背后必有原因,必须改进。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几年的汽车召回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导致召回的问题都出在制造商本身的质量控制体系上;另外,随着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激增,受全球召回事件影响也日益加深。为此,对于居高不下的召回数量必须引发企业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改善相关技术。

     此外,汽车召回是需要成本的,通过经济杠杆迫使汽车厂家减少召回次数——这种减少应建立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之上。

     零部件漏洞

     一辆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即便是一个细小的零部件故障,也可能引发极大的安全隐患。

     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快了全球采购配件的步伐,这使得配件出现质量瑕疵的风险加大。由于某一零部件缺陷引发的大范围召回也令不少汽车企业蒙受着巨大风险和经济损失。

     从速腾断轴门到高田气囊门,由于汽车企业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原因,在汽车制造平台化和零部件通用的趋势下,一个零部件的缺陷导致众多跨国汽车品牌的集体召回已经成为汽车召回的新常态。

     2015年7月,受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燃油泵问题影响,奇瑞江淮等多家汽车生产者宣布实施召回,涉及车辆总数达52.7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我国也曾由于零配件供应商生产的零配件问题而引发了不同品牌汽车同时召回的情况。而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的燃油泵法兰回油管支架可能会出现开裂,导致燃油泄漏,存在安全隐患。该批次零部件供应商均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也曾在2014中国汽车质量峰会上表示,近年来导致缺陷汽车召回和引发“三包”争议的主要原因,大多是主要配件产品缺陷和质量安全问题。

     LMC汽车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凌表示,因为现在很多汽车企业在选购零配件时,都会选择全球化采购的方式。在供应商体系里面,有一些供应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大。

     中研普华研究员李福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来自于整车厂商。”汽车厂家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压缩采购成本、削减零部件开支,把零部件厂商压得喘不过气来,而零部件厂家为了提高利润,就可能会偷工减料。

     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的零部件产品,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都有相应的认证标准和测试要求,此外,部分产品还必须经过国家3C认证。而要进入整车厂商的配套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建立主机厂商指定的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质量体系。

     尚普咨询分析师张交认为,零部件未能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确暴露出汽车企业对零部件的监管不力。虽然理论上新车上市之前都有长时间的测试验证环节,但也存在整车企业为了赶进度、压缩试验时间等,最后导致系列匹配问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想和库叔喝两口,聊几句,加深感情,一起学习。

     请添加库叔私人专属账号(lwkushu)。

     库叔会不定期组织线上论坛,在微信群共听名家解时事,判经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