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印度建厂,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终结?
2015/8/30 瞭望智库

    

     瞭望智库导读

     近期,富士康将在印度大规模投资建厂的消息引发关注。这家员工超过百万、被人视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样板、在中国东中西部布局数十处的全球最大代工厂的举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文 |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 严九元

     1

     在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员工最多的雇主中,富士康以120万名员工排在第十。

    

     富士康这个巨无霸企业,依然在内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内地人口红利大幅缩减的制约下,富士康正寻找人力成本更低的洼地,它最近把目光投向了提出“Make in India”的印度。

     今年8月份,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签订谅解备忘录,这位台湾首富宣称他即将开启一项印度史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之一:

    

     印度总理莫迪上任之后,提出“Make in India”,旨在提振本国制造业。富士康抛出的橄榄枝,正符合这个需要更多工厂和就业机会的国家的愿望。富士康有着超出常识的野心,它用了20年才在中国组建了一只百万工人大军,却提出5年内在用工法规严苛的印度完成相同的任务,这能达到吗?

     2

     二十多年间,富士康从深圳扩展到现今中国三十多个生产基地,它的迁移路线图,正是严重依赖低人力成本的低端制造业的迁移缩影,寻找低人力成本的洼地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日经新闻曾勾勒出富士康在大陆的迁移轨迹:

    

     从图表可以发现,90年代和20世纪初,富士康主要在东部沿海布局,形成了以深圳为核心的华南片区、以昆山为核心的华东片区和以烟台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片区;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沿海低端制造业企业遭遇重创,富士康加速在内陆中西部地区的布局,与彼时中国整个制造业劳动力向内陆回迁的浪潮互为呼应。

     以2013年7月的最低月工资衡量,2004年前设立的深圳、昆山和烟台厂区所在地区都在1350元以上;而2008年后设立的重庆、郑州、贵阳在1250元以下。富士康迁徙的每一步,更为低廉的人力成本是必备甚至首要因素。

     08年金融危机后,在国外设厂多次被富士康提上日程,越南、巴西、印尼、印度等新兴国家都在其视野之内。若进一步将中国大陆的人力成本与这些国家进行比较,则可以看出其他新兴国家在人力资本价格竞争上的优势:

    

     水往低处流,这轮世界性的低端制造业大迁徙的路向是清楚的,但它需要时间。富士康把目光投向印度,印度人口总数预计在7年内超过中国。

     3

     富士康对地方经济拉动效应明显,其郑州厂区为河南省吸纳了30万劳动力,2015年第一季度出口额640亿人民币,占河南全省高达63.5%。

     富士康此番宣布在印度大规模建厂的计划,是否将对国内地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富士康真五年内雇佣100万印度工人,会对中国的基地形成替代吗吗?

     事实上,富士康欲将工厂迁往海外并不始自印度。早在数年前,富士康就开始布局东南亚和南美,但一路踉踉跄跄,至今仍未建成一座上规模的工厂。世界低端制造业的中心由大陆转移至东南亚、南美等地,是大趋势,但这个转移目前还在慢车道上行进,没想象中那么快。

     富士康此前多次高调表示计划在海外投资建厂,国外政府也欣然配合,但最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惹怒了国外地方政府。

     案例一:

     2011年,富士康表示将在巴西设厂生产苹果产品,初期在圣保罗州城市伊图投资3.25亿美元建立工业园。巴西总统罗塞夫向公众承诺,富士康将在未来六年投资120亿美元,提供10万工作岗位。

     案例二:

     2012年,富士康宣称未来5至10年将在印尼投资50—100亿,届时可提供10000个就业机会。此事引起印尼极度重视,印尼政府甚至为了颁布贸易条例,加强规范进口手机,为富士康设厂和销售提供种种便利。

     案例三:

     2009年,富士康计划在越南建设一座2亿美元手机制造工厂,并获得投资许可证,,预计年产8900万部手机,以及数千万手机零部件。

     2015年7月,越南永福2015年7月,越南永福省投资促进局局长Nguyen TienHanh称,虽然他们已警告富士康多次,但富士康6年来始终没有动工,因此撤销了颁发给富士康的投资许可证。省投资促进局局长Nguyen TienHanh称,虽然他们已警告富士康多次,但富士康6年来始终没有动工,因此撤销了颁发给富士康的投资许可证。

     这三个国家,都属于新兴国家,国内电子消费市场都不可小觑,最重要的是,它们有大量比中国还廉价的劳动力,这些要素构成对富士康外迁的巨大诱惑力。但无一例外,没有一个按计划进行,真正开花结果的极少,这在在显示“世界工厂”迁移的曲折和缓慢,虽然大陆人口红利明显下降,但富士康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倚重于内地。

     4

     富士康迁往印度的计划公开后,引起全球各地关注,因为一旦富士康的大规模外迁几乎等同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终结,还牵涉到全球制造业重心在两个崛起大国间的转移。

     但《金融时报》也预见到,富士康本次外迁计划将会同以往一样,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基础设施问题。印度缺少港口、公路和铁路运输货物,缺少可靠的能源供应维持工厂运转。除了某些产业(如汽车业)外,印度还缺少使珠三角这样的制造业集群如此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生态体系。”

     “也许更糟糕的是印度的软环境。潜在的工厂老板无法获得所需要的土地,也无法开除工人;不合理的法律滋生了腐败,还有像季风季节一样多变的不合理税收环境。”

     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物流条件、劳工法规等因素很可能给富士康在印度设厂设置障碍,也是富士康在东南亚和巴西面前望而生畏的原因。以巴西为例,富士康的巴西工厂工会在2013年和2014年各组织了一次大型罢工,甚至影响到了iPhone6的供货。

     依赖于“中国模式”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庇护,富士康成长为全球最大代工厂,登上美国《财富》企业排行榜32名,但它要实现外迁并没那么容易。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 ),经授权转发,作者严九元(小编微信:GranviaVia_ily,碧璇),以上摘编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陈经: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呵呵

     文︱经济学家 陈经

     近来很多新闻引用了“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这么一个结论。如这几个消息(以下引用):

     1.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2. 境外媒体:大陆制造成本接近美国 印度欲迎头赶上

     境外媒称,美国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纽约时报》日前则表示,大陆的纺纱业成本,反而比美国高出30%。

     据台湾“中央社”8月10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题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的报告,提及上述结果。这项报告指出,若比较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这表明两者差距已大幅缩小。

     3. 美国BCG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引用完毕)

     总之,有一个西方机构(这次是BCG)发布了报告,公布了某种指数。有媒体直接介绍了这个事,如新闻3。还有媒体谈的是其它事,但引用这个指数当证据。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介绍或者认同了这么一个数据:

     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

     简单说,就是根据2014年数据,BCG发布了一个“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指数越低越有竞争力,美国100,中国96。中文媒体脑补了一个“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把指数100当成是一个成本价格了。不少人看了估计会嘀咕,中国的工资还比美国低很多,总成本居然已经达到美国的96%了?但又搞不太清。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公司,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

     同篇文章里,还有2004年的数据作为对比,仍然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是86.5。如果按前面的脑补逻辑,2004年,美国1美元能造的东西,中国也要0.865美元,并不便宜多少。

     媒体一般都说10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到三倍,制造业成本上涨好多;又说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制造业成本下降。结果10年过去,比例只从0.865变成0.96?这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媒体都不提2004年0.865美元这个数值。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真相是,2004年的0.865美元和2014年的0.96美元都是胡扯。

     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见这里,先选定一个基准国家,把劳动力、电力和天然气三项成本加权考虑,再加一个数凑成100。媒体报道的都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数据。美国的这三项成本是:

     1.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

     2. 电力成本,数值是1.1。

     3. 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

     三项相加,美国的成本就是18.2+1.1+1.5=20.8。三个分项的具体数值应该是根据占成本的比重给出来的。20.8这个数字不够整,就加上个79.2,变成100好听。这是美国的数值,2004年和2014年都不变。

     为什么不把20.8乘以一个数变成100,而是要加上79.2?这就是人家“专业”地忽悠的本事了。这79.2叫“其它”,所有国家都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低于79.2。

     例如2004年印度是86.8,比中国的86.5还高。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劳动力、电力、天然气成本都是零,你的最终得分也会是79.2,在媒体看起来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国的80%。制造业降成本最厉害的是产业聚集,BCG却故意忽略,你有没有产业聚集都是加79.2。自然科学的论文要是设计这么荒谬的统计指标,肯定会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

     相应的,中国2004年的数值86.5是这么出来的:

     1.劳动力综合成本,4.5。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

     2. 电力成本,1.4,比美国高一点。

     3. 天然气成本,1.4,比美国低一点。

     所以,中国200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4.5+1.4+1.4=7.3。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加了79.2凑成100,中国也加79.2,就变成86.5。

     同样,中国2014年的数值96是这么出来的:

     1.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相对于2004年优势减少,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2.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了。

     3.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所以,中国201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10.2+1.8+4.4=16.4。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约80%。但加了79.2后,就变成95.6,略成96。“美国1美元,中国0.96美元”,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79.2在那儿垫底,这个总数完全成了误导。

     即使是这个指数的原始含义,2014年中国的16.4对美国的20.8,也很不合理。这相当于说,在中国进行制造,人工成本的考虑是10.2,电力成本考虑是1.8,从权重来看,也能说得过去。但天然气成本4.4,这就莫明其妙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天然气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中国企业凭什么要用这么多天然气?

     这是BCG搞的障眼法。美国三项成本的比重是18.2:1.1:1.5,对它自己也许是合理的。但是把别的国家相对美国的各分项调整以后,会极度扭曲这三项的比重,这是极不科学的。

     美国天然气便宜,它就用天然气。中国用美国三倍价格的天然气去搞制造业不是扯淡吗?当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来源80%以上是水和煤)。

     这种逻辑不是低智商的表现,而是高级骗术。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体系,目的就是营造美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假象,打击投资者对其他国家的信心,诱骗资金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利益相关者懂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相信并加以传播的,就是真傻了。

     这个成本评估经过胡乱加减乘除操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它就利用媒体优势,扔出了这么个报告,得出了数个“重要结论”,黑的还不仅是中国:

     1. 在美国制造,和中国成本差不多。

     2. 中国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

     3. 在墨西哥制造,比中国成本低。(解析具体数据,发现是墨西哥天然气和美国一样便宜,把指数弄低到91。)

     4. 俄罗斯、东欧、西欧,除了英国,全部成本巨高,10年来一直高。

     5. 印度稳住了制造业成本优势,成本一直很低,比中国有希望。

     6. 最重要的,因为这数据,制造业有了向“美国、墨西哥、印度”转移的趋势。请赶快离开成本急剧上升的中国。

     这些逻辑,通通是瞎说。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不考虑这个,电价成本有意义吗?

     用不着看这指数那指数,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全球市场份额、FDI,这些数据每个月都有。吹成就、唱衰、看趋势都很清楚明白。出动了高级骗术,正说明这些数据不够看。

     为了掩盖美国自己制造业的没落,居然使出了这样的炒作手法,妄图吸引投资者的眼光,让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撤出大陆,始终都是小道,也说明美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制造业衰落的危机有多严重了。

     回头再看看国内的专家和学者的引用与转发,加之不求真相与媒体的大量报道,此刻无言。

     所以不用急,时间在我们这边!

     本文刚完成,又看见了中金公司的正式报告《变革中国之“制造奇迹”》,不少内容还可以。但中金公司也中招了,在报告的第9页,又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一系列制造业报告研究指出,中国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工资水平上涨达到187%,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同时,在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的基础上,BCG提出美国综合制造业成本目前仅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依此趋势发展,十年之后美国制造成本将可能低于中国。”

     (本文来自资讯新媒体观察者网(微信ID:guanchacn),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想和库叔喝两口,聊几句,加深感情,一起学习。

     请添加库叔私人专属账号(lwkushu)。

     库叔会不定期组织线上论坛,在微信群共听名家解时事,判经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