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在中国,没人认为美国会垮台,你们为何如此恐惧?
2015/9/13 瞭望智库

    

     瞭望智库导读

     习近平主席即将访问美国,中美关系备受关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9月9日在美国《世界邮报》网站刊文,纵论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理解与误解。本文为译文。

     文︱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傅莹

     有次我应邀在北京一个国际论坛做晚餐演讲,提问环节有人问:美国有哪些方面让中国人感到不好或者不喜欢?在场都是熟人,我就实话实说:主要是不喜欢美国人颐指气使、居高临下教训人吧。令我多少有些诧异的是,在座许多美国人很惊讶有人这样看美国。世上有些事儿,对有的人如此显而易见,却会让另外的人出乎意料。

     后来,我给微信多个群发去这个问题,征询意见,得到内容丰富的反应。有人写了很长的评论,也有人表达淳朴的想法,例如Peggy,一位母亲:美国人对饮食太不严肃,许多餐厅尽是油炸和咸味食品。妤,小学生:美国的动画片很好看,美国的父母给孩子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辉,中国西部的生意人:对美国印象最深的是高速公路没有收费站,生活多么简单幸福。

     在所收集的评价中,既有喜爱和赞美,也有尖锐的批评,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美国的成就和美国人的优点得到很高评价。

     锐,资深媒体人:美国拥有发达的服务业,商业管理水平高,电影制作和高等教育体系都是一流的。

     林,学者:美国的危机管理、投资管理、社会分工和协调、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都令人称道。

     侯,母亲:美国人热情、幽默、具有人文情怀,对大自然和生命充满尊重与热爱,富有探索精神。

     海,资深外交官:美国具有强大的开拓创新能力,科技和商业天才辈出,引领并改变世界。似乎让美国独霸世界不行,没了美国也不行。

     思、勇和昆,都是大学教授:喜欢美国的法治、平等精神、大熔炉文化的包容性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钧,学者:美国人总是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不断奋斗。

     敏,海外华人:中国人会永远铭记抗战中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支持。

     另一方面,不少人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做法持保留意见,首先是美国人对中国缺乏了解。

     澜,媒体人:中国这么大,而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关注点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个议题和个别人,使得美国民众获得的中国信息比较片面。

     薇,女记者: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把中国看成“铁板一块”,实际上中国是个非常丰富和多元的社会。

     许,浙江生意人:不喜欢美国动不动就对中国的内政、人权指手画脚,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发展历史都有很大差别。

     华,退休干部:美国对中国的偏见和批评会刺激对美反感和一些人的民族情绪上升。

     姚,博士生:美国不把中国当成真正的伙伴,在出口上有许多限制,总是在猜忌中国。

     Wang,年轻公务员:在美国的概念中,世界只有两种人,美国公民和非美国公民,对美国公民无罪推定,对非美国公民有罪推定。

     再者是许多人认为美国言行不一致,希望美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上承担更多责任。

     郭,年轻创业者:美国人非常自大,认为自己总是正确。

     Misha,资深外交官:美国唯我独尊,凡不听我的、不与我为伍的、不符合我利益的,都坚决打压。

     陈,退役将军:美国思维固化,凡是盟国做的都是对的,坚定支持;凡国会通不过的,任何国际承诺都无效。

     虹和英,公务员:中国人崇尚谦虚礼让,好面子,不喜欢美国人居高临下那一套。

     普、明、雷,年轻外交官:美国人说一套做一套,对国内是一套,对国外又是一套。一方面在其他国家鼓吹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一方面又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大搞强权政治。

     杨,生于1999年的高中生:美国电影中暴力和血腥的场景太多,不尊重人的生命,与它宣扬的价值观不同。

     郑,大学教授:美国既要保持其全球领导地位,又越来越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全球责任。

     吴,一位大学讲师:喜欢美国人,有很多美国朋友,但不喜欢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和行为,过于具有进攻性。

     广平,退休体育界人士:美国坚信“强权就是真理”,这某种程度上增添国际矛盾和冲突。

     尽管我的微信朋友圈未必能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但从这样一个简单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具有很强的多元性。我相信,如果同样的调查在美国进行,也会收获“对华认知”的多元意见。这就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对方的了解究竟有多深?能否与两国不断扩大的双边关系及其对世界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相匹配?

     我观察,中国人对美国的赞赏可能主要是冲着美国的发展经验去的,在肯定美国的同时也把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希冀寄予其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进程没有也不会终结。与此同时,中国人对美国不喜欢的方面往往与两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恐怕也是所谓中美“战略互疑”的重要原因。

     这种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美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成见和否定,影响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判断。各国文化传统和政治经历不同,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考察和判断对方。在许多美国人看来,中国注重集体利益,缺乏民主和人权,因而“不正确”。而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倾向于在其他国家搞政治演变,需要保持警惕。这类简单化的观念使两国相互看法大相径庭,也影响到对彼此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作为英文翻译陪同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代表团去上海访问,参观游览中,一位外宾与我聊起来,说:你是否认识到中国人缺少自由、没有人权?你看,上海这么好,你很喜欢,但是你不能搬到上海来居住,中国人没有迁徙自由。我当时似懂非懂,晚上回去琢磨。第二天又碰到他时,我说,你讲得对,我是不能搬到上海来住,因为我们吃饭是凭粮票的,我的粮票只能在北京使用,换成上海粮票不那么容易。另外,来上海的火车票也比较贵。

     不过这个情况很快改变了,中国最后印刷的粮票是1993年,当时粮食供应已经非常充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部分年轻人成长时已不再受饥饿的困扰,他们学习和了解世界的空间和维度都很不同,行动和迁徙更加自由。当然,想去美国时办理签证还是要排长队的。2014年底美方对中国人赴美签证延期10年的新政策,推动了赴美旅游和留学的新热潮。我从这件事学到的是,凡事都有缘由,也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不能随意地政治化。“自由”是个伟大的词汇,但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中国人享有的自由和人权是在扩大中,当然可以、也会更好。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正式写入中国宪法,中国的所有立法和法规都要符合宪法的规定。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讲话传播很广。最近常听到美国人对中国涉及网络问题的批评,甚至使用“网络盗窃”这样很难听的字眼。我也是网络使用者,不了解美国人的指控有什么技术依据和动机逻辑,但是我和许多网民联想到的是:中国的网络用户是否安全?

     《中国日报》就曾经报道,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的抽样检测发现,2014年60天内源自美国的2077台木马或者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18多万台主机。目前中国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广泛使用美国的软件设备、产品和服务。如果美国把中国视为网络的防范对象而不是合作伙伴,那么,中国广泛使用美国软件是否安全?所以,我认为美国应该慎用指责和敌对的语言,因为这是要产生后果的。而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中美其实有着很大合作空间。

     事实上,中美两国人民在价值理念上并非完全没有共同点,例如都希望国家强大,都重视家庭,有爱国主义精神,崇尚英雄包括伟大的消防队员,注重专业精神等等。两国人民都追求世界和平,希望促进发展,中国重视民主建设,并且在不断发展进步,虽然道路与美国有所不同。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否则何以解释中国的活力,抑或美国的成功?

     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新因素源于美国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持批判态度,担心中国要挑战美国主导的规则和秩序,美八届政府推行的对华接触政策现在也面临一些质疑。我在美国参加研讨的时候,几乎无人不问南海问题,但是没有人能回答我提出的最简单的问题:南海有多大?美国人关心的也许并不是在争议岛礁归属上的是非,而是担心中国要把美国势力从亚洲赶出去。

     事实上中美在维护亚太的和平稳定与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上有共同利益,目前看这里的航行自由并没有什么问题。比较其他地区,亚洲在过去的20年保持了良好的稳定环境和经济繁荣,这与中国坚持平等相待、和平合作的周边政策,以及中美合作而不是对抗有很大关系。中国不是有帝国扩张历史的国家,我们不认可搞强权政治和势力范围的逻辑,我们在周边坚持的是平等相待、和平合作的政策。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70年前中美站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共同立场上。二战结束之后,中国当时的政府根据国际文书收复了南沙群岛,美国对南沙岛礁的归属应该是清楚的。即便一些现在与中国发生争议的国家,过去也曾经以外交照会和出版地图等方式承认中国的主权权力。

     对于目前存在的争议,中方完全是出于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的愿望,同意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并且提出搁置争议和共同开发的倡议。但是中国不能放弃主权,人民也不会答应失去这些岛礁沙洲。今年中国对在南沙的一些岛礁采取了吹填扩建,不仅将改善中国守礁人员的生存条件,而且增强了中国维护南海稳定、生产秩序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在中国,许多人对美国感到失望,认为后者不论是非曲直,总是与在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向中国发起挑战的邻国站在一起,人们担心美国是否要利用自己的盟国体系和中国的邻国制造麻烦?是否试图创建遏制中国的包围圈?最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美国的空军飞机每年在中国沿海进行逾千次抵近侦查?

     美国对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的消极反应是一个更有意思的最新案例。这本来不应成为竞争点,但美国视之为在其主导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之外构建新的秩序。中国的意图并非如此,而是在现存国际规则的框架内,提供一个新的公共产品,帮助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克服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瓶颈。

     美国在亚投行问题上制造困难强化了人们对美国企图遏制中国的担心,也让不赞成阴谋论的人感到困惑。中国的成长也伴随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而伤害人民的感情则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气氛。中美两国曾在金融危机中同舟共济。当前世界经济还远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中国经济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阶段,美国经济在艰难复苏中。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事务中有需要也有可能实现全面合作,应共同应对挑战而不是拆台。

     我认为中国与美国实力转换的规模和速度被夸大了。在中国,没人认为美国会垮台。美国对中国的担忧更多源于对自己有可能走向衰弱的焦虑不安。中国人所追求的是在现存规则框架内获得与国家的力量和利益相符合的话语权和空间,阻挡这个自然的进程是不明智的。中国和美国都是复杂的大国,场景也在不断变幻,很难简单地去评判对方。我们应做的是更加主动地塑造对彼此的认知,趋利避害,保持双边关系的活力和稳定。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重要的调整阶段,双方需要通过增加相互理解和人民往来,促进彼此的相互靠近。中美之间已经建立了广泛关系,例如,2014年两国间航空旅客达430万人次,接近于每周8万人次,预计今后将保持每年15%的增长速度。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到中国,有的美国人一踏上中国就不愿离开,在这里找到工作,居住生活。我在电视节目上还看到能说流利汉语的美国年轻人。中美两国之间的巨大合作与交流说明我们彼此相互吸引,一些误解也许会在相互更加了解之后逐渐发生变化。

     许多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之后,都有这么一种印象:美国人的对华认知往往脱离中国现实。中国有句古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现在既然美国人更加关心中国,也许可以尝试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也需要反思。美国是一个热衷于和很善于推介自己的国家,而中国在这方面并不那么擅长。所以,中国人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叙事,让外界更多了解我们。

     总而言之,中美对彼此的认知和战略选择并非单一的线性逻辑,而是要复杂得多。所以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我们致力于与美国建立合作关系,不因政治问题或者孤立事件而受到干扰。一个建设性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中美两国人民更好地相互理解,中美两国加强合作,整个世界都会因此而受益。(完)

    

     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已多次会见,有力推动了中美关系,期待习主席此行获得更丰硕的成果

     (本文来自资讯新媒体观察者网(微信ID:guanchacn),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想和库叔喝两口,聊几句,加深感情,一起学习。

     请添加库叔私人专属账号(lwkushu)。

     库叔会不定期组织线上论坛,在微信群共听名家解时事,判经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