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创业扎不进实体经济,得先解决这几个问题
2016/4/18 瞭望智库

    

    

     仅靠全民参与的热情和大把的投资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引导,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促使双创真正走向实体经济。

     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

     本文整理自对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韩强的采访。(观察员李瑶、实习生刘静楠对此亦有贡献)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从2014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对城市的贡献也毋庸置疑。但随着“双创”工作持续向深入发展,“创业互联网泡沫”、“创业场死亡年”等现象开始显露并成为热议话题。

     这意味着,仅靠全民参与的热情和大把的投资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引导,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促使双创真正走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与制造业这一国之根基相结合,可持续地创造价值。

     那么,为什么至今创新创业还没能很好地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相结合呢?

     在库叔看来,症结可能在这里。

     1

     创新创业仅靠单一产业链的支持

     必须明确的是,创新创业不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更离不开人才、基础数据、公共服务的产业环境。

     以汽车这个工业品举例,为什么中国创业者做车都不成功?出了一些“PPT”公司,开完发布会就死掉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汽车创业者缺乏对汽车有系统研究的人才,即“人才断片”。在汽车生产中,有的人管动力,有的人管外形,但很少有精通汽车的电子系统、底盘、能源等各方面的团队。其次,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和公共服务平台。

     来看看一些产业成熟国家的做法。国外有一家名为Rainspeed的汽车公司,创始人Frank M·Rinderknecht是德国人。虽然该公司规模只是一个20人左右的工作室,但其生产的车已经成功挂牌上路,而且其零部件供应商都是业内顶尖。

     怎么做到的?首先就是在德国,拥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的汽车人才非常多,对每个领域都了解,小规模的团队都具备总成汽车的能力。

     其次,德国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基础数据库和配套加工能力,各类供应商和汽车各部件的数据有一个系统的集合,全产业链的资源能够得到快速有效地调配。

     当某车企计划做一个碳纤维车身时,订单发出后可迅速找到专业给宝马、玛莎拉蒂等做车身的供应商;再比如,工程师在确认好底盘设计后,可在基础数据库中快速匹配相应的动力系统、管理系统、外壳等数据和供应商。

     像这样短时间内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能力,中国目前并不具备。比如去年热门的“游侠电动车事件”,创业团队设计的概念车型和样本车型差距极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前期设计时缺乏基础数据库,结果样车基本就是在别的成品车上换了一个外壳,贻笑大方。

     于是,对于一个中国创业者而言,由于能力有限,无法拿到整个产业链的各种资源,即使斥巨资做出一辆样车,量产的过程也极其漫长,最终难免被“拖死”。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创新创业的成本高昂。而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全面整合上下游及横向各环节的数据等资源,从各环节扶持那些初创企业,完全可以帮助其大大降低创业成本和社会资源消耗,并为未来的柔性制造奠定基础。

     2

     知识产权没有真正发挥推动创新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的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两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一是每年专利申请的数量不少,但专利的应用并不多。在国外,申请专利保护是为了在产业化运用的过程中阻挡竞争者,而我们“搞发明是搞发明,做产业是做产业”,这使得专利发明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

     二是仿冒山寨行为拉低国际形象,错失与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团队的合作机会。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企业申请专利数量的问题,政府、法律、产业链等都应该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还是以Frank的公司为例。2015年,Frank受邀来参加上海车展,但参观之旅并不愉快,因为某个中国企业展出的车型与Frank公司的设计一模一样。气愤的Frank在跟展会主办单位沟通后,几经周折,只得到了取消该中国车企参展资格的结果,后续便再无任何反馈。

     更重要的是,原本Frank受邀来到中国是计划跟国内几大车企合作,让Frank公司的设计团队和国内的设计团队联合建立一个汽车设计公司,专为中国各车企提供设计图纸。然而此事一出,合作的事情自然不得不搁置。这是不是就严重地阻碍创新?

     一味地效仿甚至恶意山寨,的确会让不少认真创新的设计团队心寒,更不要说未来的合作事宜,严重阻了产业创新。更何况,抄袭之风难止,今天你抄袭法拉利、兰博基尼,再过几年可能越南、泰国就该抄袭你了,这不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该有的状态。

     3

     企业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未来的制造和创新一定不是地方性、以国界为标准的,而一定是全球化的。

     仍以汽车为例,在德国,汽车制造的车灯、电池等零部件和销售网络的铺设,都是在全球各地配置资源。比如,一家七八十人规模的车企,他们汽车上的锂电池就来自中国洛阳。这样的企业,其成功率和创造性就会大不一样。

     反观中国一些企业,虽然也一直在倡导“走出去”,但具体做法实在是浮于表面——要么是卖东西,要么就是出国“考察”。每一年都会有大批的中国商务考察团飞往国外,跟国外企业握个手、签个MOU(合作谅解备忘录)、拍个照,就完事儿回国了,后续也没有进入产业层面。

     一开始,外国人面对中方的这种做法是完全懵然的状态,双方的资源并没有通过MOU实现真正的整合。长此以往,虚与委蛇无法建立信任基础,中方企业也必然无法获得长足发展。

     中国现在推行“一带一路”的策略,其意义绝不止于将国内剩余商品销售出去,同时还需要整合全球资源。过去我们将“疆域”视为政治覆盖的地方,现在我们还应该着眼“经济疆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如何集合产业精英、拿到全球创新资源,站上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中国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闭门造车”早已被诟病,但仅仅意识到这点还不行,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视野必须大限度地拓宽,不仅要放眼全国,更要放眼全球。

     4

     创新创业的科技文化素养培养不足

     创新创业本身具备复杂多样的特性,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双创环境的营造中来。

     从创业者角度出发,以最常见的创新论坛为例,瑞典的创新者之夜更像一个时尚Party,所有创业者的造型、动作、语言、PPT都经过专业包装,整场路演像“中国好声音”那样紧张激烈,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全程全身心投入。

     反观国内,大都只是请几个创业导师上台演讲,然后一批年轻创业者路演创业项目,创业导师打打分、签个约,然后论坛结束后就散了。在这种近乎程式化的流程中,很难让参与者有兴趣从头看到尾。

     如果中国创业者能够采用灵活有趣的创新形式,创新论坛等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营造正能量的创新环境。

     在今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实际上,“工匠精神”不仅是成熟创业者和企业需要的特质,更应该是从公民幼年起就着意培养的素养。

     当国内的孩子在看“喜羊羊”、“熊大熊二”动画片时,国外的孩子在看“汽车人”、“钢铁侠”等完全基于现代大工业的片子,尤其是德国儿童,日常看到的多是跟手工、制造等相关连的科教类电视节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同的幼儿教育氛围会拉开越来越明显的差距。

     在各类创业项目中,不乏创意十足但不具备实操性的案例。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创业者本身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对机床、模具、电子元器件的规格等没有概念,甚至有些技术已经是成熟可用的,但创业者自身执意要重新开发,就造成了社会成本的浪费。更可悲的是,还有不少同样缺乏科技素养的投资人愿意为他出资。

     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创业培训班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长期、持续、潜移默化、全民的工业文化素养熏陶。

     当然,媒体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当“跑男”、“歌手”满天飞,明星艺人成为年轻人唯一追捧的对象,谁还知道“董明珠”、“雷军”?

     作为媒体,应该正确引导舆论风向。例如,我们的央媒是不是可以开设工业科教频道、青少年文化教育专栏?地方电视台是不是可以多进行科教宣传片教育,让青少年加强对工业和科技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当然,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营造城市创业大环境时,企业自身首先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开放也是一种创新。

     以蒙牛开放工厂的举措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的说教作用始终有限。但如果能够让民众亲眼见证企业的整个工艺流程,很容易实现“豁然开朗”的效果,提高对工业、科技的认知。

     对于企业而言,在这种“工业开放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很轻易地对参观者完成品牌文化的渗透,培养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收获忠实的潜在客户。而且,工厂要想达到对外参观的标准,自身的安全保障以及技术实力都需要经得起考验,这对企业自身也是一种正向的推动。

     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换档期,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常态下,要想成功开展创新创业,必须正视自身的局限性,理性思考已经出现和即将面临的问题,让双创真正为城市、为国家不断提供新鲜发展动力。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为库叔提供下图所示书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经济类书籍赠予热心读者。每天都送,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每条文章都可以评),点赞最高者(数量超过三十),库叔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得奖。当然,评论的质量库叔会进行把控的。想和库叔聊天请添加库叔微信号(lwkushu),合作请联系微信(1851420385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