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50年来最大的改革?这是继续向中国靠拢的节奏啊!
2016/9/14 瞭望智库

    

    

     话说,英国的新首相Theresa may上台以后,虽然还没有对留学生签证做啥打动作.... 不过,她已然盯上了英国本国的教育体系....

     这两天,梅姨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英国教育体系5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的决定:

     撤销18年前的禁令,开始开设新的grammar school文法学校,也就是英国的公立重点中学。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英伦地产圈”(ID:buyhomeuk),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要开新的重点中学反而还成了50年来最大改革了?

     是的,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英国人(特别是工党)都嫉妒鄙视这种把好学生挑出来的精英教育,提倡人人平等。 好学生坏学生都按地段上学就好。

     可想而知,当这个消息出来后,有的网友就炸锅了

     “狗屁文法学校”!

    

    


     “一上台就出这种幺蛾子!无语!”

    

    


     一个学校为啥这么招喷,还得劳烦梅姨亲自动手?

     这我们还得从英国的中学情况说起.....

     英国的中学有好几种,从好到差排的话,大概有这几个:

     1、公学,总共就只有8所。 当年皇室钦定的。 比如最著名的伊顿公学啊,哈罗公学啊都属于这类。 属于英国最精英的中学,光学习好不行,还得有家庭背景才能进得去. 而且家里几代人去过伊顿,成了这个人家庭背景历史的一个体现。 比如卡梅伦就是“三代伊顿”的老伊顿,他自己,父亲,爷爷都是伊顿出身。 而Boris Johnson就是一代伊顿的新伊顿,只有他自己去过伊顿。

     2、私校,这就是英国大大小小的私立学校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立招生和选拔体系。 虽然说私校也有参差不齐的水平,但是总体来说,私校的教育质量要比公立学校更好不少。 当然,花钱就是了,一年几万镑的学费是正常的。

     (注意,1里的公学虽然叫公学,但是也是私校,最牛的8所私校而已)

     3、公立学校

     这才是真正政府出资,免费或者低价的学校。 公立学校又分两种, 普通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普通公立么,就是只要年龄到了,按着片儿区自由随便上。

     文法学校嘛,是英国公里学校里最好的,需要在11岁开始经过严格而全面的统考,择优录取。有了附近的学区房还不够,通过考试竞争之后才有机会入学。

     如果用一个相对比较好理解的概念的话,你也可以把文法学校理解成英国高中里的重点中学,毕竟生源都是考试挑出来的好学生。

     文法学校出来的学生,一点儿不输那些顶尖的私利学校,还几乎免费!这些年也向名校和社会输出了一大批人才。

    

     于是乎,在英国,有钱人去私立,

     没钱人蹭公立。

     没钱又想去好学校的,只有好好学习考Grammar School。

     然而这Grammar School 最大的问题是... 少!! 实在是太少了!

     全英国3000多中学,Grammar School只有150所!

     而这次,就是梅姨要发话的内容,我们要开更多的Grammar School啦!!!

     那么,为什么英国Grammar School这么少呢?这一切,还得从文法学校的历史和工党的政策说起...

    

     1

    

     文法学校的前世今生

    

     英国这种顶尖的公立学校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00年。 当时就是教点儿拉丁文,偶尔涉及一些宗教的内容,多少也带点儿贵族性质。

     大学出现之后,文法学校的学生们,就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预备役”~当时仍然像学校的名字一样,对贵族来说与人交流的用语十分重要,所以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学生们在这里念到14岁之后直接进入大学。 所以在英语里这才叫Grammar School,刚开始真的是就是主教拉丁语和各种贵族交流的语言的。 这个名字,就这么一直流传了下来....

     1000多年后,随着学校里教的学科越来越多。 1944年英国终于颁布教育法案,建立了一个“中学体系三方系统”,就是上面提到的私立中学和两类公立学校。这才使得文法学校真正成为公立教育。

     11岁小升初考试的时候,考的好的学生就能上文法学校,考得不好就去普通公立学校。

     也就是这个法案,彻底把英国公立中学的性教育体系分成了这种形式:

     二代们去私立,

     其他好学生考进文法学校的学生专心搞学术,继续考大学。

     差生直接读普通公立中学,高中毕业就找工作去吧。

     看起来各不耽误,多好~

     当时的英国人也是这么觉得的。

     那段时间全英国有将近1400所文法学校,有新建的,有维多利亚时期留存下来的,每所学校的学术氛围都特别棒,很多学生上文法学校也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以后奔着牛津、剑桥和各种大学去。 而且,几乎所有的文法学校都是免费!

     直到现在,英国的那些中产阶级、高新工种,到内阁大臣、议会成员除了私立学校出来的,几乎都有文法学校的学习背景。

    

     2

    

     工党急刹车!

    

     然而,这一切,都被工党做了个巨大的急刹车.....

     当年,英国工党的一些政治家和倡导公平的教育家们觉得这事儿不对啊!11岁就开始教育分层这也太不公平了!

     他们发现,文法学校里都是中产阶级的孩子,而普通学校里都是穷人和工人子弟,文法学校已经发展成中产阶级特权的代名词了!!(因为中产阶级有钱雇家教,所以成绩也比雇不起家教的工人阶级的孩子要好。)

     你们是考上大学了,那些普通学校里想考大学的孩子咋办???他们的后代怎么办???不能眼睁睁看着阶层分化加剧啊。

     不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而且学校既然要成为学校,不都得是好学生和学习差点儿的一起上课,让他们互相辅导互相促进嘛?? 现在这样,普通学校都是差学生了,课还怎么上??

     不带这么玩儿的!得改!

     提出质疑之后,1965年,工党就推出了政策,建立非选拔性的综合学校,你们这些文法学校全部变成普通中学去!!

     这一刀也砍的够彻底的。

     当年,在那些工党执政地区,文法学校要么被合并,要么直接关门。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几乎所有的文法学校都成为历史。

     只有在保守党占优势的范围内,在保守党政治家的各种呼吁和死撑下,这些学校勉强撑了一阵子。但是到80年代,文法学校也仅剩150所。只剩十分之一

    

     而且留下的学校想要继续免费招生,就要受政府的控制,不然....就靠收学费自给自足吧。

     这总该可以了吧,没想到。

     1976年工党又要求禁止英国的中学通过考试来挑选学生。

     那用啥挑???

     嗯...你就别挑了,让学生挑学校不就得了!

     就连剩下的文法学校进一步被削弱,被一种综合体系代替——学校不分好坏,学生想去哪儿上去哪儿上!学校不能有意见!

     幸好,在保守党的坚决拥护下,文法学校保留了最后一点儿底线:想来我这儿上学,还是得考试!

     工党这一连串的政策之后,得到了英国中低产阶级的广泛响应。

     他们的孩子们终于能跟其他的“好生”们一起上学了。

     之后,保守党上台之后也试图触碰过这个禁令,1979年要求开设新的文法学校,结果招来国内上下已经尝过好处的民众们的一片骂声,提议无疾而终...

     终于完了?

     并没有....

     1998年,布莱尔带领的工党再次表示,现在文法学校数量锐减,大家做的不错啊,看来还是很支持这个政策的嘛。

     那啥...既然大家这么支持,那不如我再更进一步,宣布一个事儿:英国以后,都不开再新的文法学校了吧!!(这也就成了这次梅姨想要废除的禁令)

     行吧,当时来看,虽然上面有政策,学校的反应也并非坐以待毙。

     既然你不让开新学校,那我们就偷偷的多招点儿学生呗,从1983年英格兰只有不足12万人能上文法学校,直到去年,学校还是那些学校,却多招了5万名学生。总共有17万学生在文法学校里。 但是,那也仅占占英格兰中学生人数5%。

     3

    

     梅姨的反击

    

     “梅姨决定结束对文法学校的禁令!”

    

    

     这隔了半个世纪没人管的烫手山芋,梅姨一上台就接过来了。

     梅姨表示,虽然这件事儿不好做,一个不小心就是政治不正确,弄的自己两头不是人。

     她最近表示,我之所以敢冒险,还是有原因的!

     1、文法学校=社会公平的促进

     梅姨在英国国家学书院做演讲的时候就曾经提出,文法学校的设立能够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普通工薪阶层的学生活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2、公立学校=差学校? 改之~

     在英国,公立学校似乎很早即被贴上了“普通”的标签,似乎一提到公立学校,立马联想到的就是“教学一般般啦”的固定思想模式;而一提到私立学校,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是啊,教学质量好,但是贵啊!

     在梅姨看来,这样的学校分类是不同平的。高质量教学怎么能与高价格划等号?正确的做法,就是建立更多的文法学校,让更多花不起钱上私立的好学生们,也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啊! 通过优胜劣汰的模式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整体提升英国的教育水平同时,也能改善公立学校的地位,又何乐而不为呢?(对,又回到了最早文法学校的初衷)

    

     3、精英管理模式培养“自己人”

     其实,梅姨很早就表达过希望把英国建设成一个精英管理的社会的愿望。她认为,好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用最少的成本在学生早期挑选出最好潜能的“未来精英”、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才是王道~

    

     4、梅姨自己就是从文法学校出来的啊!

     从梅姨牛津大学毕业的身份就可以得知,梅姨是一个从小到大的大学霸~

     她本身就是文法学校出身,因此对于培养她的惠特利公园综合学校(Wheatley Park Comprehensive School)有着自己独特的热爱~

     从梅姨的角度看,文法学校就是能助她考上牛津大学、而后进入英国中央银行就职、接着踏入政界的一个强有力踏板。

     因此,梅姨更坚信文法学校成就普通孩子、让穷人家孩子走上社会高阶层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对那些对她所提议文法学校成果提出质疑人士扇了一个响亮的巴掌~

     于是,她这才决定,英国需要更多的普通公立学校里的“高配产品”——文法学校。

    

     嗯..面对这件事,肯定少不了网友们的嘴炮。

     4

    

     正反辩友齐上阵

    

     1,真正的穷孩子还是无法享受文法学校的教育,因此会加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2,文法学校的考试机制太难,想要考上就要上各种补习班,让孩子丧失了快乐童年;

     3,考试过于困难,容易让孩子们丧失自信心。

     而在支持者看来:

     1 文法学校能够让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更好人生。通过就读文法学校,背景不好的孩子能够考上剑桥、牛津这些高端学校,之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进入社会精英阶层。

     2 如果没有文法学校这样的渠道,工薪阶层的孩子很难与富孩子公平竞争,结果只能一代穷、代代穷的延续下去。所以,文法学校绝对是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级流动的有效手段。

     好吧...

     最后的最后...

     你们来感受一下....

     这个要考上英国重点中学的文法学校,所要考的考试试题:

     【11-plus 考试】

     一部分英国网友表示,看到试题的那一刻,就已经一脸懵了……

     比如这种找规律的……

     【右边四个图形中,哪个与左边三个是一类的? 】

    

     (答案:A, 因为对称轴)

     下面的两题里:

     左边的两个图形都有共同的特征, 右边的这些选项里,有一个跟左边的两个有共同的特征,选出来:

    

     第一题C, 因为都涂黑

     第二题B, 箭头都朝上,都一左一右。

     “空格部分应该选abcde哪个嘞?”

    

    

     再来一发文字题...就不翻译了

    

     这都…还只是一小部分…针对11岁孩子的试题…

     眼熟么? 小学奥数?

     whatever, 反正这也是人家11岁的时候要考的试....

     嗯嗯,无论如何,祝英国初中生童鞋们好运啦……

     附文:

    

     英国人已经睡醒了,中国人才刚睡着

    

     文︱耿直哥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ID:hqsbwx),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最近,英国新任首相特蕾莎女士在英国推出了引起全英国社会关注的重磅教育改革。

     有趣的是,这个改革其实多少有点开“历史倒车”的感觉,因为改革的重点,竟把一个半个世纪前英国人自己废掉的制度,又重新拿了出来。 然而在中国,这项改革却引起了很多中国网友的兴趣与争论。毕竟,中国目前也站在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上,很多人都担心错误的改革会葬送了中国的前途,到头来可能还得像英国人一样要走“回头路”。 今天,耿直哥就和大家简单说说这件事,说说英国的这项教育改革和我们中国的关系。

     首先,咱先说说这英国的教育改革,因为虽然这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人搞出来的教育改革,但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改革却一点都不难理解。 啥改革呢?我们都知道,英国的教育分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其中公立教育因为是政府出资,水平一般,而私立教育是市场驱动,所以水平很好。

     可是,在半个世纪前,英国还有另外一类公立性质、但教育水平却很不错的学府,名为“Grammar School”(文法学校)。其性质类似于咱们中国的“重点中学”。

    

     而想要进入这种公立性质的“重点中学”,英国的小学生们得在11岁“小升初”时参加入学考试,考得好的就可以上这种公立的重点中学,不行的就只能继续上普通中学。 然而,这个本来是给贫民子弟用来改变命运,改变阶级的通道,却在半个世纪前被英国人自己废除了,理由倒也很正当:为了教育公平。

    

    ▲近60年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文法学校”数量,图片来自BBC

     根据英国BBC的说法,当时英国的决策者认为,这种教育分级的做法会加剧阶级差异,因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比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有资源去获得更好的课外辅导,因此也就更容易考上“重点中学”。 所以在他们看来,“文法学校”这种“重点中学”,只不过是“中产阶级”的一种特权罢了。 于是,英国从那时起开始改革,逐渐淡化“文法学校”的作用,并开始在公立教育体系中推行一种不同水平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平等教育的新系统。后来,英国政府更是禁止再开设新的这种【区分普通学生和好学生】的“文法学校”了。

    

     可问题是,正如今年初那部火爆了中国的英国纪录片中,当中国重点中学老师去英国给英国孩子授课后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样,由于英国公立教育系统中好学生和差学生都在一起授课,而且按照的还是那种照顾差生的“平等”的进度,导致学生之间缺乏竞争,所以不仅教学进度缓慢,学生整体水平被拉低,而且孩子们自身也变得缺乏上进心,更在国际上被来自东亚的学生们远远超越。 于是,当英国一所学校实验性地请了一群中国重点中学的教师给一个班级的英国学生授课后,短短几周这些孩子的成绩就远远甩开了英国教师授课的班级。

    

     而拍摄下这一全过程的英国BBC的纪录片,也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耿直哥记得当时在不少英国媒体的评论板块,就有英国网友表示:“中国人带来的改变,其实就是当年我们的文法学校里所一直教导我们的:比如上课要守纪律,要听讲,然后课程的进度很快,不跟上就要掉队”。

     可惜的是,这些网友表示,我们为了盲目的公平而废除了这些“重点中学”,让更多英国的孩子只能都去忍受差劲的公立教育,最终大家的水平都被拉低了。

    

     然而,几个月前当英国的脱欧公投中所暴露出英国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欧盟是什么,脱欧有什么后果,就跑去投票的事情,在全世界引起了嘲笑时,英国像特蕾莎首相这样的决策者们恐怕是终于坐不住了。毕竟,若再不改革教育,再不培养出一个理性有见识的中产阶级,那么“日不落”的未来,恐怕真的要葬送在被差劲的公立教育体制教出来的“愚民”手上了... 更何况,即便英国当初是为了“公平”而取消了文法学校这个“重点中学”,英国的阶级分化仍然很严重。毕竟,富人的孩子可以去私立学校,而取消文法学校的实际结果,只不过是把中产阶级和底层的孩子“拉平”了而已,结果不仅底层的孩子难以成为中产,更令中产难以再和富人阶层竞争。 因此,可以说取消文法学校,只是一种“伪平等”罢了。

    

     所以,如今当特蕾莎首相宣布要重新发展文法学校时,不少英国网友都表示了支持。有网友就表示,当年就是因为有文法学校的存在,很多工薪家庭的孩子才可以通过勤奋走出英国,成为去世界上闯荡的优秀人才。 那么,这项改革又和咱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应该都知道,在中国的教育界,一直都存在着一种要给孩子减负,要让孩子“快乐教育”的声音,甚至也有类似半个世纪前英国那样的呼声,认为中国应该废除重点中学,甚至要废除一本、二本、三本的分类。

     这些呼声也都各有理由,有的认为中国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好处;有的认为现在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太功利了,应该发展素质教育;有的则认为大学分出不同的档次会令不同大学的学生在就业时被歧视。

     然而,我们中国也有自己不容忽视的现实,必须得考虑!

     比如我们的人口非常的多,可社会资源却很有限。这就决定了不去竞争,只会被社会淘汰。那么如此一来,“减负”恐怕也只会沦为一种“伪平等”:底层家庭的孩子无法再通过勤奋而与可以请家教的富裕家庭孩子去竞争,只能继续在底层挣扎。 又比如,如果搞什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而不考虑中国贫富差距巨大,城乡发展差异巨大的事实,那么同样的,这种的改革只会令少部分富裕阶层得利,大多数底层孩子反而会失去上升的渠道。

     而认为取消大学的分级就能缓解就业上的歧视,更是一种“伪平等”的思路。今天的企业需要的本就是优秀的人才,而能考上名校,能从名校毕业,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样的毕业生当然在求职时会获得欢迎。可如果我们把大学都“拉平”,让彼此间没有等级之分,没有竞争,那学生们还费劲考北大清华干什么?上个三本,随便混个文凭,就业时胡扯一通也可以找到工作啊。 可这对于中国的前途,对于我们的人才发展,对于我们的竞争力,真的有好处吗?

     更何况,形式上的这种“伪平等”,已经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最大的不平等,那就是“就近入学”政策所带来的学区房的出现。当年为了给小学生减负,为了避免小升初太过功利,我们搞出了“就近入学”的政策,可结果呢?反而是富裕的家庭可以通过学区房获得起跑线上的优势,进而将工薪阶层不断挤出教育资源丰富的小学地区,而且暴涨的学区房价格,更令中产怨声载道! 所以,正如澎湃新闻去年9月3日的一篇报道中所说的,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做到“实质上的平等”,怎么提升“公平的质量”。可如果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城市,不愿意把自己手上掌握的教育资源拿出来分给落后地区,而是当自己富裕了之后一个个开始搞地方主义,那么中国教育的真正公平,就根本难以实现。

    

     最后,我们恐怕也只能用“伪公平”去欺骗自己,欺骗公众,最终把国家的前途都耽误了...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为库叔提供下图所示书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经济类书籍赠予热心读者。每天都送,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每条文章都可以评),点赞最高者(数量超过三十),库叔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得奖。当然,评论的质量库叔会进行把控的。想和库叔聊天请添加库叔微信号(lwzkkushu),合作请联系微信(1851420385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