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尴尬的世界纪录:中国钢化玻璃让老外开始怀疑人生…
2016/10/11 瞭望智库

    

    

     近期,有一个老视频在微博上走红。这个视频是央视综艺节目《吉尼斯中国之夜》五周年时,邀请了新西兰的鲁本?德?容来参加挑战。他挑战的项目是“连续撞碎最多块钢化玻璃”,每块钢化玻璃的厚度是5毫米,原纪录也是由他保持:15块。

    

     但是,当鲁本来到中国,挑战中国制造的钢化玻璃……然后就开始怀疑人生了。讲真,小编觉得这个吉尼斯纪录应该颁给玻璃。

     看视频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视频

     网友评论:

     @北瞳少年:我不自觉地看了看手机钢化膜。

     @我要做学爸:我手机贴着钢化膜摔地上,钢化膜没碎屏幕碎了。

     @我很淡定-淡定:中国钢化玻璃老板:居然还破了一面!都给我扣工资!

     @LittleStarKXxx:这要放在釜山行中,那他们都逃不出去了。

     @隔壁班的段子手:请大家注意一下,在国外玻璃用独立“门框”固定在地上,而在我国,玻璃之间用架子相互连接,撞击力被整个架子吸收。所以很难撞碎。

     @张二蛋他娘official:回复@隔壁班的段子手:架子连接固然会吸收一定的应力,但是在撞击部位也就是玻璃上面会产生应力集中,这一部分应力必然会导致那一部位的玻璃发生形变,他撞的是中心部位,不是架子边缘,撞击力大部分并不会被架子吸收。一只机械狗的独白。PS,玻璃的破碎与否应该与玻璃本身的fracture toughness,也就是断裂强度有关。

     @Zhou_霸霸:不然张家界能造玻璃桥吗。

     @慕晓四mm:其实很多东西国内都比国外好,就是服务和诚信没有人家到位……

     钢化玻璃,我只认中国制造!

     延伸阅读:一线大国工匠亲历:德国工匠牛,中国工匠就弱?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让全世界体会了德国制造的魅力。如何在中国寻找和培养工匠精神,中国的一线工人有着最好的理解。

     作为上汽的一名普通工人,徐小平不仅跟过6位中国师傅,还是十几位德国师傅的徒弟。这9月25日召开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这恐怕是第一次让一名一线工人作为演讲嘉宾,但是他的演讲,比许多嘉宾要精彩的多。尤其是在他谈到,中国工人和德国工人的差别,中国工人也有自己的优势的时候,获得的掌声也比其他嘉宾热烈和真实的多。

     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一技之长,还需要广泛吸收各种营养,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曾经他在为了修一台机床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政道的一句话提醒了他。李政道说,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

     这句拗口的话,如果放在宇宙学领域,他肯定听不懂,但是用在他正在修的机床上,就理解了。在校正两个砂轮的平行度的时候,其实不必追求绝对的平行,而是制造一种不平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他也不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现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党支部书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试验基地主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在2005、2010、2015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0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他的技术成就有获得国家专利受权22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国际专利1项,其中激光可视对角技术获得中国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科学技术二等奖。

     下面是他演讲的节选。

     文︱徐小平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技术宅”(ID:techouse),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我是来自汽车制造行业一线的普通工人,今天很荣幸在这里探讨工匠精神,下面以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工匠应该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理解的就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和动力,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都精心打磨。

     中国制造在智能制造上到底缺什么?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有4+1个短板。

     第一,我们在精细加工上的短缺,导致技术的品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修机器人有很多的关节,一般就是6轴,有6个转动的地方,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以后我想委外做一个,我们要求同轴度是2微米,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可以做到5微米,没有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这台机器人修好了。

     第二,精细装配。我们的精细装配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现在要发扬的地方。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具,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具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能力上。

     第三,精细检测。我曾经跟过一个德国的技术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我跟他去考察一个供应商,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你说品质好,靠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你能看的到多细微的东西能力就有多大。所以精细检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鉴定它是否好。即便你造出来了,但是你没有办法鉴定,品质还是差的。

     第四,精细化的材料处理,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不会外露,因为这个材料的处理是最不容易发现的东西。比如说要抄袭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是材料热处理没有办法量,什么时候淬火,什么时候回温,没法抄袭。

     再加上高精度的传感器研发,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他太多的传感器,他最多就是一个搬运的机器人,按照你给他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他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他有灵性,自动的带有智能。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

     我们的工匠应该具备“X+1”的能力,“X”是指一个工匠必须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他的知识面,他的阅历,他做干的那些活,一定要加上个“1”,这个“1”就是与众不同的特长,如果说工匠都是一样的还叫什么工匠?

     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与别人竞争的,所以我们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我的团队中我搭建了很多的平台,我在我的工作室中大概做了十几个专业,经过几年的打磨我们出来了一批人。这些人的收入可能比许多公司管理层都高。

    

     怎么培养工匠。两句话,多练生感觉,多记生数据。我曾经跟过6个中国师傅,我跟过10多个德国师傅,中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叫做感觉,德国师傅教给我两个字,叫做数据。

     感觉怎么出来的?有时候我看了师傅做了一个设备上的调整,一调就好,我很好奇,就问师傅怎么调出来的,你教我一下。中国师傅本事大就大在什么都不教,跟我说,你多做做就会了,我一做就是三年,终于把这个操作学会了。

     90年代的时候我到德国学习,我跟德国师傅做一个操作,一根轴弯了,德国师傅说你用火焰把这个轴矫直,我就拿着东西去做,被德国师傅一把抓住,给我了一个表格,上面都是数据,什么样的轴加温加多少等等都写的清清楚楚,我按照他给我的表格2个小时做好了。

     我跟中国师傅学一个操作两年,我跟一个德国师傅2个小时就学好了,我很崇拜德国师傅,他们的确是有特长的,于是我就注重数据的整理和记录,直到有一天我也怀疑数据也不管用。

     在我的厂里有一个德国师傅和我的关系很好,一个故障出来了,他是不相信感觉的,他是相信数据的,但是一个故障出来的时候哪来的数据?在没有数据的时候这个方向怎么判断?于是他花了8天时间把故障查出来,但我花了45分钟时间查出来,我不是说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本事,我觉得他的感觉没有我们好。

     我修机床其实是用阴阳法,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技能。一个轴承要转起来靠什么?一阴一阳之为道。如果没有阴的话,轴放在空中怎么会转?所以我排除故障的时候就看这个问题是阴的问题还是阳的问题。

     因此我花了45分钟诊断出来以后快速的解决掉,德国师傅看到我傻掉了,后来我想这两个事情合起来就是又要有中国师傅的感觉,再把德国师傅的数据加起来,我们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技工。

     我有一个体会。要学习,不断地学习,学什么?你缺什么就要学什么。围绕自己的岗位缺什么补什么,我做了40年的工人,上夜校上了31年,几乎没有停过,边学边实践,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不断的思考。

     我讲一个故事。我有一次修机床走到死胡同,后来李政道教授有一堂课,我听了以后忽然间有了启发,他讲的是宇宙对称的问题,我也听不懂,但是有一句话启发了我,他说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这是一句非常抽象的话。

     他拿了一支笔,那个笔是圆的,可以说是最大的对称,如果给它加压的话,会往哪边折断,360度任何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性,这就是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

     我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把那个机床修好了,我当时就在校正两个砂轮的平行度,因为其实是不会绝对平行的,没有绝对平行,我问你既然绝对平行,什么地方大,什么地方小,我就看不见。于是我故意的打破平衡,一下子就把机床修好了。

     工匠最大的特点是会制作工具,这些设备、零件、工具都是我们工作室长期努力出来的结果,都是用工具完成工作的,然后形成标准,排工艺流程,做工具清单,提出环境要求,最后作出安全规范,这个标准化的东西就是企业最值钱的东西,拿了这个东西就可以规模化。

     我听到所有的工匠讲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工资低,资源少。现在困惑很多,很多人不知道工匠到底怎么做。

     我在三年前做了一个尝试,我们企业的领导比较开放,给我搭了一个平台让我们走向市场,本来我们都是依靠政府的补贴,现在我们没有这种困惑,我不仅可以为企业养活一批人,我每年还要给企业上缴上千万的利润,我们工匠手里面有活,还怕没有钱吗?

     你给他政策,不要给他钱,因此我们要盘活这个市场,让工匠走向市场,真正为制造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为库叔提供下图所示书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经济类书籍赠予热心读者。每天都送,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每条文章都可以评),点赞最高者(数量超过三十),库叔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得奖。当然,评论的质量库叔会进行把控的。想和库叔聊天请添加库叔微信号(lwzkkushu),合作请联系微信(1851420385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