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司长40年经验谈机关“潜规则”:局长为何老找你事儿?
2017/2/26 瞭望智库

    

    

     本文作者张建是高级编辑,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党支部书记,国家卫生计生委监察专员,现任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其“机关行为作风”和“机关支部党建”的专题讲座广受欢迎,撰写的著作《机关行为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库叔获得人民出版社授权后,将陆续发布书中内容,希望对各位读者有帮助。

     文︱张建

     本文由瞭望智库摘编自作者所著《机关行为36“忌”》,人民出版社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为什么不能在领导面前逆反逞能?

     那是40年前我在兵团的时候,我们班在一个果园里干活。正干着的时候,团参谋长来到果园,看着我们随口就说了几句我们做得不对的地方。我没有多想,只想着顶撞他:“我们怎么做得不对?我看没问题!”参谋长倒没有说什么就走了,但我期待的同伴们的赞赏并没有出现。倒是有人问我:“你是怎么了?脾气这么大,参谋长没什么错呀!”

     事过之后我也懊恼,本来只想在同伴面前逞能一下表现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也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参谋长本人宽宏大量,没有记恨我。不久我调离兵团,他还主动和我联系,表示关心,让我心里很长时间不是滋味。

     逆反逞能经常是没有道理的,大多是青春期不成熟的后遗症,或想发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或想向同伴展示自己的“胆量”,不考虑对不对,只想着敢不敢。我年轻时的那种表现,实际是想在同伴们面前有所表现。这样的逆反逞能属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可能是有的人长期不被注意,就找一些不恰当的场合去表现自己,为在同事面前显摆逞强而做出非理智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并不能得到同事们的赞赏,因为根本用不着你这么做。这种非理性的、对上级的无理冒犯,破坏了工作秩序,对领导、对同事、对自己都没有益处,一般来讲后果都很严重。

     现在,我成了老人了,在一些场合看到有些青年干部,无端顶撞领导或发表偏激言辞,不管自己对不对,更多的是为了引起注意,为了表现自己而逆反逞能。我心里多少有点感到好笑,同时也为他们着急。青春叛逆谁都有过,它是一种成长,可以理解。但是思想不成熟对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可不是个小缺点。有的人到了40、50岁还时有表露,个人的提高和进步就很困难了。

     机关里的层级管理是机关正常秩序的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今中外都讲这个规矩——下级服从上级。有意见通过许多方法和途径都可以表达,顶撞上级的轻率举动,直接破坏了机关工作的规则,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应该怎么办呢?我想一要摆正位置,认识自己,搞清楚我是谁;二是要知错就改。顶撞没关系,但是意识到错误要马上纠正。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没有什么对错,逆反逞能而已。

     告别青涩的过去,走向成熟的未来。

     2

     为什么会上被骂还不能当场声辩?

     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次,我们通知第二天召开全司重要会议,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声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

     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通常都处理不好。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应该打出充足的提前量。至少事先应该报告一下,受到批评,应该首先表示歉意,有特殊原因可以会下说明。

     这让我想起40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感觉时间有点紧,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应该没有问题。紧走慢走,我们刚进了校门,上课铃声响了,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老师对我们说:“迟到了,你们就站到后面去。”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我们没有迟到,我的表是北京时间,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老师更生气了:“迟到就是迟到,还狡辩什么!站到后面去!”

     站了一节课,站是站了,心里还是不服,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这是大道理,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况且早自习你们也是应该早来的呀。”我们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承认了错误,吸取了教训。

     有人会说,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我们就不算迟到了,还是校方犯错在先,不应责备我们。想想当年的条件,打铃的时间有点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迟到了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

     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但不知道想过没有,原因和理由与当场声辩不是一回事。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道理有大有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除非你是有意要表达这种情绪,否则就没有道理,还可能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迟到可能有理由,或许很值得,但没有事先告知,有错在先,那就该接受批评。当然特殊原因或许还会受到嘉许,但它和当场声辩不是一回事。这样的后果于己于人于事都是弊大利小,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行政机关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层级管理。这是行政有序高效的保证,没有这一条,机关就乱了套了,对于上级在公开场合的批评,不能当场声辩,这是机关纪律的要求。如果批评不当,也是采用事后协调弥补的方法,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语气没有那么硬,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不解释,不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除非让你解释,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批评你迟到,就是批评你迟到,影响会议就有错,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不是一回事。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恐怕有违初衷,也会影响会议效果。

     除非你是想借机发泄,否则不要当场声辩。首先,没有遵守会议纪律影响会议理当受批评,如果事先打了招呼就情有可原。如果你真有重要原因,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事后说明就好。当场声辩表现出心胸狭隘,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又有一次全司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照例批评了两句,他点头表示接受。过后我问他,才知道早上他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亲人病重是大事,他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他还是顾全大局,还接受了我的批评。我由此对他更加信任,也会注意以后批评的方式,他没有当场声辩,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公务员的良好风范。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对于被批评者,可能事出有因,甚或理由充足,但当场的错误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也算是对你聪明智慧的一个小小的考验吧。

     3

     为什么大会发言要请教领导?

     我当科员的时候,很怕见领导,更不会主动去请教领导。是不敢,还是不愿?是不屑,还是没说的?可能都有,反正是敬而远之。一次领导让我代表机关到系统的大会上发言,我用心写了一个发言稿,觉得挺美,也没有征求同事和领导的意见,甚至还不想让领导指正,怕把我认为精彩的内容给否定了。

     会后,领导找我谈话,在基本肯定我发言的同时,还指出了我发言的一些问题,还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遗漏。领导告诉我,如果想让自己的发言精彩,务必在发言之前听听大家的意见。自我感觉是一回事,不请教还真有问题。由此,我记住了这个教训。

     上,上级领导也。孔子说“不耻下问”,我们也经常说向群众学习,但就是没有说向上级学习,只提“下问”不说“上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遗漏。可能也是一个玄机吧,这里的学问年轻人怎么能轻易知道呢。在我们的机关文化中,也有一些不明确的规则,机关里讲究层级管理尊卑有序。作为下级,作为青年,不是你随便可以向上级领导发问的。可是在机关里,对青年人来说,大多数人都是你的上级或长辈,他们的知识经验包括做人之道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如果你不能经常地“上问”,那就不知要失去多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不上问是机关青年进步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一些不善于请教的青年干部,我就经常鼓励他们向我发问。一次,一位年轻干部对我说:“您让我见到您就要给您提一个问题,您对其他人也这么要求吗?”我说:“我看你不太主动请教人,所以才鼓励你提问。你问我的这个问题,是在我的要求下问我的,其他的人是主动问我的。一个被动,一个主动,能一样吗?”他说“我明白了,谢谢您!”就走了。

     他明白了吗?我看他没有明白,因为以后见到我,他没有再问我了,也没有请教我的意思。当然我也不会再主动跟他说什么了。可另外有的青年,经常都会向我发问或者说请教领导,几年下来,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不上问是机关青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至于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青年是不敢接近领导,恐怕有所失误受到批评;有的青年不是不敢请教领导,而是不屑请教领导,自恃才高,耻于上问;还有的青年不求上进,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也有的是看到领导板着个面孔,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

     我们的机关,都应该是学习型的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其中的每一位成员也都是学习型的人。如果作为个人不善于学习,整个组织能叫做学习型组织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向谁学、怎么学,可能很多人没有好好想过。

     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这些都没有错。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领导。而他们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就是活的实践,他们身上积累着大量从书本和实践中得来的东西,都是很宝贵的财富,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近在眼前的“富矿”怎么就视而不见呢?所以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之外,还要倡导向同事学、向领导学。学习是时时处处的事,如果局限在几种形式里,那可就要误大事了。我想这恐怕就是学习型青年和非学习型青年的区别吧。

     一次,司里要进行年终总结,每位干部都要述职,一位青年干部问我怎么能讲好,我建议他把自己的发言稿征求他的同事和领导意见,结果反响很好。且不说各位领导和同事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光是主动征求意见这一条,就得到大家内心深处的认同了,这比内容重要得多。在征求意见不是“规定动作”即不是必须程序的情况下,主动请教和征求意见就愈显可贵。如果能和工作联系起来,并把握好请教的时机,那就更好了。

     有一个青年跟我说,那次他在办公楼一进电梯,单独和部长来了个面对面,一时无措紧张得很。领导说“你好!”,他说“您好!”再没有话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说些什么,很是尴尬。我问他,难道没想过会遇见部长吗?或会遇见司长处长等其他领导?看来还是没有准备,准备什么呢?准备随时学习,本来是请教领导的好机会,因为没有学习的意识,就错过很好的机会,但有的人善于学习还会想办法创造这样的机会。

     我们在工作时间,都有和上级领导相处的机会,能否善于虚心地请教他们,决定了一个青年发展和进步的快慢。但凡领导,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通常不是年轻人表面上看到的那一些。作为晚辈和下属,如果能接近领导,讨教一些真学问,学到一些真本事,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和讨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放着和优秀上级接近的机会而不请教不学习,岂不太可惜了?!

    

     实习生汪乃馨、郭大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