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技术制高点上,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差多少距离?
2017/10/29 瞭望智库

    

    

     医药产业属于科技含量极高、资本密集的典型高端产业,世界上只有极少国家拥有创新型制药企业。有能力研发新药的国家与有能力研发战斗机的国家高度重合,由此可见,医药产业足以代表一个大国的技术制高点。

     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普遍比较成熟。以美国为例,其药物市场占全球份额约45%,制药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高达600亿美元。如果将研发费用除以企业员工人数,那么医药行业的“研发费用/员工人数”比例远远超越其他制造业,体现出资本高度密集的特征。

     当然,高投入也能带来高回报。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美国顶尖制药企业的年销售额达333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9%。

     那么,中国药企现在处于什么状况?

     文 | 徐实 瞭望智库特约国际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中国药企已开始原创性研发,但还远远不够

     如果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药企近年来取得的进步有多大。

     刚迈入21世纪时,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普遍低下,不仅没多少拿得出手的知识产权,就连生产高水平的化学仿制药(以下简称“化仿药”)都成问题。

     短短十几年后,许多中国药企已经着手开展原创性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已开始问世。

     例如,康弘药业开发出了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的新药康柏西普,于2013年在中国上市,并于2016年启动在美国的临床实验,其治疗机理和分子结构都是非常新颖的。

     再比如,2016年正大天晴与强生公司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将研究的抗乙肝病毒创新药物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国际开发权许可给强生公司。这种高水平的创新,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像的。

    

     但是,中国药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最明显的短板就是研发投入较少,研发团队的规模也较小。

     举例来看,201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复星医药的研发费用为人民币46,132.01万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50.15%,这在国内已算是较高的水平。但如果把所有下属公司都算上,复星医药的研发团队也只有接近1000人的规模。而美国著名药企吉利德2016年的研发费用为5.1亿美元,比复星医药多好几倍。吉利德的研发团队约5000人,不仅数量占优,平均学历水平也远超复星医药。

     如果按照研发实力来分类,中国大型制药企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梯队:

     第一梯队以恒瑞医药为代表。恒瑞医药已经成为国内研发实力最强的药企,在化学药和生物药方面都有建树。第一梯队的的门槛是形成了完整的研发管线、实现了研发资金链的正向循环,上市新药创造的利润足以支撑下一轮新药研发。

     第二梯队以科伦药业、绿叶制药等“追赶者”为代表。第二梯队的门槛是初步形成了研发管线,手里也有具备一定含金量的知识产权,但尚未实现资金链的正向循环。目前仍依靠化仿药创造的利润来支撑新药研发。

     第三梯队的药企目前尚无成体系的研发管线,主要依靠销售化仿药、中成药获利。修正药业、罗欣药业大致属于这个水平。

     第四梯队的研发能力很弱,以致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例如东北制药集团。这个层次的制药企业利润率很低,实现稳定盈利都成问题。

     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多数要么处于第三、第四梯队,要么处于从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转型的过程中。处于第二梯队的企业已经算是“优等生”,而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尽管在美国和欧盟,主打化仿药和创新药的制药企业也有比较清晰的界限,但是主打创新药的制药企业绝对数量非常多。以在研创新药物的数量来看,光是旧金山湾区就超过整个中国数倍。

     2

     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国企私企问题各异

     除了研发管线之外,中国药企的管理体制,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一些国有药企存主要存在这样的状况:财务报告形势喜人,研发创新却有待加强。

    

     图片来源:华润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

     例如,华润医药是医药行业业绩最好的国企之一。2017年上半年,华润医药的营收和利润分别增长9.4%和7.8%,业绩可谓亮眼。

     但仔细研究一下却发现,华润医药旗下盈利的“三驾马车”是东阿阿胶、华润三九和华润双鹤。主要创收产品是阿胶系列保健品、中成药和大输液产品,还比较缺乏创新性、突破性的“及时雨”药物。而且,华润医药尚未建立集团层面的研发中心,各下属企业各自为战,研发产品中缺乏国家一类新药。无独有偶,上药集团、哈药集团、白云山等医药类国企,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对国企高管的考评体系有问题。

     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和党政机关一样存在“换届”,这意味着至少每5年要调整一下领导班子。换届时免不了要对高管进行考评,考评的指标往往侧重于财务指标,因为财务指标是最容易定量的。

     于是问题来了:

     从找到候选新药到正式上市,新药研发周期往往长达8-10年。如果国有药企的高管花很大力气布局研发管线,5年任期结束的时候恐怕很难看到财务指标上的回报,只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在现有的考评体系下,这等于“没有政绩”,高管做出的努力不仅得不到认可、还可能让本人吃亏。不尽合理的考评体系,使得国有药企的经营策略和并购都非常注重短期财务指标。而对企业中长期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的新药研发,就成了这些企业的弱项。

     私营药企则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规模再大的私企,也未必能摆脱摆脱浓重的家族色彩。

     例如科伦药业、修正药业等上市公司,实质上都是家族控制的企业,二级市场上的流通股只占企业总股份的一小部分。家族控制意味着企业的某些关键职位必然是不对外开放的,这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容易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质量。

     旧金山湾区是世界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苹果、谷歌等诸多IT巨头和大量生物制药企业都聚集在这个地区。旧金山湾区数以千计的高科技企业,有几个是家族企业?为什么家族企业在高科技行业很难生存下来呢?因为技术门槛高、知识迭代快的行业,竞争往往极为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拥有对科技的高度敏感性。让一个家族内部世代产生精英级专家,显然很不现实——难不成博士学位是“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仅从家族内部产生掌握企业关键职位的高管,从制度上就限制了人才的水平。

     二是企业事务与家族私事不可避免地搀和在一起。

     例如,上市公司葵花药业和一心堂,其实际控制人的婚姻状况变动都造成了企业股权的分割和变更,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让诸多股民忐忑了好一阵子。

     不过这类问题并非中国独有,韩国财阀乐天集团、现代集团正在上演轰轰烈烈的“骨肉相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一流药企都不存在这种家族统治,投资者和股民并不需要关注企业高管的个人感情和家庭状况。

     3

     缺啥补啥,跨越式发展时机到来

     问题梳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很简单——缺啥补啥,主要做两件事:加强研发,改进管理。

     说到加强研发,现在倒真是中国药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弯道超车的机会,往往来源于游戏规则的剧变。例如汽车产业即将由内燃机时代进入电动车时代,与小汽车变速箱相关的技术积累意义就不大了——因为电动机的扭矩输出强劲、而且容易调控,纯电动汽车根本不需要变速箱。

     与之相似,医药产业正由小分子药物时代进入生物药时代,在2016年全球销售额前10名的专利药中,生物药占了7席。利用各种细胞调控机理的生物药,设计空间远远大于小分子药物,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意味着辉瑞等长期开发小分子药物的传统大药企,现有技术积累以后发挥的作用有限。只要中国药企加大投入,组建起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就能在生物药领域很快接近欧美药企。

     而且,目前正是中国药企招贤纳士的有利时局。多年以来,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已经在医药产业积累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人才库。在世界顶尖生物制药企业基因泰克,华人华侨在研发团队中的占比至少达15%,公司食堂里常见到一大片黑头发。在安进、吉利德等著名美国药企,华人华侨占比也接近10%。

     可以说,美国药企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才库。而且,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科学家看到中国医药产业的巨大机会,纷纷选择回国发展。例如,药明康德就曾从美国著名药企默沙东那里吸收了大批人才,建立起水平一流的生物药生产流程开发团队。像上海科济生物、南京传奇生物等生物制药企业中的新星,其研发团队的核心都是“海归”。

     拿出真金白银来招募高水平人才,尽快建立和整合强大的研发团队,是中国药企最应重视的事情。技术门槛高、知识迭代快的医药行业,企业没有人才就没有技术,更不会有未来。

     说到改进管理,因为国企和私企的情况不同,所以各有药方。

     国有药企的管理改革,需要和国企改革的大潮流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建立对国企高管的科学考评机制。与医药行业相似,某些其他行业的国企同样存在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例如,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商飞等央企,追求的明显是长期效益。在这些特殊行业,由于短期边际收益不足以弥补巨大的研发成本,国企高管的工作业绩不太可能从短期财务指标中看出来。因此,在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果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行业,对国企高管的考评机制不应主要建立在财务指标基础上,而应当评价其制订企业战略的合理性和执行企业战略的阶段性成果。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国企高管不必拘泥于短期行为,能够做出真正有利于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种泡桐、治风沙,但他生前并未看到太多经济效益。现如今,兰考县泡桐产业年产值60亿元,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位种树的前人呢?如何为国企高管设置科学的考评机制,如何避免把考评完全建立在短期财务指标上,如何保证国企在长期战略规划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二是在监督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对国有药企进行充分授权、使其能够灵活制订经营策略。国有药企宜积极开展侧重知识产权的并购,作为补充研发管线、扩展业务范围的必要手段。此外还应该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大量引入具有专业背景的管理人才。国有药企需要的顶尖人才,几乎不可能从企业内部产生,倘若没有必要的“外部输血”机制,“慢性贫血”的结果可想而知。果断采取“拿来主义”,才能打造符合行业特征和市场竞争需求的新型国企。

     私营药企的管理体制改革,倒是可以用王阳明的名言来总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家族控制很容易导致外行领导内行,这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是矛盾的。在美国和欧盟境内的知名高科技企业中很难找到家族企业。没有人能够逆历史潮流而动,私营药企在发展中可能不得不脱胎换骨,有可能在未来被迫出现以下趋势——

     *由家族企业逐渐向股权分散化的上市公司转化。参考丰田汽车、松下电器的发展史;

     * 家族主要由信托基金来保障财务利益,不多过问研发战略;

     *批量引入高端人才,形成有充足技术背景的企业高管团队。

     虽然中国药企确实存在问题,但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企业研发经费快速增加,归国人才和专利申请数量不断攀升,都是好兆头。中国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的崛起,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外部知识产权。而且中国已经成为中高收入国家、正在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迈进,这意味着医药市场的规模在迅速增加。只要中国药企踏踏实实解决问题,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