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竟然犯了这种低级错误,我指出来还被骂了一顿!
2018/2/10 瞭望智库

    

    

     领导出错了怎么办。教你一手。

     文 | 张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廉政瞭望”(ID:lzlwzz),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长期在某省省委机关工作,如今已是厅级官员的李亮曾回忆起一桩往事。多年前他在省委办公厅负责文字工作,省委书记要出席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写作班子精心准备了讲话材料。开会前一天上午,李亮拿到了材料,发觉其它方面都不错,只是缺少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

     李亮打听了一下,原来准备的材料里有一大段关于党建工作的,结果让书记直接给删了。他思前想后,觉得书记讲话稿里只字不提党建工作确实不妥,便找到省委办公厅主任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名主任是跟着省委书记从北京过来的,与领导的关系非比一般。主任认可李亮的意见,在办公楼走廊上拉住书记反映。没曾想,省委书记大发雷霆,把材料揉碎了直接扔在地上。

     办公厅主任捡起材料,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越来越大,从一楼吵到了二楼。工作人员都躲在办公室里不敢出去,唯恐撞见领导争论,场面太尴尬。

     1

     小错帮着改,大错点出来

     当天晚上,李亮接到了办公厅主任的电话:“书记同意了,把党建工作的内容加到讲话材料里。但不必写太多,提一段就行了。”

     如今,李亮提到这段往事仍颇为感慨。他说从这件事里起码可以看出三点:首先是省委书记的党性意识有问题,书记讲话稿里竟然不提党建工作,难怪最后会落马;其次是办公厅主任与书记的关系的确不一般,敢当着那么多人与一把手吵,日后依旧被一路提拔重用;最后一点是,领导出了错,下属有责任去补救

    

     是人都会犯错,领导也不例外。但因为种种原因,为领导补救错误成为很敏感的事。一名官场人士便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小错帮着改,大错点出来

     比如有些领导讲话时喜欢引经据典,但偶尔也会张冠李戴,用错了出处。像这类常识性的硬伤,负责宣传或文字工作的下属在整理时花点功夫,把领导说错的话写对便是了,甚至没有必要跟领导汇报。有些秘书帮领导改了个错别字,还拿去邀功,最后却是自讨没趣。

     但有些错误,下属是没有资格去帮着改的,只能向领导提出建议。比如讲话材料里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一笔带过,还得交给领导抉择。上文提到的那名办公厅主任,尽管与一把手有极深的渊源,能够当面指出问题并坚持己见,但依旧不敢擅作主张。

     当然,现实中能够像办公厅主任那样直接指出领导错误的少之又少,很多人都会选择更委婉的方式。笔者曾问李亮:“讲话稿的事,如果让你去给书记说,你会怎么说?”李亮笑了笑说:“我只能先表扬书记一番,说之前的内容太冗长了,你删得好!接着再说,全部删完是不是也不太妥,最好能保留一小段?”

     2

     “先见之明”

     赵波曾担任某市国资委主任,在一次调研过程中,他帮领导补救过一次错误,当时他陪常务副市长去一家大型卷烟企业调研,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说上世纪90年代在区县建有两座仓储物流中心,随着交通条件改善,保留两座中心已无必要,希望把其中一座关停。

     企业摆出来许多实际困难,副市长当即表态,批准了这一方案。赵波一听却发觉不对,关停仓储中心的事,原来研究过多次,里面涉及到众多复杂矛盾,绝不是领导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轮到赵波发言时,他说,仓储中心关停的事,今天领导发了话,我们接下去就落实。其实这事之前也说过,主要是所在区县反弹很大,还有多个部门的关卡。但是,不管阻力再大,我们也积极去争取。

     赵波说完后不久,副市长又说:“仓储中心的事,大家的主观愿望都是好的,市政府也乐观其成。但具体操作中还要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相关利益方,需要大家坐下来,协商出一个彼此能接受的方案。”

     赵波事后说,如果自己直说领导的表态太草率,会让气氛陷入尴尬。领导都是明白人,把客观事实摆出来,人家立刻就能明白其中意思。“他一听我的介绍,就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赶紧又把话圆了过来。”

     李亮在省委机关工作时,还经历过一件事。一份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材料,下午送给省委书记看了,书记当时工作很忙,匆匆扫了几眼,说了声“可以”。李亮却不大放心,一来是对材料本身,认为有许多地方还能再磨一下,二来他知道书记的习惯,晚上参加完接待活动,还要回办公室把白天的材料再捋一遍。

     当天虽没有加班任务,李亮却刻意留在办公室看书,还让几名秘书也留下,晚一点回家。晚上9点过,省委秘书长打来电话,问他在哪?李亮说在办公室。秘书长问他为什么不回家,李亮说担心白天送去的稿子有问题。秘书长在电话里说:“你小子有先见之明。召集人马上到办公室,稿子要大改。”

     工作中,下属要替上司补救错误,除了善于提出建议,也得有“先见之明”。当你预感到某项工作会出问题时,不妨先把补救措施想好,免得临时抱佛脚。

     3

     补救错误也要分轻重缓急

     王刚退休前是副厅级官员,他告诉笔者,大多数领导都是勤于思考的,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明显有误的决定,下属在工作中不妨“留一手”,帮领导留出思考的时间,也是在替领导补救错误。

     王刚任某市副市长时,陪同市委书记调研,在旧城区里看到一栋低矮建筑。书记问这栋建筑是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人回答不是。书记立刻说,既然不是文物,周围的房子都拆了,为什么它还留着?“拆了!赶紧拆了!”

     王刚说,书记刚来不了解情况,这栋建筑虽未被评为文物,但在当地群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冒然拆了,未必是上策。见书记发了话,区里领导和相关局处负责人摩拳擦掌,有人甚至提出当晚就施工。王刚却说别急,先做一个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报给书记时,已经是一周以后,书记从其它渠道了解到了这座建筑的特殊含义。他有些犹豫了,主动提出再想一套更完善的工作方案。

     “如果当晚就拆了,那就是眼睁睁看着领导犯错。让节奏缓一缓,有利于领导更全面地思考决策。”王刚这样说道。

     王刚还说,补救错误也要分轻重缓急,有些并不会马上执行的错误,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甚至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提醒领导。有些立即会显现的错误,也不妨直言相告。身为下属,只要是出于推动工作的目的,同时态度诚恳,去补救领导的错误并非是什么大忌。(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系化名)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