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为何衰落了?
2018/4/6 瞭望智库

    

    

     开封,这座因黄河崛起,又因黄河衰落的城市,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风云?

     文 | 国历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河南,因在黄河以南得名,加上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的“河内”,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这是古代的“河南”,也是现代河南的核心区。飞机

    

    河南区域图局部,制图:地球知识局

     从图中,我们看到了居天下之中的著名豫北三城:洛阳、郑州、开封。

     今天,我们说开封,曾经的大梁、汴京。

     1

     魏国都城

     开封以首都身份出现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北宋。不过在北宋之前,这里也曾是多个政权的都城,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从战国到北宋,是开封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五代之后的开封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取代长安、洛阳成为北宋首都,离不开这漫长历史打下的基础。

     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为躲避西方秦国的侵扰,又能同时向东进取,魏国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仪邑,称“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可横屏观看)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貌似强大,实则危机重重,韩魏交恶则河西必丧于秦,加之向东又败于齐,魏国由盛转衰。制图:地球知识局

     但当时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魏惠王建都大梁以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开封城市的治水引水工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颖水、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鸿沟”这个词,后来还成为刘邦与项羽瓜分天下的分界线。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可横屏观看)

    

    制图:地球知识局

     这道鸿沟对开封的城市命运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此大梁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形成所谓“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此处通向南方诸地,一旦南方叛变,梁国可以先作抵抗。制图:地球知识局

     鸿沟建成以后,引黄河水为源,各河道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大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心,成为了中原水上交通的枢纽。鸿沟水系的建设还提高了开封地区

     的泄洪能力,排除了附近的积水,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仅数十年间,大梁附近已成为魏国主要的农业区,魏国政权也因此得以稳固。

    

     鸿沟水系及大梁位置图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不下,便引鸿沟之水灌城,魏亡,大梁城市惨遭破坏。魏都大梁历经130年繁荣,是开封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期。

     2

     运河开发,五代崛起

     隋朝建立后,今天的开封,当时的汴州迎来一次新的生机。为加强南北物资运输能力,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王朝组织河南、淮北诸郡100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唐称广济源)。该渠由洛阳开始,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经过一段黄河后,于板渚(现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现江苏盱眙县北入淮河。

     这条通济渠向南通过江淮之间邗沟及江南运河,可达杭州,向北通过永济渠,可达涿郡(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通济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当时的汴州位居该渠咽喉,在漕粮的运输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这条水道沟通了当时全国北方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和鱼米之乡淮扬一带,逐渐成为了一条富饶的血管中枢。而开封借运河之利,又一次得到了发展的绝佳时机。

    

     到了唐朝,开封除了具有水路交通的枢纽地位,还是陆路驿道的枢纽。从西安东行至洛阳后,再向东、东北、东南行,有三条主要驿道,其中两条都必须经过汴州。特别是去当时唐王朝的财赋要地长江下游三角洲和江淮地区,必须由此经过。从那时起,汴州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国内水陆交通重镇和国家经济命脉的总关卡。

     安史之乱之后,为避免因漕运中断而使首都受困,唐王朝特别在此设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重筑汴州城,从此,汴州成为中原的军事重镇。

     这个汴州城是魏大梁城之后在史书上第二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也是开封城垣可考之始。唐代后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悬殊,北方对南方财力的依赖越来越大,汴州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时人称:“大梁当天下之要,通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

     唐末至五代的100余年间,当黄河中游的长安、洛阳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候,汴州却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直至公元907年,驻在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夺了唐的政权,建立后梁王朝,都汴京,称东都。

     这是自战国魏都大梁1000余年后,开封再次成为国家首都。后梁之后相互更迭的政权中,除了后唐迁都洛阳外,后晋、后汉和后周均以汴州为都,称东京。

    

     后晋开始,开封确立了首都的地位

     在这些王朝中,后周皇帝周世宗对开封城改造的影响更为深远。周世宗不仅重新对开封城进行规划建设,修建开封新城,扩大外城,扩宽城市街道,他还注重兴修水利,疏通汴河,恢复之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后周东京城的修建为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且为开封取代洛阳,一跃成为行政中心城市开辟了道路。

    

     后周时期,开封的首都地位易发巩固,北宋时期开封的外城就是后周时期兴建

     3

     北宋建都

     虽然长安、洛阳在连年战火中饱经摧残,令开封有机会在五代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当真要付诸行动时,赵匡胤不是没有犹豫。

     开封诚然水陆交通发达,有利于控制广大关东地区,且经历五代时期四朝的建设,城池宫阙已经相对完备,但这里不是没有隐患。

     从地理上看,开封四周几乎无险可守,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非常不利。为了弥补开封地理上不利防御的弱点,宋朝必须在都城驻屯重兵加以弥补。

    

     唐灭亡以后,长安没再进入定都的考虑范围之内。但对于洛阳,赵匡胤是动过心的。眼前的洛阳,虽然被战争破坏,大运河到洛阳一段也因年久失修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但是与开封相比,洛阳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出生地,这里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地理险要利于防守,自古以来都是定都首选。公元976年,赵匡胤甚至带着迁都的心思西巡洛阳,不过,最后因晋王赵光义等人的反对没能成行。

    

    制图:地球知识局

     放弃了建都长安或洛阳,北宋开始着力开发开封这座重要的水城。当时的东京汴梁有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人称“四水贯都”。而东京就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运四河的中心。

     当时的黄河由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北向东北方向流去,故距开封稍远,不过黄河中的船运,还是由汴河到达开封,其他三河都是直接通达开封。

    

     北宋汴河水系

     北宋时期,开封的水运能力一时间达到顶峰。《清明上河图》中的百万城内官军商民,都是依靠复杂的水运系统维持生活运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黄河分支汴河为东京汴梁送来了繁荣昌盛。

     北宋时期的开封,由于政治中心的形成及其水陆交通的发达,很快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之地,全盛时“京师周围八十里,人口高达百余万” ,俨然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封建性消费城市。东京年纳商税额55万贯,占全国商税的一半。北宋开封商业经济的繁荣,延续了160多年,是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可横屏观看)

    

    清明上河图局部。台北故宫收藏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黄河一直以来的隐患。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垦,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从北宋开始,黄河携带的泥沙量明显地在河道内堆积,并不断向南变道逼近开封,而其附近繁密的水道也成为了黄河泄洪的最佳渠道。

     北宋时,开封曾多次在6、7、8三个月间发生水灾。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到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的25年内,黄河只有9年没有明确的决溢记载,其余年份大部是多处溃决,到处泛滥的。从淳化二年(991年)到宣和元年(1119年)的128年里,共发生水患20次,造成人员伤亡的有8次,且发生水灾的地点相对集中,受灾面积较广,但重灾区却很固定,多集中在朱雀门、崇明门等城东南地区。

     黄河的多次泛滥,使北宋时期以黄河汴河为主的“四大漕运”都因黄河水害而淤没,也改变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曾堪称“北方水城”的开封的周边成了茫茫一片沙海。

     4

     元明清衰落

     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间,是黄河南下夺淮进入黄海的时期。黄河在开封及其邻近地区决口泛滥达110多次,最多时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随着元朝把大运河进一步东移,不借道河南而改走鲁西南,开封的衰败一发不可收拾。

     (可横屏观看)

    

     大运河的东移打击了开封,却繁荣了江苏沿大运河诸城。制图:地球知识局

     元明清以来,开封城曾7次(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乐八年、天顺五年、崇桢十五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被黄河水所淹。灾情最严重的是明崇桢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开封,明河南巡抚高名衡在城西北17里的朱家塞扒开河堤,妄图淹没义军。洪水自北门冲入城内,水与城平,深2-4丈,全城尽为洪水吞灭,人口死亡达34万,城中建筑所剩无几。

     这是继秦将王贲灌灭大梁以后,开封成为第二个“地下城”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决口张家湾,淤灌开封城,有些地方水深一丈多,庐舍尽灭,人都居在城墙上,孝严寺、铁塔寺、校场、贡院等建筑,也被拆毁以作堵塞洪水之用。次年又一次重修了城池,周长14km多,城门5座如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城墙。

     这样的地理条件,自然深深影响了开封城的发展。金都开封时,汴河尚能部分通航。至明及清初,能够通航的河流只有贾鲁河一条,其航运起点已不在开封,而移至它的外港、城南20多公里的朱仙镇。清道光以后,贾鲁河因黄河多次泛滥,也被淤塞,朱仙镇也衰落了。陆路交通,虽曾号称“八省通衙” ,实际吸引的范围,主要限于河南省。

     与此同时,黄河泥沙也把开封附近肥沃的平原农地盐碱化,到了“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杞县志·康熙年》)的地步。

    

     黄河下游饱受土地盐碱化之苦

     水运网络破坏的结果,使凭借水运枢纽地位先发展起来的开封必然一落千丈, 一直降为地区性政治中心。

     5

     近代开封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不断尝试着现代化,开封似乎可以凭借地理优势摆脱衰落,然而事与愿违。

     从黄河以北南下长江中游的陆上通道有两条:一条是延津县至开封府,再经朱仙镇、许昌等地南下至江汉平原的东线;另一条是由新乡至郑州,经新郑、襄城、叶县走南阳进入湖北境内的西线。东西两线的关键节点分别是开封和郑州。

     开封附近地形平坦,又有繁密的水运之利,为了减少凿山修路的成本,铁路选址当然是地形越平坦越好。在筹建纵贯中原的京汉铁路之初,张之洞等人建议走开封线:“宜由汉口直造至河南省城。”(《张文襄公全集·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

     但是开封附近黄河决堤太烈,是河南受灾第二重的地区。从今天开封东北的兰考到郑州东侧的中牟,自宋朝以后,由于水灾太重,甚至没有过修桥的历史。而京汉铁路的重要中继点就是黄河大桥,铁路走开封并不现实。

     (可横屏观看)

    

     黄河一旦南北摆动,受灾的首先是河南境内

     仔细考察后,张之洞改变了想法,选择将京汉铁路的南段选在水利环境稳定的郑州以北荥阳附近。从此,一度繁荣的传统东线被郑州这条西线所取代。

     由于水利环境的不稳定,开封错过的铁路不止这一条,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于郑州市,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于商丘市,都与开封无缘。而此时的水运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开封的交通优势受到了极大制约。

     另外,由于常年水患导致的土地盐碱化,开封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受损,唯一的工业也只是花生榨油工业,产值不高。

    

    1914年的开封铁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郑州更靠近豫西和豫北的山区矿产,更适于发展工业,也有更好的工业基础。

     1954年,河南省省会西迁郑州,很多重要的企事业单位随省直行政机关一同西迁,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相应迁移至郑州,开封经济活动的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郑汴洛”的格局一直没有打破,开封一直排在郑州的后面。

     就这样,曾经辉煌的大宋国都开封落寞收场,那繁华得不可一世的过往,而今只能出现在梦中。

     参考资料:

     猫斯图:《河南为什么要换省会》,公众号“地球知识局”(微信ID:diqiuzhishiju)

     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历史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李润田,丁圣彦,李志恒:“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6期;

     郝媛媛:“水利、水害与城市: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等。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