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军:曾为王健林打工的少年正实现着自己的小目标 |岛亲故事
2017/1/18 17:30:34 正和岛故事汇

    

     ▲谢文军 山西川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没学历,没经验,又不懂技术,一个还不满15岁的小男孩,叛逆甚至带着些匪气……

     当老板?搞创业?别闹了!

     但事实总是让人无法预知——就是有人会跳出来,击碎你的偏见。

     2016年12月20日下午,在山西川电集团(以下简称“川电集团”)的新址,位于青龙古镇旁的一座现代化办公大楼里,我们见到了集团掌门人谢文军。这座现代化办公大楼原本是区政府办公楼。半年前,他所掌管的集传统电力施工、电力销售、新能源技术、无人机研制于一身的川电集团刚刚入驻太原市民营区工业新区。在选址时,他第一眼就相中了这里,并表示一定要让自己企业搬进这座大楼。「搬迁的过程很神奇,这件事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幸运的人。」谢文军说。而这种「心想事成」的幸运事件也确实充斥在谢文军的创业史中。

     采写 | 栗丹丹

     编辑 | 何小皎

     「一个非常非常幸运的人」

     谢文军口中的「幸运」不是没有原因的。很多时候,我们羡慕那些幸运的人,却看不到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改变。其实,一个人的幸运并不是偶然的,美国成功哲学家金·洛恩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

     谢文军也不例外。从15岁离开家乡四川广安到大连,到广州,再到山西太原;从包工头到开医院、卖服装、开餐馆……再到搞新能源,造无人机,对谢文军来说,如今的状态和成就也许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年少时单纯的老板梦。现在的他依旧会为每一个项目的进展而感到焦虑和紧张,每当获得成功,看到企业的员工得到成长之时,都是满满的欣慰。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经历过15次连续的失败打击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成立川电集团的那一刻突然想通了一件事,「创业就应该坚持做好一件事」。很庆幸,谢文军有一颗大心脏,面对挫折失败,他每一次都做到了化险为夷。

     谢文军说,「过去每一次失败后,我都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独自思考。对于每次失败我都感到庆幸,因为每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而每次失败后都会出现新的起点。」

     所以,这层「幸运」并没有复杂的含义, 只是谢文军这种对梦想、成长的坚定,对内心的遵从,引燃了自身的改变,让幸运一步步被吸引而来。

     「当15次老板失败15次」

     把时间再往前拨25年。1991年的一天,不满15岁的谢文军突然和父亲谈判,决定离开家,自己做老板。那是正处于青春叛逆的少年第一次为自己的梦想而做的努力。而这一扑腾就是二十几年的创业史。

     每个第一次,都孕育着改变。

     「第一次当老板和第一次失败。」谢文军离开四川广安老家后的第一站选择了大连。这个面朝大海,美丽现代的城市莫名的吸引着他。没有过任何工作经验的谢文军,第一份工作选择在王健林的建筑工地打工。那时候他还不知道王健林是谁,也是那个时候他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小目标:当老板!

     打工时的谢文军什么技术也不会,但他能吃苦肯钻研。从小就机灵聪明的谢文军很招人喜欢,所以工地上的长辈们也愿意传授他技术和经验。他很快就认了个师傅,认认真真从基础学起。起初师傅看他一个富家子弟,哪能吃这些苦,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玩玩罢了;可没想到他干起活来毫不含糊,一双小手都被腐蚀烂了,谢文军的坚定和倔强师傅看在眼里。从此,师傅教的用心,徒弟学的上心,不到三个月时间,谢文军就把基础的建筑、电控等知识学会了。

     就这样在工地上干了一年多,谢文军得到了越来越多老乡的信任和支持,于是,刚满16岁的谢文军开始带领30几工人开始到各处的工地做项目,他也顺理成章当起了「小老板」。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技术不过硬,第一个项目他们做了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这一大帮人被赶出了工地。拿不到工钱,大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谢文军第一次体会到做老板的难处,也第一次有了老板的担当。没钱坐公交车,他步行20公里去老乡那里借钱,只为让手下的工人们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拉面。

     都说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更别说一个刚成年的小伙子。为了大家的生计,谢文军和他团队的工人们只能重新开始给别人打工,谢文军的第一次老板经历也就此终结。

     在大连两年后,谢文军又辗转去了广州,回了四川,到了重庆,同样是不断开辟新“事业”,同样是不断以失败告终。谢文军的创业之路开端走得并不顺。好在15次失败并没有击垮他,好在他始终没有放弃。

     首富王健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浮躁”的年轻人:“不要一上来就说自己要当首富”,“要给自己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他一个亿!”

     是的!从当老板的小目标,到做一份事业的大目标,谢文军用了20年。

     20年后,谢文军用他的时间和精力构筑起了新的商业世界。如果没有当初的多一点坚持,我们很难想象那个当初那个叛逆且一身匪气的小男孩如今会是什么样子。

     「对山西这片土地他爱得深沉」

     相比谢文军目前在做的事情,之前的那15次失败经历其实称不上创业,一是每次“创业”的持续时间都不长,最多两年;二是每个项目的技术含量都不高,市场价值不大。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谢文军真正的创业起点应该从2003年算起。

     2003年,经历了3年严谨而又激情的军旅生涯的洗礼,从武警边防部队转业后的谢文军,在经历了短暂的体制内工作后,毅然选择重回商界。也许是经历过生死考验,使得谢文军能够在之后的创业路上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创业的艰难让谢文军有了更多的积淀,也更加懂得谨慎和珍惜。

     「如果你不爱这片土地,你不可能在这片土地上赚到钱,成就一番事业。」虽不生长于斯,但谢文军却与山西有着不解的缘分。谢文军与相恋数年的爱人结婚后来到了山西,从此便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来到山西,谢文军就迅速进入电力工程行业。回顾初入行的那段艰辛历程,似乎也将成功的果实衬托的更加甜美。「记得2003年,在晋中灵石,我们接了一个跨火车站架线施工的项目,当时正逢冬天,十分的寒冷,为了保证工期,我带着300多名施工工人,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施工,连续奋战了90多天,期间严寒降雪,给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是迎难而上、不畏艰苦,才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谢文军回忆说。 之后的几年,谢文军真的实现了企业发展的目标,让足迹跨越黄河,将生意做到全国。

     直到2015年山西川电集团正式成立,谢文军的商业王国初现雏形,且奠定了区域龙头的地位。2016年更是历史性的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获得售电资格的民营企业。

     近两年,在集团迈向多元化战略发展的过程中,谢文军瞄准了光伏发电和无人机这两个项目。「选择光伏发电项目作为今后公司发展的一个主营方向,一方面是看好国家政策对这一领域的扶持,同时也是为了弥补煤炭产业发展留下的一些难题。」谢文军介绍说。

     无人机研发、制造、推广是川电集团另外一个重要的新兴项目。说起为何对无人在在机项目有兴趣,谢文军表示出发点是方便电力架线施工。如今,川电集团已经掌握了世界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其旗下的山西川电航空公司共成功研发10余款无人机,用于电力架线、消防灭火、航测、航拍等领域。

     对于光伏发电和无人机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谢文军认为,新能源产业至少还有二十年的发展周期。作为清洁环保型能源的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在山西发电量中的比重很小,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而无人机也必然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同时,从大学生就业来说,无人机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方向,无人机操手会越来越吃香。

     谢文军的下一个小目标是:到四十五岁投身金融投资界,帮助更多有梦想有目标的创业者。

     采访手记

     至今也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总结,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这段风雨兼程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一个人都会得出他自己的答案。如果说创业是一场对于浩瀚大海的征程,好奇心和欲望才能够让创业者“在巨大的攻坚面前生存下来,并发现新大陆”。

    

     在这里,读懂正和岛,和6000多位岛邻分享财富背后的人生故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故事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