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忘不了春天的韭菜
2018/3/6 中国好文字

     春天闹菜荒,母亲在后园付出劳动和情感,这里的菜解决了大问题。

     通往后园没有门,人每天从窗子上跳来跳去,父亲找来旧凳子,四条腿埋在地上,变成一个台阶,进出方便多了。后园面积不大,母亲侍弄得有条有理,从障子根到房前一字排开,修出四块菜畦地,一块种小白菜,靠北边的种上几垄韭菜,其余的种上辣椒、茄子。

    

     我喜欢这几垄韭菜,春天第一茬韭菜,包出的水饺有菜香味,一年四季,忘不了春天的韭菜。母亲未务过农,她种菜是为了家人吃上新鲜的菜。母亲做农活的本领来源于邻居路姨。我们两家并不是门挨门的邻居,同住一个大院,去路姨的家要穿过胡同。路姨和母亲长得有些相像,个头高矮也差不多,所以她管我母亲叫姐姐。母亲串门很少去别人家,大多是上路姨家。路姨的丈夫是工厂的模型工,手特别巧,人老实话少,来客人只是笑一笑,很少插话多说一句。路姨在工农大队种菜,是种菜的行家,母亲每次串门,询问各种菜的生长管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春天翻地打垄,是在路姨的指导下开始的。

    

     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冻土融化,后园冬天的痕迹消失,韭菜从冬眠中苏醒,在阳光的抚摩下,拱出绿色的嫩尖,不久变成一片绿色。细长的绿叶子,在风中摇曳,散发出特别的情韵,昭示冬季一天天走远。一家人围坐在炕桌上,透过敞开的窗口,能看到那几垄韭菜。父亲对我们说,在中国韭菜的种植历史久远,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栽培。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苏东坡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他们对韭菜各有自己的感受和不同看法。说到韭菜的药用,父亲翻开他的老药书,对我们讲解说:“韭菜是具有药用的菜,它的根味辛,走入肝经,温补肝肾,暖腰温膝,也是活血散瘀的好药。”父亲说的这些,我们不太懂,但这本书很神奇。小妹妹患中耳炎,去医院打青霉素多天不见好,父亲从书里找到一处药方,去药店买回中药,在家熬,过了一个星期,妹妹的病就治好了。从此我对药书十分崇拜,觉得它是一块宝。

    

     韭菜经过施肥后长得很快。韭菜不能割太晚,否则会变老。韭菜长到半尺多高,收割最佳,时间以早晨为好。割的时候,贴着韭菜根的泥土,韭菜镰子端平,留下的茬口齐整,不能一簇高一簇低,影响下一茬的生长。

     我家没有专门割韭菜的镰子,母亲用剪子铰,有一次被路姨碰上,她说这怎么行,费劲不说,还割得不整齐。她回家拿来韭菜镰子,教我母亲如何使用。

     我家春天的第一顿水饺馅儿,是韭菜镰子割出来的。

     摘自《味觉谱》

     寻找的不是味道的记忆,而是记忆的味道。

     食物,把我们和脚下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也让我们从舌尖回到故里……

    

     《味觉谱》

     高维生

     译林出版社 凤凰壹力

     手工挂面,豌豆尖,幺麻子,竹筒饭…… ……

     蒜茄子,土豆饼,冻豆腐,大拉皮…… ……

     是南菜北吃

     还是南思北味

     作一个东北人身处四川的日常饮食的体验。

     切换异乡故乡两个视角,把文化和人生的思考混合进怀乡情和烟火气。

     母亲做的菜,构成童年最美好、最真实的部分。

     我们在成长中经历很多事情,回味心中那道菜的滋味,有更多的温暖。

     家常菜化作生命的符号,当我们触摸它们时,和记忆紧密相连。

     ——高维生

     【作者简介】

     高维生,吉林人,满族。1962 年12月出生于延边一个山区小镇。曾当过工人,现为报纸副刊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季节的心事》《俎豆》《东北家谱》《酒神的夜宴》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出生地东北和后来生活的四川这两个地方的日常起居饮食的体验所写。文字简洁,随和。切换异乡故乡两个视角,将怀乡情和烟火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味觉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