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似柔弱的南宋却抵抗蒙古最久
2018/12/23 22:00:00 中国好文字

    

     自从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在草原上崛起后,几乎势不可挡,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骑兵的三次西征令欧洲人至今谈起仍为之色变。在中国北方,传统强国金国、西夏都已立国百年。蒙古则刚刚结束四分五裂,统一于成吉思汗的旗帜之下,但即便如此,蒙古的全部人口也不超过二百万,可以动员的兵力大约只有二十万。这点人口兵力,不要说与地广兵多的金国相比,即使是实力弱小的西夏也比不过。

    

     仅从数据分析,蒙古的国力远不如金国甚至不如西夏。但就是这个刚刚崛起的游牧民族,却在战争中爆发了不可思议的战斗力。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在经历了蒙古骑兵的两轮攻击后,便丢失了近一半的国土和数十万主力部队。被迫向曾经的属国蒙古割地求和,金国也是在马背上崛起的强国,也是以骑射起家,入据中原后,实力更是猛增,但就是这个昔日强国,却被人口兵力不及他十分之一的落后的游牧民族打败。

     金国的失败,不仅仅体现在丢失多少城池,损失多少军队,更大的打击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在蒙古铁骑的打击下,金国从上到下充满恐慌,金宣宗带头逃跑将都城南迁开封,逃离中都燕京,金国的权贵阶层也随之南逃,总之是逃得离蒙古骑兵有越远越好。在这种逃跑主意风潮引领下,金军士无战心军无斗志,一盘散沙。强横一时的金国被蒙古骑兵打得土崩瓦解。即便是在蒙古主力西征时期,金军也不敢发动反击,他们在精神上已经垮了,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西夏的情况与金国相比是只有更惨没有最惨,西夏已经成了蒙古骑兵的练兵场。蒙古骑兵经常过来“串门”,连抢带杀带烧,搞得西夏鸡犬不宁,国无宁日。西夏京城中兴府自然是蒙古骑兵的重点攻击目标,面对蒙古骑兵一波紧似一波的进攻,慌乱的夏神宗吓得逃到西京灵州躲起来,只留下太子应付局面,后来干脆直接让位给太子,皇帝也不当了。

     西夏毕竟国力弱小,在蒙古骑兵的持续攻击下,很快便烟消云散。

     金国挺得要更久一些,但这对金国人来说,只是将痛苦延长。

    

     金国并非没有机会,他们最大的机会就是蒙古的西征,他们确实发动了进攻,不过不是对蒙古,而是对更南边的南宋。即便是在国力最衰弱的时候,即使是被蒙古人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在面对南宋时,金国人仍然充满自信。他们自信的来源是,在近百年的交战记录中,他们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对宋军,他们总是傲慢又充满自信。他们想把从蒙古那里受到的损失从南宋那里得到补偿。但宋军用强弓硬弩告诉金军,这里不是他们抢劫的乐园。

     南下的金军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欺软怕硬的金军并未占到多少便宜,反而碰得头破血流。从此金军不得不吞下两线作战四面受敌的苦果。金军将唯一可能成为他们外援的南宋得罪了。等待金国的只有亡国的下场。

     当蒙古结束西征,再次对金国发起攻击时,金国已经没有招架之力了。这时,他们想到了南宋,希望联合南宋共同抵抗蒙古,但太晚了。联合的时机早已错过。

     1234年,在宋蒙联军的攻击下,金国也灰飞烟灭,还是亡了。

    

     很多人对南宋联合蒙古进攻金国心存质疑,宋朝为何一再重复当年的错误。北宋曾经联合金国共同进攻辽国,但随着辽国的灭亡,金国将进攻的矛头又对准了北宋,结果,北宋也接着亡国。南宋为何还要联合蒙古。

     其实,大可不必为此纠结,南宋君臣并不是看不到联合蒙古灭金的结果,以当时的形势而论,蒙古灭金后就会南下,这几乎是肯定的,大家都能看到这一点,但对南宋来说,他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没有的,他们只有联合蒙古一条路,因为金国早已不可救药。金国是有机会的,那就是之前提到的蒙古西征,但金国连仅有的机会也放弃了。他们在即将亡国之际,想的还是占南宋的便宜。如此短视,不亡何待。

     对南宋而言,联合蒙古不是好事,但至少比联合金国要好。金国已经不可救药,联合金国,只会提前得罪蒙古,此时的金国也起不到缓冲的作用。

    

     南宋终于单独面对蒙古了。

     也许蒙古人自己也不会想到,他们与南宋的战争是那么的漫长。

     在蒙古人看来,同是骑射立国的西夏、金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南方柔弱的南宋又能抵抗多久。他们相信他们很快就会击败这个对手,但这个过程,他们用了四十五年。

     蒙古人可能知道宋军以往与西夏、金国的交战历史,那两个国家都很占便宜,然而,南宋军民用战绩告诉蒙古人,你们该醒醒了。

    

     宋蒙战争爆发后,南宋与蒙古从四川、京湖到两淮三大战区的数千里战线上全面开战。但令蒙古人也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处处碰壁。除了初期在四川,他们攻入南宋腹地杀掠一番外,在京湖、两淮,他们连门都进不去。长期被宋军挡在防线外面。

     蒙古人在与宋军的交战中,很长时间找不到感觉,这还是那个人见人欺的南宋吗?他们以为宋人只会吟诗作赋,但他们忽视了南宋的另一面,一个教育发达,讲学之风盛行的南宋,他们比北方的西夏、金国更多的是信念,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为保住华夏衣冠。他们有血性、有骨气,更有勇气。

    

     说到宋蒙战争,人们印象更深刻的是长达六年之久的襄阳保卫战,以及因为蒙古大汗蒙哥毙命名扬天下的重庆钓鱼城。这两座城池已经成为南宋军民抵抗精神的象征。但其实,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中,坚持抵抗的城池有很多很多,南宋军民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有很多很多。

     金国、西夏尚未亡国之前,就已经在精神上被蒙古征服,然后才是从实体上被消灭。但南宋从开始到结束,在精神上始终是高傲的,从未被征服,这是南宋与前两者之间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即使全部国土沦陷,也从未屈服。文天祥是最好的典型。南宋能抵抗得最久,抵抗到最后,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南宋的柔弱中透着坚强,后人应该记住的不应仅仅是南宋发达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还有那坚强不屈的信念与抵抗到底的精神。这种信念与精神更体现在崖山那宁可死也不投降蹈海殉国的十万军民。

     南宋抗蒙战争是不该被忘却的历史,希望人们能够记住他们,知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屈的抗争,这也是写作本书《最后的抵抗》的初衷。

     《最后的抵抗》作者手记

     作者:宿巍

     45年,从联蒙灭金到崖山之战,抵抗的终点不是胜利,是尊严。

    

     作者:宿巍

     太白文艺出版社 凤凰壹力

     从端平入洛到崖山之战,是什么支持着南宋政权在横扫世界的蒙古铁骑的冲击下坚持抗争45年?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本书细致还原了1234年—1279年间南宋、蒙古两个政权之间的生死较量。

     作者简介

     宿巍,辽宁沈阳人,青年历史作家,精研宋史,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北方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联蒙灭金写起,到崖山海战、文天祥就义为止。写了南宋和蒙古之间长达45年之久的攻防作战。

     13世纪中叶,蒙古迅速崛起,兵锋所向,东亚大地上的各个国家相继被并入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内。在蒙古灭金的之后,南宋独自抵抗蒙古军团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本书还原了两个政权之间的生死较量,这场断断续续打了四十多年的战争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故事和思考。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最后的抵抗》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