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让他生而有惑(中医感悟5)
2013/10/26 中医书友会

     新书友可点图片上方中医书友会关注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医学理论,他便死而无憾。可中医却让他生而有惑

     纵观当代思潮,人们总是从当代看历史,用今天的眼光看所有事物。人们用西医看中医,用科学看中医……为什么就不用中医看科学、西医和现代呢?现存的一切难道真的那么合理,不需要另一视角审视么?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封闭性,每个职业也有其封闭性。当我步入社会时,为了纠职业之偏,抵御职业的封闭性,我总要开一个通往外界的窗口,比如,做一项与本职工作反差很大的兼职工作。

     在每一个封闭的体系内,都产生一些自身“合理”观念。比如教育、卫生、法律这些行业。这是专业壁垒,是自我保护,也是对社会的抗拒。所以不管外界批评如何激烈,这些行业都岿然不动。

     而中医恰恰缺少这一保护,因为中医不是这么成长的,中国历史不允许中医自我封闭,它必须是开放的,无时无刻不在调整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总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而这一特点正是中医今天难以立足的一个原因。中医人员来自民间的路被切断了,中医人员回归民间的路也不通了,中医失去了生命之源,中医没有自己的行业城堡。

     中医是个测量表,在我们这个讲民主、讲以人为本、讲科学精神的高科技时代,却让中医举步维艰是很说明问题的。人们认为这是中医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的问题。

     女儿放下紧张的考研准备去深山访一位八十多岁的采药人。她说,采药人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人继承他的所知,你以为他还能等吗?采药人采用一些当今人长久不用的草药,用不符合现代人理念的方式配伍使用,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能用科学解释。女儿说,这些东西虽然她现在还不能理解,但先抢救性地传承下来,留待以后再研究也不能让它现在灭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做“抢救”工作。被抢救的本是自生自长的事物,为什么要抢救呢?不为其灭亡惋惜,甚至欢呼的人士说,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不适应现代生存环境,是生存竞争的失败者,这是自然淘汰。对此,我持有异议,真的是“自然”淘汰吗?“自然”在大量毁灭自己的基因样本!“自然”在自杀!

     多视角、全方位地审视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的可贵,自然界本给人类的发展设置了多种可能性,这种设置不是用来给人类判断对错,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应对各种可能情况以保证人类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延续下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应致力于让自己的思想认识纯洁、统一,应保护文化遗传基因样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主张取缔、铲除中医的人的确是有些糊涂。

     推崇西医的我父亲在60岁那年后背长了一个痈,打抗生素消炎、清洗创面都无效果,越烂越深。医生说这痈看来是恶性的了。父亲写好遗书,把存折账号和密码寄给我,准备着后事。这时我告诉他去找中医,一个朋友领他到中医处上点药,吃点药,治了几次就好了。父亲为此很困惑了一阵子,他想,西医的治法也是内外兼治,全身的抗生素已达饱和,创面也不断进行消毒杀菌的处理,怎么炎症和细菌消不了,杀不死啊,没有治不好的道理啊?除非是恶性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医学理论,他便死而无憾。可中医却让他生而有惑。60岁之后,父亲再没有批判过中医。

     如果眼睛就盯在痈的细菌上,这个菌竟成赶不尽杀不绝的癌细胞,怪不得医生说是恶性的。但中医看这些病就是内病外发,治了内,炎症自然就消了。一个思维方式可以使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也可以使复杂的事情变简单。父亲从前就相信科学是铁板钉钉。

     如果能够在不同思维方式间自如转换,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提高效率。比如“依法治国”不等于事事用法来处理。在使用刑法与适用民法时,思维要有转换;使用审判方式和适用调解方式时,思维上也要有切换。司法实践证明这不是做不到的。如果法律不依托民间调解,去审判一般的家务事,总干一些杀鸡用牛刀的事,哪来的效率?何谈法律尊严?

     女儿学的专业是中西医临床,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转换的实验。中医课程、西医课程、英语、政治……不停地切换;摸脉、手术、针灸、听诊……走马灯般轮换。女儿开玩笑地说,大脑不停地这样旋转会不会分裂啊?

     对思维已成定势的人来说,做女儿这样的思维转换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女儿小时候曾主动要求跟一位书法家学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看女儿写的字感到很奇怪,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字体,我就去问书法家是怎么回事。书法家说,这是最新出土的一块石碑上的字,不属于已知的任何一种字体。但他非常喜欢,想要再现这种字体。我听了很惊讶,你竟让我女儿写一种连你都不会写的字?你是书法家,你喜欢,为什么你不练?他说他的思维已成定势,再改道很难,练不成还会把原来的风格丢了,那就毁了。而我女儿是一张白纸,一接触书法就写这种体,没有障碍,有可能练成。他承认是拿我女儿做试验,但是,他说,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把这种字体传下去的唯一办法。

     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以前没有走好有着多方面原因,但这条路还是要走的,要由新人来走。也许书法家的做法是对的,没有思维定势的头脑可能更能整合我们有了思维定势的人无法统一的思想。但愿女儿这一代能把这条路走通,但愿她和她的同学能得到社会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说明:本文摘自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上的转载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委托灵兰书院主编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这是中医书友会63期内容

     【订阅】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帐号→关注

     【分享】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功能】回复<帮助><目录>获得提示

     【QQ群】315681926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