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段位”商榷:中医可否速成?如何能学成中医?
2015/1/22 中医书友会

     。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甲午年腊月初三第509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者/了一子编辑/王超⊙ 校对/杨克卫

     作者前言:本文为读《中医段位谈:衡量中医水平的三阶九段》一文有感而作。拜读该文,感受到作者热爱中医,是一位铁杆中医,但笔者却不认可文中对中医水平的三阶九段说法,其理如下: ①“如想成为医中高手,没有20年的学习和临床是不可能的”、 “50岁不谈中医”、“60岁才是中医的开始”,其说法有偏颇,因为年龄不是关键,关键在感悟。 ②有违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离开了整体观,那就不叫中医了。天人、形神、脏腑经络气化都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自然——社会之分割。③既然要对中医水平进行衡量,那么必须弄清中医的本质,然后才凭离中医本质之远近进行衡量。

     今作《中医之学成》一文,缘于对中医之热爱,抛砖引玉,百家争鸣,望中医后继有人,人民健康长寿!

     编者按:中医书友会的老读者应该对陈斌医生那篇《衡量中医水平的三阶九级》印象非常深刻(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小编本人就很受启发。收到这篇稿件的时候,小编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作者的说法(比如他认为陈医生谈中医离开了整体观),但是小编感受到两位医生都是充满了善意,都是希望中医能够发展,能造福人类。两位医生走进中医之门的入口不同,能纯粹地讨论学术,也确实是好的事情。

     中医之学成——与陈斌先生《中医段位谈》一文商榷

     一、中医可否速成?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要看是否有速成之人。

     先看春秋时期之扁鹊。长桑君经10多年对秦越人(扁鹊)的观察,决定传授医术给扁鹊,对之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依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朱丹溪之焚经学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习举子业,40岁以后,弃儒从医,苦无良医,后遇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随其学习一年有余,尽得诸家学说之妙旨。

     明代喻嘉言(生于1589年),攻举子业,中年中举,得以进京。不得志,怅然而归,剃度为僧,其间苦攻医学,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勉。未几,复蓄发还俗,以医为业,著用《寓意草》、《医门法律》等。

     近代中西汇通派之恽铁樵(1878-1935)于1912-1920年间(34-42岁)为《小说月报》主编;1916年,年已14岁长子不幸染上伤寒而殁;次年,其二子、三子也相继染伤寒而告别人世,恽氏深感求人不如求己,于是刻意岐黄,精研医药。后其四子又染伤寒,恽氏以麻黄汤证论治,一剂而起。

     蒲辅周生于光绪十四年之四川梓潼,15岁始从祖父学医,三年后而为开业医生,其自认为智力仅中人而已,学业贵专,一生仅专注于医业。以上诸人,有的人到中年,弃儒从医,有的早慧,均学有所成,誉传四方。其中可说明,只要学之有方,年龄不是问题,学习长短也不是问题。

     二、如何能学成中医?

     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对中医的本质做一定位。中医的本质是什么?今人有为科学、为非科学之说。而前人言儒为大道,医为小道。儒与医理一致,故称儒医。言大小者,“儒者治国,医者治身,治国为大,治身为小,而实有相须之道焉。”(清·章楠)。故中医之本质为道。何为道?在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用,“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太极。

     科学一词源于西方,狭义指基于科学方法而来的知识。显然,知识非真理。合乎天地之理者,方言道。既言中医为道,则如何成其道?知行合一。此为明代大儒王阳明之教法。梁启超有言:“青年们,你们感觉到苦痛吗?你们发现了危险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于医而言,那又如何知行合一?知什么,如何行,怎样合一?

     (一)知

     要有学好中医的正知见。首先就是要培养中医的思维观。李可大师曾言:学好中医不难,只要具有中医的思维。中医思维一句话简而言之就是整体观,就是12345之圆运动。其内容如下:

     1.道:万事万物之本体。儒言太极,佛言性,老言道。

     2.两仪:道之用。阴阳二气之变化。广而言之:天地、天人、形神、虚实、表里、寒热、正邪等。

     3.三才:天地人

     天: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地:五行(金、木、水、火、土)

     人:气血痰郁食

     4.四象:言变化也。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即四季:春夏秋冬。两仪、三才言性质。四象言变化。变在其中,有多与少之区别。变化之大者,莫超四象。

     5.五数为万物之母:天地之万物由此出。在天地则有金木水火土,在人则有五脏,乃至六腑、在体、在窍、在志、在液之说。万物皆有天地之气及五行之气。大同者,天地之气;相异者,五行之气。着上五行之气的外衣而成万物。五行之气者实为天地之气所变异也!

     6.圆运动:此为宇宙万物之运行模式。周行而不殆,生生而不息,此为生之理。若是周行不畅,百病乃生,此为病之理。

     (二)行

     中医之行,在身心二方面。“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已经很好诠释了中医之行。诚者,心也!仁者,心也!精者,术也!术也者,施之法也!故行之始,在心。不修心,无以就道。

     修之者,静心、专心、恒心、用心、爱心也!身之行,有宜行与勤行之谓。宜行者,《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言随其所能而与之,是谓得师资教授之道。《灵枢经》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以上大体意思就是因为人的天赋不一,要因材施教,有的人适合学针灸,有的人适合学导引,有的人适合学祝由,有的人适合学按摩,故学好中医,宜适天赋而行。勤行者,精进不止也。中医需很强的实践性,要多临床、多辨证,经验方可丰富,方可更好地治病救人。

     (三)合一

     合一,即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中医院校之医学毕业生,很多毕业后不会用中医看病或疗效不佳,此为不能合一也!对于脉学,常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是谓不能合一也!然如何方能合一?

     1.格物致知

     (1)经典、现代教材合参

     理必《内经》、法依仲景,药宗《本草》,此为经典中之经典。他如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之学说、近代中西之汇通学说皆可读之。当今之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西方之数理化之科学教育,思维模式有所定型,传统文化之道教育断绝了近百年。何以先人能弃儒从医,并很快能入道,皆因传统文化与中医思维一脉相传。故今人如专从经典入手,可能有如堕雾里,有看不懂之感。如只读现代教材,又有临证茫然之感,知识的节点不能串联起来。因为教材有其系统、条理之优点,但整体性不够。故建议经典与现代教材同读同参。

     例如,经典之中经常援易(《易经》)以说医,以《易经》乃万经之祖,是传统文化之源泉。而今《易经》内容多不入教材。有如本草方面,现代教材言及药性只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而言之,这是不全面的。传统之本草,分综合与应用二类,综合的有《神农本草》、《证类本草》、《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应用本草有《汤液本草》、《本草求真》、《本草崇原》、《本草思辨录》、《本草正义》、《本草经解》、《本草问答》、《长沙药解》、《神农本草经读》等等,这其中以唐宗海之《本草问答》对药理之阐述最为简洁明了。

     在应用本草,言及药性药理从“气味形色,数质天地”而言,气者寒热温凉与升降沉浮,味者酸辛苦咸甘,形者根茎叶花果及首尾节芽刺皮心汁筋瓤,色者红白黄青黑,数者以数定药性言主治,质者草木金石昆虫禽兽,天者药生之时(春夏秋冬),地者药产之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之药)。

     (2)中医之象

     中医在当今常被人批评不科学,其理据在于没有精确的数值及可重复验证的原则。那中医的量如何表现?圣人立象以尽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有藏象、脉象、舌象、经络象、六淫象、痰瘀象、药象、色象、味象、时象、地象、方之象等等。如舌苔之厚薄干湿润泽白黄之程度,皆代表了数量之大小。何以不用数字言之?因为中医是道,其中有形、有气、有神,西医仅言形,故有具体之数可参,中医尚言气、神,数字无法表达,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蒲辅周治乙型脑炎167例,用方98种,同一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之象不同,故用不同之方(象)以治之,而西医认为不可重复验证,故不科学。

     (3)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辨证以断病因、病机,后立治法,施以方药、针灸、导引、按摩、祝由等。这其中辨证为关键。望什么?闻什么?问什么?切什么?可有脉络可沿循?从12345圆运动之中医思维出发,首先从2(阴阳)起(1为太极,太极不动,阴阳不生,则无利无害,故治病之大要在阴阳),审天人(环境与人的关系)、身心(生理与心理)、虚实、外感内伤、表里等。次思3(天地人),查风寒暑湿燥火与气血痰郁食,再思4(四象),定量于外感内伤诸因素之程度,以明矛盾之主次。如风寒湿邪犯肺,三邪之中哪一邪为主,哪一邪为次。再次思5(五行),以明身体何处犯病,最后是气之圆运动,乃综合诸上因素,从气之升降沉浮,周流之状来辨证。

     (4)薪火相传

     师带徒形式是一种很好的中医速成方法,其理由如下:①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明师之指点,有些人可能盲从瞎学,一辈子也进不了中医之门。②言语道断。中医为道,故有些东西要靠自己去悟。语言文字无法描述,但师傅犹如指月之手,让我们去望月。③师傅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可传承之财富。

     2.即心即理

     中医之水平,可用道、法、术、技以言之。最高明者医道。谁为大医王?佛祖是也!教之以调心。医法者,调之以气,循以养生。术技者,治之以病。中医辨证,言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望之最前,切之最末,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昔扁鹊见齐桓侯,四次远望而知病在腠理、血脉、肠胃、骨髓。故善医者在心,善卜者不卦!

     三、总结

     儒之知行合一,犹如释之如理而行。用之于治国,则为圣学,用之于治人,乃为仁术。此仁术之高下,实乃知行合一之程度而言。既言合一,切莫分割!

     【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首发,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