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反馈:“十人十方”和“十人一方”互补共存
2015/4/27 中医书友会

     。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三月初九第603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严石林⊙ 编辑/闫立彬

     导读:前段时间,我们书友会曾经发过两篇在观点上争锋相对的文章,即《大讨论:中医到底能不能“十人一方”》(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并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文章发出后我们很快就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稿件,我们在感谢大家投稿的同时,经过对所有稿件的反复斟酌和品位,最终选出此文与大家共享。

     作者认为“十人十方”和“十人一方”各有自己所不足的地方,应该互补共存,并具体的向我们阐述了“十人一方”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如果您对此主题还有什么话想说,我们仍然欢迎您投稿。投稿信箱见底部。

     “十人十方”和“十人一方”互补共存

     我认为两种观点各有所长,各有不足。

     综合而言,“十人十方”较能展示中医的辨证思维和临床疗效,是中医立足和生存的根本,值得提倡和发扬。

     “十人一方”从方证辨证的角度,直观地把症状体征与有效方剂联系在一起,便于学习、传承、操作、使用,于简单、典型的疾病能发挥一定疗效,对初学中医、临床经验不足和西学中者有指导意义。

     两种观点和方法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其某方稍有不足,就简单、粗暴地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如同中、西医一样要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首先,“十人一方”核心思想是提倡摆脱中医复杂的辨证思维,走简捷、方便的“对证治疗”(即简单或初级的辨证治疗)道路,与当代提倡的中医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现代化提法基本相似。

     “十人一方”的基本观点是提倡方证辨证。主张以经过高度归纳、精确整理的,能够反映方证本质的症状体征作为选方用方的依据。也就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表达方证症状体征的共性规律,作为辨证标准和选方用方的依据。主张尽量减少病机分析的繁冗过程,有是方证就用该方药进行治疗。

     最大的优点是实症固定,变化较少,直观、不抽象、容易重复、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使用,倍受初学者和具有现代医学诊断思维模式的人欢迎。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治好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能表示中医临床疗效高的优势,又便于中医的传承和走向世界,这样好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自寻烦恼去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现就“十人一方”的问题提出如下讨论:

     1、简单症状比对,丢失临床辨证思维:“十人一方”主张以方证的症状体征,与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比对,直接做出诊断和选方用药。

     这种诊疗模式虽然有一定优势,因其辨证时只注重症状体征出现的有或无,不辨症状体征的病机、多重属性、真假,不结合病人的体质、环境、时间、地点和治疗反馈信息,把症状体征视为特异性指标,这样的诊病模式总会存在缺陷,容易导致诊断失误。

     表面看来“十人一方”还能发挥一定诊病作用,严格而论仍然属于“对症治疗”的范畴,最多是一种简单、粗糙的辨证模式,临床会有较好的疗效吗?

     2、机械固定枷锁,不能适应方证变化:“十人一方”倡导提取方证症状体征的共性规律(主要特征),归纳方证的统一指标,便于十人看病选方一致。

     在中医各家学术思想丰富多彩的氛围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姑且不论。即使有了规定的统一指标,由于症状体征相对精炼、固定,当症状体征增多、减少或隐潜,发生各种变化的时候,能否实现“十人一方”也就是一个问题。何况固定不变的方证指标,反会成为约束临床辨证思维的框架和枷锁,不能发挥对许多慢性、疑难疾病的诊治效果,“十人一方”还能经历临床的检验吗?

     3、标准规范过多,方剂使用范围受限:每个方剂的适应症中包含单一症状或复合的症状群,也可能是单一或多个证候。“

     十人一方”提倡的每一个方,必须有特定的症状体征,不能太多。如果太多,要做到“十人一方”就很困难。果真方证的症状体征固定减少,那就会大大限制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对中医的发展极为不利。

     其次,“十人十方”是10个中医会诊同一病证,每一医生受学习传承、知识结构、诊断标准、认知思维、视觉角度、诊病方法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于获得统一的结论。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中医不规范、不客观、不标准,不能重复,从而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中医治病的真实写照,反映中医灵活多变的辨证思维。“十人十方”是好是坏,关键在于疗效评价。

     对于治病而言,医患都希望治疗效果如同走直线一样,越直越好,“十人一方”就是基于这样的愿望。但是临床治病,并非如此简单。

     对于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疑难病证,不一定有直线可走。于是才有“十人十方”的现象发生。客观而论十种治疗效果肯定存在等级差异,但条条道路通北京,哪怕走了一些弯路,只要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也就足之够了。

     例如退烧一样,打针输液虽然很快,但是否就是最好,很难简单评论。中医治病有直接、间接、隔二、隔三疗法,采用这样丰富多彩的方式,治疗常见、多发、疑难疾病临床疗效才能得到保证,造就了几千年中医经久不息的生存空间,为无数学者孜孜不倦的信仰、追求,为世界人民热爱。

     实际上大多数方证辨证专家,不仅重视方证的症状体征审视,同时也十分重视方证的病机分析。中医必须坚持辨证思维的特色,把方证辨证和病机分析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十人一方”和“十人十方”都反映了中医光辉灿烂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大力提倡,发扬光大。

     【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