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度“最得意”医案: 一剂药丢掉拐杖案等
2017/1/3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229期

    

    

     一剂药丢掉拐杖案(并附嗝逆案)

     作者/王昆文

     以下两案皆属于胃病,皆只服一剂药而愈,故录之以供同道参阅。

     一、腹胀

     邻居王某,男,82岁,退休干部,2016年12月18日诊。冬至前,因与家人一起到餐馆吃了羊肉汤(他本人吃的羊血旺),回家当晚即腹胀甚,不能安睡。次日起床即现头晕,行走不稳,需扶拐杖,也不能进食,且有闷油,咯痰等症。中午在老伴陪同下来我家敲门求诊。我视其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略滑数,诊断为湿热内蕴,为饮食燥热之物所引发。故为其拟一清化湿热佐消导方,内含有一个小陷胸汤,但加味较多。总的目的是要清化并通降湿热,气血药兼用。患者虽属高年,但仍是实证也。前贤有谓“不为饥伤,每为饱困”也。方即:

     黄连20克,枳壳20克,炒瓜蒌仁20克,芦根30克,麦冬25克,法半夏20克,夏枯草30克,蒲公英30克,紫丹参20克,郁金20克,忍冬藤30克,炒山楂20克 ,枯黄芩20克,紫苏15克。

     他服此方一剂后即痊愈,丢掉了拐杖,也未再复诊。据其妻说,服药当晚,上半夜仍很恼火,用力把他扶起来都坐不稳。但后半夜三点过钟,他即能自己下床小解,说明好转矣。

     按:实际上,该患者在2015年7月和2016年11月皆曾发生过腹胀之症(兼有不知饥或食纳减少等),只是没有这次严重,皆被我治愈。所以他凡是有病要服中药时,(如有时咳嗽或失眠等),一般都会来找我,也就是所谓寻求帮助吧。其妻说,她老伴还曾在十年前患过肝癌,现已基本治愈;四年前因肾癌切除了右肾。目前其身体状况及生活均正常,每天与老伴一起四处散步,行动自如。

     二、嗝逆

     李某,男,43岁。2016年8月2日初诊:嗝逆频繁已一周,我为其诊脉时仍嗝逆不断,自诉喉间气似梗,兼咯痰,脉弦。西医诊断为胃痉挛,已针灸过两次并服西药未效。其妻说他因天热开车(出租),近来常饮冰水一类。我估计是寒饮伤了胃气,寒热相争,故嗝逆频繁,据说在睡眠中亦不能停止。但患者咯痰、脉弦,显然中虚浊阻,气逆不降,治法宜调中降逆,祛胃寒与治痰饮兼顾。于是我用丁香柿蒂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嘱其先服一剂再诊。方拟:

     丁香5克,柿蒂10克,柴胡根12克,麦冬30克,法半夏15克,旋覆花20克,枳壳25克,夏枯草30克,炒瓜蒌仁25克,黄连8克,代赭石20克,郁金20克,陈皮10克,炙枇杷叶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

     8月6日二诊:自诉上方服两次后即见效,次日即不再嗝逆。今日夫妻二人来,主要是带另一位男子来诊(全身皮肤发疮疖作痒)。他本人目前尚有喉间巴痰、口苦、大便稍下坠,我为其转方如下:

     柴胡根12克,枯芩20克,枳壳20克,黄连15克,川木通20克,旋覆花15克,法半夏15克,前胡20克,白芍20克,陈皮10克,夏枯草30克,炙枇杷叶30克,车前子15克,炙甘草10克。

     按语:嗝逆由胃寒所致者,一般用丁香柿蒂汤温中降逆。但本例并非全属中焦虚寒,而是寒热相争,兼有痰浊所阻,故气逆不降而噫气,嗝逆不断。且其脉不沉而略弦,因此合用旋覆代赭汤调中降逆。但由于此证偏于实,故不用人参、大枣(丁香柿蒂汤和旋覆代赭石汤二方皆有人参),而加清痰热之瓜蒌仁、黄连、枇杷叶、陈皮。又用麦冬者,以《本经》言其“主伤中伤饱”。用柴胡、枳壳、夏枯草者,取柴胡“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岀新”,邹润安谓柴胡为旋转中枢之剂;而枳壳(实)能“除寒热结,安胃气”;夏枯草亦能“散结气”,有疏肝解郁、调燮阴阳之作用。二方合用并加味,能增强升清降浊之功,且寒热药并用,肝、肺、胃同治,故一剂即嗝逆得止。

     桂枝汤加石膏治疗胆碱能性荨麻诊1例

     作者/陈潍

     患者王某,男,29岁,2016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生活在广州,病史4年。一直服用抗过敏类药物罔效。时值4月的广州,天气已热,而此证遇热后周身立刻起红色风团,伴心烦气燥,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经院内某主任介绍来诊。

     患者进屋后周身尚无皮疹亦不痒,坐了不到2分钟,就说:“不行了,痒,要起。”再看双臂,已出现大量红斑,患者立刻跑到水池边冲洗,然后皮疹消退,自诉平素每次遇此情况,需立刻进入空调屋内或用凉水冲洗。

     刻症:遇热、激动后立刻周身起红色风团,痒甚,心烦,热后有汗出,二便可,舌红,苔白,脉浮细。诊为胆碱能性荨麻疹,辨为风寒外束,里有郁热。治宜和解营卫,清解里热。

    

    

     予桂枝汤加石膏加减,药用:桂枝10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3克,石膏30克,葛根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竹叶10克。3剂,水煎服,服药后饮热水,不可吹风,两剂均于晚上服。

     患者诉服药后自觉稍热后未起疹,遂于第三剂后去洗桑拿,以试效果,亦未出现风团。3日后复诊,诉未出现不适,上方加茯苓12克,4剂,水煎服善后。于半年后再次携子专程从广州来石家庄为子看皮肤病,诉一直未再发。

     按语:胆碱能性荨麻疹在其病形成过程中,是个病因与症候之间反复互为因果的过程。首先,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情绪急燥,日久生内热,热后受风邪后起风团,因周身燥热痒,患者遂进入空调屋或用冷水外洗皮损,风寒之邪外袭,日久在里之郁热不得外散,愈发热重,外受过凉之邪,风寒袭卫更甚。细思其病机与大青龙汤证(风寒外束,里有郁热)病机极相似。《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而设,其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但大青龙汤为解表发汗重剂,症有“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故不用麻黄,而选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大剂石膏清解郁热,达热出表,从而起到在表之风寒之邪和解,在里之郁热透发,诸症平复。

     得意之处:此病西医治疗只是一味口服抗组胺类药,病始终不能解,在文献中报导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文章少之又少,而我在患者就诊时冲向水池时,突想到患者因为此举而致风寒外束久矣,才使得内郁之热不得外透,病情愈来愈重,而想到用此方,更为神奇之处是3剂而愈。

     胆汁反流性胃炎

     作者/李太云

     吴燕燕,女,26岁,住泉州桥南,初诊日期:2016年11月26日。

     【主诉】 饥不欲食,身感燥热,想到吃的就想吐,吃了又觉得吃不饱。近期有反胃呕逆,唯经期没有反胃现象。

     【病因】 自述自今年五月出国旅游时连续呕吐几天,此后食欲一直不佳。平素工作压力较大,且经常熬夜。因此造成气机紊乱、胃气不降、胃液不足。

     【检查】 胃镜检查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胃体息肉”。其脉象平和,右关涩弱,左关弦涩。舌淡苔白,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

     【诊断】 胃气不降引起反胃呕逆。其浑身燥热者,乃胃阴不足,不能滋濡十二指肠及小肠。宜先补其中气、降其胃气、补其胃液、消其积食、化其瘀血。

     【处方】 生赭石60g、干山药60g、生鸡内金15g、三棱10g、党参30g、白术15g、干姜10g。五剂。

     【复诊】 12月1日五剂服完之后,反胃、身燥热、胃寒、不欲食等诸症消失。但仍有消化不良之感,诊其脉,左关浮涩。此为阴血不足、肝气不舒。

     【处方】 当归15g、柴胡5g、厚朴5g、生鸡内金10g、干山药60g、生赭石30g。六剂。

     【效果】 服药后通过微信反馈诸症皆愈,嘱其服山药薏米芡实小米粥以善后。至今一月有余,未诉其他不适。

     【方解】 黄元御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因其下行之力,才能传送饮食下达于小肠、传送所余之残渣于大肠、出而为大便。而胃气不下行反为上逆,多因肝胆之气上逆所引起,此即西医之所谓反流性胃炎。张锡纯认为“胃气逆而不降者,所用降胃之药若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因此初诊处方重用赭石为君,以鸡内金、三棱为臣,消瘀化积,以山药、白术、党参、干姜为佐,温补中气。复诊以补肝血、舒肝气为主,仍辅以降胃补中之药。

     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作者/张维浩

     2016年9月11,张某某,女,65岁,1月前患口腔溃疡,自服清热解毒中成药、抗生素以及维生素C,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刻下口唇内侧及下齿龈外侧有溃疡两处,色黄白相间,平素大便溏薄,日3、4次,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沉弱。

     处方:生甘草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清半夏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红枣10克,炙甘草6克,藿香10克,薏米10克,连翘10克,黄芪10克,制附子6克,生石膏20克,砂仁6克。7剂。

     9月18日,二诊,上方服完溃疡已愈,苔腻好转,脉沉。上方去炙甘草,生石膏,制附子,肉桂,砂仁,连翘,继服7剂。

     11月17,患者因他病来诊,询其口腔溃疡情况,告知上次愈合之后至今未犯。

     本病例是过去的2016年本人治疗的比较得意的一例,得意之处在于本处方是寒温并用,尤其是附子与半夏相配,附子与生石膏同用。之所以如此配伍,是因为综合患者临床表现,显然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因此在根据胡希恕老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基础之上,加制附子为合四逆汤,加肉桂为合交泰丸,同时因为舌苔白腻有兼有湿邪,因此又加藿香,薏米,砂仁化湿,连翘清心火,如此选方用药契合病机,所以服药7剂溃疡即愈。

     五苓散治疗药后腹泻

     作者/中和先生

     王某,女,60岁,形体中等,瘦小身材,面色黄白而润泽。干燥综合征病史10余年。2016年10月31日求诊。

     2015年5月,患者因干燥综合征复发求治,笔者以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之,疗效尚属满意,类风湿因子控制在80U以下,血沉也控制良好,在正常范围之内。笔者于2016年8月因工作变动与患者失去联系,而患者于今年10月份求治于某医,某医给予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患者出现腹泻,某医又于方中加用黄连10g治之,腹泻仍不止。患者求诊时,已腹泻1月余。从网上看到炖牛肉等喝汤大补,于是喝汤,也出现腹泻。现正在喝某医开的处方,方含黄连10g,方中无大黄等泻下药。现每天腹泻3~4次,有时质稀如水,无腹痛,无肠鸣,双手背肿胀、疼痛,双下肢不肿,项背强直感,但转动比较灵活,纳可,眠可,口干不明显,扁桃体肿大,但不红,小便无异常,舌苔薄白,脉弱。

     处以五苓散原方:茯苓90g,猪苓90g,白术90g,泽泻150g,桂枝60g。共为细末,每服10g,温开水送下,日3服。

     11月4日回访,服药2日腹泻即止,服药5日手背肿胀减轻。嘱药继服。

     按: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往往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百姓普遍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甚至没有毒副作用,对此,我颇有意见。试问巴豆的毒副作用小吗?砒霜没有毒性吗?人参应用不当同样会产生副反应,临床有报道,人参有过敏者,有应用不当而致失眠者,有流鼻血者,都是人参副作用的表现。

     该病例显然是误服清热药而致的腹泻。

     本来患者没有腹泻,而医者将干燥综合征误诊为热证,故用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患者出现脾胃虚寒性腹泻。而医者认为是湿热腹泻,故又加用黄连,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腹泻,甚至质稀如水,无肠鸣,显然是水湿内停,再加上双手背肿胀,更进一步确定了水湿内停的存在,故与五苓散原方,如桴鼓之效。

     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王昆文、陈潍 等,编辑/王超。校对/肖晓菲、杨秀国、张术强、战士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