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低烧的治疗经验
2017/2/15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245期

    

    

     低烧的治疗经验

     作者/蒲辅周,整理/蒲志兰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急慢性病都要询问病因,审证求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就将疾病的内外因联系起来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感发热病,必须分清是风、火、暑、湿、燥、寒以及温疫之杂气、戾气为病。外感发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治疗可参考外感热病。而不少低烧病人,求因就是困难,病因不易问出。有的一拖几年。内热低烧病我本着“肝为罢极之本”,“阳气者,烦劳则张”,这个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这两句《内经》原文及我的体会:因患者不善于掌握劳逸结合,过度疲劳,中气损伤,脾阳下陷,以致消化不好,营养不足,中气不固,脾失健运,脾气不敛,虚热内生;肝喜条达,而易寒易热,精神过度紧张,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烧。这样的低烧,主要调理肝脾两脏。

     我治一病人年近七十,低烧8年,自诉开会或烦劳之后必然体温升高,静养不服药体温也能恢复正常。由此可知“阳气者,烦劳则张”是有根据的。“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以致低烧。这样的低烧,用青蒿鳖甲汤多不见效,这是治疗阴虚发热的方。阴虚发热每至夜晚烦热、盗汗、热退无汗,有时微恶寒。久患内伤低烧有气虚、血虚之分,属气分者多,而属血分者少。“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都是病人自己的感觉。而这种低烧病人也有不觉发热、发冷,只觉疲乏无力、自汗、头晕,脉无力,体温偏高,一般是下午高,劳累之后往往高得更明显。

     这种病人,我在北京、四川都治得不少,用药大体上是甘温除热法,轻则用补中益气汤,重则用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即当归、黄芪、党参、甘草、小麦、大枣。若汗多用浮小麦。若脉弦细数、脾胃虚弱、疲乏嗜睡、体重、关节疼痛、口苦、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宜升阳益胃汤。这是夹湿热而为补中益气之变局,未离甘温之法。

     曾治一女同志低烧已两年余,消化不好,不欲饮食,疲乏无力,身痛、关节疼痛,月经不正常,或前或后,多方调治无效。我用升阳益胃汤,总剂量十五两,研粗末,分为30包,每日煎服1包,服1个月后食欲渐好转,低烧亦渐降低,共进3料,连服3月而恢复健康,药费才2元钱。若脾胃虚,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抑郁;或先有外感治疗不当,犯凉遏,误补,热郁于内,以致长期低烧,头晕、口苦,或见热如火燎,扪之灼手,宜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这都是从升麻葛根汤套出来的,有升有散,升的是脾阳,散的是郁热,本“火郁发之”的理论。

     因升阳散火汤中有人参、甘草、大枣,脾弱气虚、疲乏者用之;外感郁闭者用火郁汤,调和肝胆脾胃之功能,升散郁结之热,胸胁满可合用越鞠丸。低烧偏于血分者,体虚,脉细无力,月经量少色淡,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消化不好加神曲、荷叶。荷叶能平肝胆热,而升脾胃清气。脉弦细数,胁下痞,烦热甚,口苦,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神曲、荷叶、胁痛加川芎。香附、川芎同用,肝胆郁气才能推得动,这就合了越鞠丸。胁痛甚可再加郁金,胁下有块用姜黄。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视胃气为本,内伤低烧,脾胃已弱,药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这是临床用药原则,必须重视,要善于掌握。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蒲辅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蒲辅周,整理/蒲志兰。编辑/张亚娟,校对/张术强、战士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