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通行十二经,有病变的地方就有附子
2019/4/24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203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附子“通行十二经”,是由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提出。黄氏对中药附子功能持如此评价,确令人玩味。(编辑/闫奇峰)

    

     附子“通行十二经”议

     作者/吴荣祖

     附子“通行十二经”一说,见于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著《本草求真》一书,其云:“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黄氏对中药附子功能持如此评价,确令人玩味。

     一、关于“通行十二经”的含义

     “通行十二经”者,应谓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其外而皮肤肌肉,内而五脏六腑、筋脉骨髓,当无所不赅,查阅本草诸书,药性能有如此广博者,鲜也,正出于此,古代医家从长期之临床实践中观察记述了附子这一药理特性。

     如《汤液本草》:“…浮中沉,无所不至,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别录》:“…为百药之长。”《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回阳气。”《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速发,无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要药,外达皮毛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经疏》:“附子气味,皆大辛大热,…其性走而不守。”

     《本草备要》:“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中风、中寒、气厥、痰厥、咳逆、呕哕、噎膈、脾泄、冷痢、寒泻、霍乱转筋、拘挛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陈寒痼冷之征,……。”

     从以上部分医药学专书记载,可见中药附子是一味潜力颇大的药物。

     二、以附子组方之方剂分析

     中药用之于临床治疗,多以组方的形式出现,为了反映附子之临床药理效应,尤其擅长“通行十二经”的特点,笔者收集了部分以附子组方的古方,作一粗略归类,以兹佐证。

     其归类之出发点在于,附子一药既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那么以附子组方用之临床,必然能广泛取效于人体内外上下不同病位,为此,分两部归类:第一部分以反映附子作用于人体各局部病变的方剂;第二部分以反映附子作用于人体整体阴阳的方剂。在第一部分中再归类为:作用于人体体表病位与作用于人体体内病位之别。从临床角度看,第一部分方剂之适应证病情一般不甚危重,而第二部分方剂之适应证病情较为危笃,具有“阴阳离绝”的危象。

     (一)作用于人体局部病位

     1.作用于体表:

     皮肤腠理

     附子作用于人体皮肤腠理部,古方如《伤寒论》桂枝附子汤主治过汗恶风、汗漏不止、身痛、骨节疼痛;《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表寒里虚、恶寒身痛、无汗微热、脉沉;《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两感于寒,欲寐脉微,恶寒发热,身体疼痛;《千金方》治疔疮肿痛以附子为末合醋涂之;《圣惠方》治久生疥癣以川乌水煎洗患部;《薛已外科心法方》治痈疽久漏,疮口冷脓用大附子切片置患处艾灸之。

     头颅

     作用于人体头颅部的有:《金匮》方头风散主治头风偏痛;《澹寮方》蝎附丸治气虚头痛;《三因方》必效散主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传家秘宝方》以附子、石膏、麝香主治头痛走窜;《本草纲目》治冷风头痛以附子(或川乌)配川芎、生姜、细茶主治;《外台秘要》治头风头痛以乌头合酒服治。

     筋骨肌肉

     《伤寒论》附子汤主治少阴阳虚,风湿相搏,身疼骨节疼痛;《金匮要略》三方,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均以附子伍他药主治湿淫于筋,关节痹痛、酸楚沉重,另有乌头煎,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的记载;再如《本事方》治痹证麻木,手足不遂有川乌,豆汁,米粥合服法;《王氏简易方》用生附子、木香、生姜治十指疼痛,麻木不仁。

     五官口腔

     “口”:《经验方》治口疮久不愈以生附子、醋、面调贴足心,日再换,且言男左女右云云。“牙”:《删繁方》以炮附子末纳龋齿孔中治风虫牙痛。“眼”:《张文仲备急方》削附子赤皮末如蚕砂大着背中,取治眼暴赤肿,痛不得开,泪出不止。“耳”:《本草拾遗方》治耳卒聋闭以附子醋浸,削尖插之、上灸二十一壮。又《肘后方》以附子为末,葱涕合纳耳中,治聤耳脓血;“鼻”:《普济方》治鼻渊脑泄以生附子末、葱汁合如泥状,置涌泉穴。“喉”:《近效方》喉痹丸(附子蜜灸)含咽其汁以治喉痹。《医理真传》潜阳丹治喉痛昏沉,上热下寒;“舌”:《医理真传》姜附茯半汤治舌不能转动升举,口中流涎。

     2.作用于体内

     心(胸)

     《伤寒论》真武汤主治心悸身瞤,振振欲擗地;《金匮》薏苡附子散取治胸痹缓急;《金匮》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胸;《宣明论方》治厥胸痛用附子,郁金、橘红、硃辰砂。

     胃脘

     《经验方》治呕逆反胃以附子配生姜;《奇效方》用附子、半夏、生姜、温酒主治胃冷有痰;《朱氏集验方》治吐血以附子伍地黄。

     脾

     《金匮》黄土汤主治脾络受伤,远血;《朱氏集验医方》附子、赤小豆、苡仁三味用治脾虚水肿;《本草纲目》治脏寒泻久泄不愈以附子配肉蔻,莲肉;《金匮》取术附汤治脾阳失运,腹胀便溏;《阎氏小儿方论》创附子理中丸治小儿中寒脾虚下利。

     肝

     《金匮》方有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汤主治寒疝腹痛;《济生方》玄附丸主治七疝作痛,身寒自汗;《医醇賸义》茱萸附桂汤治寒邪直中肝经,胁腹绞痛、下利肢冷,爪甲青紫。

     肺

     《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治喘满肢肿,小便不利;《金匮》肾气丸治痰饮内伏,喘逆短气。

     肾(膀胱)

     《金匮》肾气丸用以治肾虚下消;《本事方》椒附散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普济方》附子散用于主治小便不通,两尺脉微,诸治淋通滑之剂不效者。

     肠

     《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主治肠痈;《金匮》大黄附子汤用于寒实内结大肠,胁痛脉紧;《金匮》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圣济总录》附子丸治休息痢,赤白痢,以及该书以附子心,白蜜治大肠冷秘。

     冲任脉

     《简易方论》以附子,当归组成之小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血脏冷痛,经候不调;《小品方》治断产下胎用附子为末,温酒涂右足心。

     (二)作用于人体整体:

     由于病邪的深入,正气的衰减,病位往往由局部扩散,波及多个脏腑,使局部功能紊乱发展为全身整体的阴阳失调,临床出现较前危重的病态。此时,急当在辨证的指导下投药以调治阴阳,以防出现二者离绝之危象,或出现危象用以挽危急救,而附子一药在这方面亦显示了优越的效能。

     1.回阳救逆:

     《伤寒论》四逆汤救治吐利,肢冷畏寒,口鼻气冷,唇青苔滑,脉见微细;《伤寒论》干姜附子汤主治手足厥逆,昼日烦躁,夜而安静;《伤寒论》通脉四逆汤主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伤寒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大吐利后,危象频频,呃逆烦躁,肢急汗出,身冷脉微:《伤寒论》白通汤用于证见面赤烦躁,肢厥身热,下利脉微;《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上方利不止,反厥逆无脉;《传家秘宝方》霹雳散主救阴盛格阳;《济生方》回阳饮主治阴毒伤寒,面青肢厥;《经验良方》治吐利阳脱以附子一枚,盐一钱救急。

     2.回阳固阴:

     《伤寒论》四逆人参汤主救吐利大汗,亡血亡津,脉微欲绝;《伤寒论》茯苓四逆汤主治大汗下利,身冷肢厥,烦躁眩悸,脉现沉微;《景岳全书》回阳四味饮主治元阳虚脱,危在倾刻;《妇人良方》参附汤治肢厥气促,汗出脉微,或暴崩血脱,汗出身冷。

     三、附子与命门、三焦:

     附子一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药理效应,这与附子补命门入三焦以及命门三焦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分不开。

     (一)附子与命门:

     命门一说,首见于《难经》,虽然医林为其解剖部位素有争议,然对其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皆能统一。赵献可云:“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张景岳云:“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黄宫绣云:“为人生命之源。”陈士铎云:“五脏六腑无不惜命门之火以温养也”。郑钦安云:“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以上略举数家之言,足以看出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命门(火),为人体阳气之根,又称元阳,真阳,是阳气发源之地。显然,命门火的衰损,必然影响人体阳气功能而出现衰偏,进而导致机体阴阳的平衡失调,最终出现临床病理变化。疾病的产生,每因内外致病因子的干扰,破坏了阴阳平衡之稳态,出现“阴盛则阳病”或“阳盛则阴病”之异常,临床可统归为“阳虚阴盛”或“阴虚阳盛”两类(亦有阴阳两虚类)。当阴阳出现以上失调状态时,人体每每可反映出各种不同体位的临床症状,或表或里,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脏或腑,或气或血等。实践证明,只要善于辨识人体阴阳失调偏胜,及时地给予调整,往往能较快而有效地改善局部症状以提高疗效。《内经》强调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此之谓也。

     如前述,鉴于人体命门火与阳气及阴阳平衡的关系,若临床出现阳虚阴盛证类,治疗处理的大法在于扶阳抑阴,而扶阳抑阴的重点,显然离不开对命门火的补损,这可以说是“治病必求于本”于治疗学中之体现。

     附子一药,擅长补益命门真火,早为临证所验,历代医家颇为称颂。如金·张元素《珍珠囊药性赋》云:附子“补下焦(命门)之阳虚。”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清·张隐庵《本草崇源》云:“助少阴之火热。”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云:“补垂绝之火种。”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回阳救逆第一品。”清·郑钦安云:“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附子既能直达命门,温助真阳以补损耗,而从根本上调整阴阳,那么其在阳虚阴盛证类的治疗中,不能不说是十分可取的。

     (二)附子与三焦:

     三焦,“六腑之一,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中医大辞典》)。历代对其实质之争姑且不提,但对三焦通达表里内外一说确持较为统一之见解。如《素问·五癃津液别论》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于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景岳全书》云:“夫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可见三焦作用之大,通达表里内外,联系五脏六腑,颇有无所不到之势。三焦与命门关系十分紧密,古称“三焦为命门之别使”,“根系于命门”。命门为人体阳气之源,命门火通过三焦布阳气于全身,外温肌肉充皮肤,内养五脏煦六腑,从而保持着整体的阴阳平衡,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附子,性辛苦大温,“入三焦、命门”(《汤液本草》)善补命门真火,其性走而不守。由于附子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其药性扶阳能求根,助命门而布三焦,可通达表里内外,经络脏腑,调整机体整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各局部的病理变化。大凡人体内外感伤,脏疾腑病,气损血瘀,痰凝气滞,只要性属阳虚阴盛证类,均可用附子为主组方施治,必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鉴之于此,言附子“通行十二经”者,决非虚谈。

     四、结语

     1.附子入命门、三焦,补下焦元阳,其性走而不守。鉴于命门真阳在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三焦通达内外,维系上下,又如命门之别使。附子—命门—三焦的联系决定了中药附子施治于临床,其药理作用及适应证的广泛性,故前人谓附子“通行十二经”。

     2.附子虽具如此广泛的临床效应,但它仅是一味补火助阳之药物,其治病调整阴阳,独以扶阳抑阴见长,故阳虚阴盛证类为其适应证。临证若不以辨证论治为指导,不辨阴阳而概用附子,显然非属科学求实之态度。

     3.近代有关附子的强心扩冠作用、镇痛抗炎作用、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作用、降压作用以及促进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代谢作用等的研究,对附子的药理效应作了可喜的揭示,但这仍不能完全解释其广泛的临床效验。可以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附子的药理作用必将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4.本文通过古代医学文献对附子药理作用的部分记载,讨论了附子与人体命门、三焦的特殊关系,并对附子通行十二经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从中可看出附子是一味潜力很大的中药。谬误之处,祈阅者指正。

     推荐阅读

     通行十二经的药物

     十二经穴位即景诗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云南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作者/吴荣祖。编辑/闫奇峰,校对/安华、阿珓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课程页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