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常见呕吐,仲景这32首方够了
2020/7/12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248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仲景所列35首止吐方,重复者3首(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实有32首。治疗常见呕吐,这些方就够了。(编辑/闫奇峰)

    

     仲景创35首止吐方

     作者/沈绍功

     《伤寒论》21首:

     (1)葛根加半夏汤——外邪内迫阳明而呕逆。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2)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而干呕。外解表寒,内消水饮。

     (3)五苓散——太阳蓄水重证,水逆而吐。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4)生姜泻心汤——胃虚水饮食滞,干噫食臭。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5)甘草泻心汤——脾胃虚痞而干呕。补中和胃,降逆消痞。

     (6)黄连汤——上热下寒,欲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呃逆不除。和胃化痰,重镇降逆。

     (8)十枣汤——悬饮呕逆。峻逐水饮。

     (9)栀子生姜豉汤——热扰胸膈若吐。清热除烦,降逆止呕。

     (10)小柴胡汤——少阳胆热,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11)柴胡桂枝各半汤——太阳少阳兼证,节痛微呕。和解少阳,发表止呕。

     (12)大柴胡汤——少阳证兼里实,呕不止,心下急。和解少阳,通下。

     (13)四逆辈——脾虚寒湿,腹满而吐。温中散寒。

     (14)四逆汤——少阴阳衰,吐利厥逆。回阳救逆。

     (15)通脉四逆汤——少阴格阳,面赤干呕。回阳救逆,宣通内外。

     (16)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戴阳,干呕且烦。回阳救逆,宣通苦降。

     (17)真武汤——阳虚水泛,上逆于胃。温阳行水,和胃降逆。

     (18)猪苓汤——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上逆犯胃。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19)乌梅丸——蛔厥,得食而呕。寒温兼施,安蛔止呕。

     (2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相格,食入即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21)吴茱萸汤——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金匮要略》14首:

     (1)小半夏汤——胃停水饮,上逆作呕,呕而不渴。蠲饮止呕,治呕祖方。

     (2)大半夏汤——虚寒胃反,心下痞硬。补虚和胃,润燥降逆。

     (3)吴茱萸汤

     (4)四逆汤

     (5)小柴胡汤

     (6)大黄甘草汤——胃肠实热,失于和降。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邪热内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肠。清热和中,降逆止利。

     (8)半夏泻心汤——寒热结胃,中焦气痞。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9)半夏干姜散——脾阳不足,寒邪犯胃。温阳健脾,降逆止呕。

     (10)茯苓泽泻汤——中阳不足,停饮胃反。温胃化饮,和胃降逆。

     (11)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逆上冲。清热补虚,和胃降逆。

     (12)橘皮汤——胃寒气闭,失于和降。通阳除厥,和胃降逆。

     (13)生姜半夏散——寒饮搏结,气机受阻。辛散寒饮,舒展阳气。

     (14)猪苓散——饮停膈上,呕吐思水。健脾利水。

     仲景所列35首,重复者3首(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实有32首止吐方。

     呕吐、干哕、恶心、嗳气等消化证,总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大法,投小半夏汤为祖方,以半夏、生姜为主药。其中加减变化如下:如果是胃中寒饮更甚,上下两焦气机被阻,胸阳不得舒展而胸中烦闷,宜减半夏1/5用量,生姜用量倍增,便是生姜半夏汤;虚寒胃反,上逆便燥则以人参补虚,白蜜润燥,便是大半夏汤;虚寒夹肝气上逆,吐涎头痛加吴茱萸,便是吴茱萸汤;邪热上逆于胃,下迫于肠,干呕而利,加黄芩,便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寒热相格,食入即吐,加黄连,去桂枝、半夏,便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饮停膈上,呕吐思水,投猪苓散;中阳不运,饮停而频吐,加桂枝、生姜,成为茯苓泽泻汤;阴虚水热互结,去白术,伍阿胶,成为猪苓汤。

     经方组成,首先是严格的“对证”,要有鲜明的辨证针对性。其次是“少而重”,药味不多,药量很大,所谓的“方减药精”。

     经方派的特色应当为后人所效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气候的改变、饮食习惯的不同,经方不能一成不变,应当创新,方能奏效。

     至少有3处要变革:

     一是经方善用姜、枣、草,枣、草均较甘腻,现代“活体”居多,用之反而有害,应当弃之,其中止吐必用生姜,古人以片计量,不确切,应以5~10g为准;

     二是学习经方的组方特点,保留主辅药并换算成现代的剂量投之;

     三是在符合辨证的前提下,配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一则可以增效,二则可以“知其然”。

     总之,经方不可丢,但经方必须变。

     推荐阅读

     肝胆胰病,五方面辨治,用21个经方

     岳美中:用经方治疗大病的经验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主审/沈绍功,主编/韩学杰、沈宁、连智华。

     编辑/闫奇峰,校对/孙红梅、李兆祯。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学中医,打牢基础是第一步

     如果你想要系统学习中医,却不知从哪里起步,推荐你学习《中医筑基100讲》。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入门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用一年多的时间,帮你建立中医理论架构,稳步进入中医之门。学完之后,你可以跳出书本,从生活出发去理解中医,进而指导生活

     课程用非常专业的水准、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有趣的案例、模拟临证的方法,助你夯实中医基础,用中医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主讲课程的王蓄之老师,针对疫情分析和预防,专门开设了【抗疫专题】,可以免费学习。

     长按海报二维码,前往 灵兰中医 试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