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医案十则
2021/7/11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284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案八改变了患者既往对中医的偏见,案十属于患者非常痛苦,但医院各项化验、检查见不到异常的急症,谁再说中医是慢郎中,就这样用实际疗效有理、有力的反驳回去。(编辑/千诚)

    

     急诊外科医案十则

     作者/王孔波

     案一:

     女,36岁,小学教师。感冒后咽痛、干咳,静脉点滴抗生素(头孢、阿奇之类)及地塞米松4天,症状无任何缓解,反而感觉疼痛加重,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尤重。因2天后要参加单位演讲比赛,急求诊于中医。

     诊时见:咽部疼痛难耐,伴咳嗽,少量白痰,背微恶寒,舌体略胖,舌质淡,苔薄白,咽部无充血,双脉沉细。

     分析:病人虽咽痛,但咽部无红肿,经抗炎药多日治疗不效,背部恶寒、白痰、舌淡苔白、脉沉细,诸症候均表明此为寒邪郁外,阳气内遏,经气不利所致。

     方选半夏汤:姜半夏12g,桂枝12g,炙甘草12g。2剂。

     嘱:水煎1次,少量频频含服,使药液充分浸渍患处。

     结果:1剂疼痛减半,2剂症状全消。

     案二:

     患者女,31岁,孕期9周,每日下午反复发热1周。

     具体病情: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至夜间10点左右自行退热,体温波动于37.8~38.5℃,发热期间伴怕冷,无汗,头痛,胃脘部胀满疼痛,略口干,喝水不多,大便不畅,小便基本正常,自发病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腹诊:上腹部蓬满如鼓皮,腹直肌偏紧,心下、脐上有散在压痛。

     病人来诊前曾于西医院就诊,血分析结果示: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偏高,诊断为“感染性发热”,要求服用抗生素。因患者处于孕期,不敢服药。遂求诊于中医。

     方证分析:

     ①病人定时发热、怕冷、无汗、头疼——营卫不和——桂枝汤证;

     ②腹满而痛、食不下、口干、大便不畅、脉细,腹直肌紧张——太阴里虚,气血津液不足——桂枝加芍药汤证。

     方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15g。2剂

     患者夜间就诊,只能次日抓药,嘱次日出现发热症状前服药。2日后病人复诊,告知服用第一剂,发热症状未再出现,腹部胀痛大减,2剂服完,诸症消失。

     案三:

     患者女,38岁,拔牙术后3天,发烧(诊时38.5℃),伴牙痛、头痛,大便稀溏,畏寒怕冷,精神倦怠,昏昏欲睡,双脉沉微,舌质淡,水滑苔。拔牙后一直口服替硝唑、布洛芬等药物治疗,但疼痛有增无减。

     四诊合参,判断为元阳不足,浊阴上逆,证属少阴太阴合病。

     方证分析:

     ①舌淡脉微,精神倦怠,昏昏欲睡,畏寒肢冷——寒邪直中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②舌淡苔滑、肢冷便溏、头疼牙痛——浊饮上逆——吴茱萸汤证。

     嘱停用抗生素,改用中药治疗,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

     麻黄10g,制附子12g,细辛10g,吴茱萸8g,党参15g,生姜5片g,大枣5枚。2剂。

     次日回访,诸疼痛已明显减轻。2日后复诊,疼痛减轻大半,继予5剂,疼痛全消。

     案四:

     女,38岁,主诉:鼻根部痈疖破溃感染5天。

    

     一般情况:体形中等偏瘦,面部充血,体温正常。5天前鼻根部痈疖感染,破溃、流脓,就诊时流脓已停止,见鼻根部创面红肿,压痛,面部三角区充血明显,皮肤红肿、瘙痒、干燥,有轻微细小皮屑脱落,病人怕病情持续加重诱发颅内感染,要求给予抗炎治疗。

     日常手脚易凉,烦躁上火,疲劳乏力,饮食及睡眠基本正常,大便常粘滞不畅。脉沉细,舌尖红,苔黄微腻。

     腹诊:中度弹力,心下略痞硬,左下腹抵抗压痛。

     方证分析:

     ①面部充血、皮肤感染、瘙痒兼有皮屑、疲劳乏力、手脚凉、烦躁上火,舌红脉细,为阴血不足、阴虚化热之证——治宜养血育阴——阿胶、鸡子黄证;

     ②苔腻、便粘、心下痞硬——湿热内停——芩连证;

     ③左侧小腹抵抗压痛——瘀血证——桂枝茯苓丸。

     处方:黄连阿胶汤合桂枝茯苓丸。

     黄连10g,黄芩10g,赤芍15g,阿胶10(冲)g,桂枝12g,茯苓15g,桃仁12g,丹皮12g,鸡子黄2枚(自备)。5剂。

     后微信反馈,服药2剂,面部红、痒、肿诸症皆消失。嘱尽服余剂,不适再诊。

     案五:

     患儿男,3个月,因头面部湿疹于2019年12月7日就诊。

     诊时:营养及精神状态良好,头面部湿疹密布,色红,未见明显渗出及分泌物,饮食、二便、睡眠无明显异常,脉象触摸不清,舌淡红,苔白微厚。腹诊未见明显异常。

    

     见到这个患儿,直接想到了日本汉方中有一个经验用方——治头疮一方。此方主要用于婴幼儿头部诸湿疹、胎毒。以连翘、忍冬藤清热解毒,防风、荆芥驱风除湿止痒,苍术除湿,红花活血。原方有大黄,因患儿大便正常,故弃而不用。

     处方:治头疮一方。

     荆芥6g,防风6g,连翘6g,苍术6g,红花2g,忍冬藤3g,甘草3g。2剂。

     2个月后家长微信反馈,药后湿疹基本退掉,停药期间偶尔轻微反复,但已不严重,所以一直没有复诊。

    

     案六:

     男,74岁,主诉:胃脘痞塞感10余天。

     一般情况:体形偏瘦,精神状态良好,容易上火,10天前生气上火后,胃脘堵塞感,行走无力,怕冷怕热,大便偏干,脉沉紧,舌质淡红,苔黄

     腹诊:腹力3,心下濡软,脐上悸动,震水音。

     分析:此病起于情志不遂,气郁化热,邪热结聚胃脘,故心下胃脘堵塞不畅、大便干结;元阳已虚,故脉沉而怕冷、行走乏力。此即古人所说“邪热有余,正阳不足”,治宜温阳、清热并投,予附子泻心汤。

     大黄6g,黄连6g,黄芩10g,制附子10g(先煎30分钟)。7剂。

     数月后病人家属因其他病来诊,告知前方未服完诸症皆愈。

     案七:

     女,70岁,主诉:感冒1天。

     就诊时:周身乏力,足冷,颈部僵硬,后背及下肢肌肉酸痛,头昏沉疼痛,食欲一般,大便偏软,舌质淡,苔薄白,脉大无力。

     腹诊:腹部力量偏软,余无明显异常。

     分析:病人年老,脾肾阳衰,骤感外邪,肾阳衰微,水气泛滥而为病。肾阳不足则肢冷、神衰,脉大无力;水气上逆则头昏沉疼痛,泛于肌表则肌肉酸痛、困重,水气下注则便溏。

     处方:真武汤。

     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15g,制附子10g(先煎30分钟)。

     3剂后,微信反馈,1剂症状大减,药尽诸证皆愈。

     案八:

     男,59岁,就诊时间2020年1月23日夜班。主诉:双侧睾丸坠痛1天。

     一般情况:体形中等,营养状态良好。自诉就诊当日清晨突感双侧睾丸坠胀、疼痛,观察一天无缓解,遂来诊。既往心脏支架手术2年,胃大部切除10余年。

     就诊时:双侧睾丸坠胀、疼痛,无肿胀,手足不温,食欲及饮食可,大便成形但不畅快,小便色、量均正常,常有小腿抽筋,舌质淡红,苔微黄腻,双脉沉微。

     腹诊:腹平,中度弹力,胃脘部手术瘢痕,按压无痞硬,小腹偏软,轻微压痛。

     分析:患者脉微、手足不温,此为血虚兼寒凝。寒邪凝滞、气机不利故睾丸肿胀疼痛;寒性收引,血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故手足不温、小腿抽筋。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方予当归四逆汤1剂。因夜间医院没有中药,写好处方后嘱病人从院外药店抓药,当夜服用,并嘱如果疼痛不缓解,随时返院复诊。

     处方:当归30g,通草10g,桂枝15g,白芍15g, 大枣15g,细辛6g,甘草10g。

     次日清晨病人复诊,喜形于色,自言昨晚服药一次,坠胀疼痛感已完全消失,并称这次治疗经历彻底改变了其既往对中医的偏见……

     观其舌脉、腹证同前,前方不变,继予5剂,巩固疗效。

     案九:

     男,8岁,主诉:丁丁肿痛1天(没有找到合适代称,暂以“丁丁”称之)。

     一般情况:体质营养状态良好,就诊当天突然出现丁丁肿痛,排尿时疼痛明显。查体见丁丁中段肿胀,皮温略高,皮色略红,手触疼痛。体温、饮食、二便及睡眠皆正常。舌质淡红少苔,脉弦略数。

     腹诊:肌力中等,双侧腹直肌浅而略紧,右下腹压痛。

     方证分析:

     ①此案直接从腹证入手,腹力中等,可排除虚证;

     ②腹直肌紧张,结合患儿疼痛明显——芍药甘草汤证;

     ③右下腹压痛以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多见。前者用于偏于实热证为主的下焦感染性反应。

     方与大黄牡丹皮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3g,芒硝3g(冲服),牡丹皮6g, 桃仁6g,冬瓜子10g,白芍10g,甘草6g。1剂

     次日孩子家长反馈,服用一剂,症状完全消失。

     案十:

     女,13岁, 患者于当日午餐后突然出现左侧肋骨下剧痛,疼痛剧烈,不能缓解,伴左上肢拘急疼痛。前医予血分析、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转入本科治疗。

     就诊时左侧肋骨下方压痛明显,疼痛呈持续性痉挛疼痛,患者脸色煞白,俯身弯腰亦不能缓解,伴左上肢自肩关节至前臂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双脉弦紧,舌质淡,苔薄黄。询问患者日常喜贪凉饮冷。

     当时分析:患者左侧肋骨下疼痛剧烈,双脉弦紧,日常饮食多贪食冷饮,考虑为寒积所致,首先想到了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因患儿疼痛剧烈,遂予大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2剂。

     因为这个孩子疼痛特别剧烈,当天晚上一直微信随访,但反馈服药后症状始终无明显缓解,次日早晨仍感疼痛明显。次日中午再随访,告知,腹痛如故,且右侧上肢拘急掣痛愈发严重。

     突恍然大悟,此为外寒、内寒俱盛的乌头桂枝汤证,患者阴寒内盛,阳气不通,故腹中剧痛,阳气不能温养四肢,故肢体拘急掣痛,病理即明,遂微信急书乌头桂枝汤一剂,令患者急抓药煎服。处方如下:

     制川乌15g,加120克蜂蜜,煎取一半;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炙甘草9g,大枣5枚,这个方子600毫升水煎取300ml。

     上两药液混匀后加热,分3次口服。

     服药1小时后家长告知:腹痛消失,肢体疼痛大减,继服一剂,诸症消失!

     经方之妙,妙在辩证须丝丝入扣,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

     推荐阅读

     经方,治疗全身各种疼痛的思路

     小经方,治大病,举13个例子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王孔波,编辑/千诚,校对/孙红梅、代卓凡。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7大章节、50+方证讲解、100余则完整病案,时隔4年,灵兰好课《一方一针解伤寒》书籍版开售!

     ?一方一针,学用伤寒经方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娄绍昆老师更多免费课程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