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可以走一条不孤独的大道
2022/7/12 6:30:00 中医书友会

     长按识别 ,添加客服,预约直播

    

     01丨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学医很难,一般专业,大学四年就可以毕业,我们得学五年,如果再读个研就是八年,抗战都胜利了,我们都不一定毕业。

     毕业之后是规培,规培之后要住院,转眼间就到了30岁。而立之年隔壁小王已经成家立业,风生水起,而我们才刚刚起步。

     如果十年苦读卓有成效也就罢了,但我们用十年时间,或许只是拿到了医师资格和行医资质,坐进诊室,却发现缺少行医的能力。

     而对于医术的追求远比拿证更加艰难:

     从学医到行医,从诊疗不知如何下手到疗效确切有保证,从门可罗雀到患者量稳定,有的人走了三年,有的人走了十年,有的人白发苍苍也没有真正完成。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中医生来讲再恰当不过了——学中医,路漫漫而修远兮。

     02学中医,是一条孤独之路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民族的,传统的多有否定,现代的,西方的则占据绝对上风,和绝对的话语权。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遗珠”,筚路蓝缕近百年,被人误解,被人嘲笑。虽然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接受中医了,但从整体来看,我们仍然是小众,处在弱势。

     作为中医师,我们经常会被问及,你为什么要学中医呢?中医也能治病吗?你是中医呀,那你来给我把把脉吧……

     环顾四周,人来人往,竟找不到三五好友可以畅所欲言。

     医术不行,咱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逐渐提高。而心灵的孤独,拿什么来填补呢?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灵的陪伴。

     而最好的陪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干一件值得做一辈子的事。

     03如何找到这样一群人?

     在我们国家,中医师加上助理中医师,有资格从事中医治疗的,一共有80万人左右。而这80万人却分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在14亿的人群之中。

     这就像牛郎星和织女星一样,我们知道彼此的存在,却很难遇见。

     好在互联网的出现,给了我们互相链接的可能。

     经过九年的积累,中医书友会通过每天一期的学术文章,汇集了近80万的书友,其中有六成书友正在从事中医行业。

    

     ※ 以上为中医书友会近期投票,参与人数5417人

     而灵兰书院,从2017年开始研发中医临床课程,相继推出《娄绍昆·65条学完一本伤寒论》、《宋柏杉·学十大专病,做中医虎将》、《郭氏针灸·妙穴轻针治专病》、《拨筋通络·八法轻巧治腰痛》、《应象脉法·一脉打通方证药》……等临床课程。

     从针、药、手法、诊断、专病等角度,构建起了中医临床课程体系。

     通过明师课程,我们汇集了15000名优秀学员。

     这些学员爱中医、爱学习、有追求,而且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学习和提高。

     九年时间,如果说我们做对了什么,那就是汇集了一群明师,开发了一系列临床课程,找到了15000名爱学习的中医师,以及影响过80万中医书友。

     但我们也知道,在中医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绝大多数的中医师仍然很困惑,医术的提高还远远不够。

     绝大多数的中医师仍然很孤独,我们并没有真正链接起学员,来发挥他们真正的价值。

     反思于此,我们有了一个想法,我们想通过一套系统的课程,和一系列深入的服务,构建起灵兰的校友体系。

     通过灵兰校友体系的搭建,深度链接更多优秀的学员,并帮助他们完成医术的精进和认知的提高。

     当越来越多的中医人愿意彼此学习,相互扶持,共同成长,那中医的复兴还会远吗?

     灵兰校友体系

     那我们将会怎么做,来完成校友体系的搭建呢?

     阶段一12周集中训练

     01 医术过关 :接得住 看得准 治得好

     对于中医师,一切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医术”的基础之上,没有成熟的医术作为基础,所有的追求都只能是空想。

     经过多番努力,我们找到了一门“以针为主,针药并用,诊治结合,及时应验”的诊疗体系。

     这门课程叫《寻真疗法》,它以针灸为主,操作简单,诊治结合,可当场见效,快速折服患者,建立信任感,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同时,寻真疗法的经络辨证也可以应用方药体系,并指导用药。

     对于针灸医生,这是对经络体系的一次重新梳理。而对于方药医生,可以打通针药体系,打开新的视野。

     《寻真疗法》课程的老师是叶柳忠老师,叶老师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请大家相信,灵兰的学术眼光。

     点击查看叶老师英国行医实录→《纪实:我在英国治新冠》

     02 认知飞跃 :知己知彼 突破门诊瓶颈

     医术是基础,但医术过关,并不意味着疗效确切,也不意味着门诊量就高。

     临床,是一个综合的体现,除了医术之外,我们必须要“知己知彼”——认识到医生的本质,行业的本质,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与患者的同盟关系,才能治得出医患双方都认可的好疗效。

     这曾是师带徒,出师前,师父口传心授的行医“诀窍”,也是我们中医师行医前应该认真修习的“必修课”。

     因为时代的原因,这堂课我们漏下了,但它不应该“缺失”,学习完这门课,对于初入临床的青年医师,至少可以少走五年弯路。

     点击查看→《从学医到行医,我落下了一场“必修课”》

    

     以上这两门主修课程,我们会以班级的形式,每周解锁学习任务,通过12周的线上集中训练,突破“医术”和“认知”的关卡。

     当我们医术过关,能够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患者。

     当我们认知过关,能够很好地沟通患者,认知行业,经营自己。

     表现在临床上,就是疗效提高,门诊数量增加,门诊质量提高,生活愉悦,且受人尊重。

    

     阶段二一年期强化与帮扶 学医不孤单

     01 学长帮扶

    

     在集中训练,修满学分毕业之后,我们会为大家推选出经验丰富的学长,这些学长有担当,有经验,或许已经是一方的名医。

     在我们回到临床,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般性的问题,学员之间就可以相互解决。

     如果稍微复杂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寻求学长的帮助,他们平常的经验或许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而你们——我们的第一批灵兰校友——你们也将成为二期学员的学长,有责任帮助二期学员共同进步。

     02 明师解惑

     对于有共性的疑难问题,我们则会邀请明师,在帮扶期内,安排直播解惑。

     邀请的老师会按需求,涉及针、药、手法等多个领域,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通关“医术”与“认知”。

     03 1v1咨询

     而对于医术之外的个性化问题,你像职业困惑、经营难点,甚至家庭疑难等等,在帮扶年内,都有机会预约灵兰成长导师1v1咨询。

     灵兰的成长导师既有我们教研团队的老师,也有行业内的过来人,比如创业经验丰富的灵兰书院创始人蔡仲逊老师,比如医馆经验丰富的林志欣老师等等。

     我们深知,生活是一场五味杂陈的修行,医术只是其中一味,生命的高度往往在技术之外,而我们想陪伴的是你这个人。

     阶段三长期陪伴,自利利他

     在第一期行医进阶班结束之后,我们计划不定期举办校友活动、对于优秀学员,我们愿意推荐就业,对于有条件的城市,也希望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校友会。

     ……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给校友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相互扶持,自利利他,不再孤单。

    

     医道虽远,行则将至

     从集中突破,到一年内强化巩固和帮扶,再到长期陪伴,我们愿意不计成本!

     因为我们深知,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灵的陪伴,是用一道光照亮另一道光,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只有心与心的交换,才能种下教育和传承的种子。

     以上的规划,或许还要再探索,但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愿意再往前踏一步!

     因为我们已经有100多位学员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并毫不犹豫地付了费用。他们极其优秀,且无条件地信任你,支持你,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前路的希望。

     因为我们有15000+的优秀学员,九年来,不断地给予肯定和支持。

     还因为我们有将近80万的书友,九年来,一直陪伴,不离不弃。

     更因为,大势所趋,中医必然复兴。

     医道虽远,行则将至,我们愿在中医复兴的道路上,做那一砖一瓦!

    

     灵兰的朋友们,你想通过12周的训练,在“医术”和“认知”上实现质的跨越吗?

     你想在一年的时间内,实践、应用、互帮互助,实现门诊数量和门诊质量的双重提升吗?

     或者,你想加入灵兰校友,和一群信仰中医,并愿意行动的同道一起,做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吗?

     那我诚挚地邀请你参加我们第一期的“行医进阶班”,做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的新中医。

    

     如果你已经心动,想深入了解“行医教育”和“灵兰校友”的相关内容,我也邀请你参加我们的直播座谈。

     和中医书友会&灵兰书院创办人蔡仲逊先生,一起展望未来。

     长按识别 ,添加客服,获取邀请函

    

    

    戳原文,做灵兰校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