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80年代的西藏经典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会成功吗?
2016/6/23 子时灯火

    

     来源:奇遇电影

     1985年,扎西达娃在《西藏文学》第一期发表了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现在很少能听见那首唱得很迟钝、淳朴的秘鲁民歌《山鹰》。我在自己的录音带里保存了下来。每次播放出来,我眼前便看见高原的山谷。

    

     作者扎西达娃,1986年出版

     这个开场有意无意地道破了上世纪中期先锋文学、西藏文学的秘密:来自秘鲁,来自南美魔幻现实主义传统,也就是所谓的“爆炸文学”。

     那时候的文学青年们,竞相追捧的是西方的先锋文学,尤以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为最,如果谁有《百年孤独》,略萨的小说,那必将能制霸你的朋友圈,人人侧目:

    

     最早的流传最广的《百年孤独》,出版于1989,这是一个盗版。

     《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流浪人塔贝、孤独的少女婛、以及作为叙事者的“我”。

     塔贝,出场的时候他是一个“蚂蚁般的小黑点”,他的身份无从得知,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从何而去,只是不停地走路,目的地是帕布乃冈一个叫甲的村庄。

     婛,19岁,牧羊女,她父亲是说唱《格萨尔》的艺人,从小就在马蹄和铜铃的单调节奏声中长大,度过了寂寞而简朴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一想到自己自小就是在这种几乎没有言语没有交流的环境中长大,当她遇上了眼前这个高大的汉子——除了接父亲外出说唱的人,她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她决定跟她一起走。

     于是那天晚上,她一声不响地钻进了塔贝的羊毛毯里。

     第二天,他们出发,婛在腰间系上了一条皮绳,她决定每过一天就打一个结,这样她就知道自己离家几天了。

    

     电影《皮绳上的魂》剧照

     在通往“甲”的路上,他们遇见了各色的人。

     1980年代的西藏,现代文明已经一点点地进入。婛遇见一个拿着电子计算机的会计向他们炫耀,液晶屏上的数字和婛腰间的皮绳形成了反差。这个会计懂很多事情,“我在想一个问题,以前我们没日没夜地干活,用经济学的解释是输出的劳动力应该和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工分值、劳动值、商品值,这全都是陌生的字眼,对于婛来说既新鲜又懵懂。

    

     1980年代的西藏

     那天晚上会计把婛带到了酒吧,那个地方热闹非凡,有音乐、有啤酒,她喝醉了。

     她决定离开塔贝,留下来,“你一人走吧,我不愿再天天跟着你走啊走啊走啊走。连你都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所以永远在流浪。”

     经过一番争执,他们还是一起上路了,并来到了那个叫“甲”的村庄。

     现代社会和西藏的神秘传统在这个村庄汇聚。经历过哈萨克强盗洗劫、1964年人民公社化的老头,现在是村里的致富模范,他拥有现代化的拖拉机。

     他第一次为塔贝指引了道路:翻过喀隆雪山,哪里有一个如莲花生大师右手掌纹一般复杂的迷宫。

     塔贝决定去到那里,独自上路,结果在半路上吐了一口血,他的内脏受了伤。

     塔贝的故事在小说里终止,故事的讲述人“我”跳了出来,“我”继续去寻找塔贝。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不期然会想起《塔洛》,他们同样是讲述一个现代社会和西藏传统相对的故事。

     “你准备去哪儿?”老头问。

     “我,不知道。”塔贝第一次对前方的目标感到迷惘,他不知道该继续朝前面什么地方去。

     小说用了一个故事套故事的手法。“讲故事”的传统被巧妙地融进了这篇小说里,塔贝和婛的故事,是小说讲述者“我”的一篇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后半部分,“我”由继续去寻找他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像婛的父亲是《格萨尔》的讲述者一样,传说、现实、历史,很难分得清楚。地理上的“西藏”模糊在了故事里的“西藏”。

     扎西达娃在《系在皮绳结上的魂》之后,又发表了《西藏,隐秘岁月》,这两部作品让他和马原、马建一道成为了80年代西藏文学的代表人物。到了90年代,扎西达娃创作减少,进入了电影圈,参与编剧了《益西卓玛》(2007)、《天上西藏》(2007)等电影。

    

     扎西达娃

     到了2015年,扎西达娃和张杨一起,把《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改编成了电影《皮绳上的魂》,上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30年后,这篇小说从80年代穿越复活成影像,改变不小。

     它变成了一部“西部片”,塔贝的苦旅突然有了名目:有一天,他被闪电劈中,被活佛酒醒,被告知他将肩负一个神圣的任务——将天珠送回到莲花生大师封存的掌纹地。

     小说的叙事者“我”变成了电影中的会带路的哑巴。电影也将小说中的寻找“香巴拉”的苦旅,变成了一个围绕复仇和宽恕的天珠猎人的故事。虽然张杨认为这部影片“无法被类型化”,但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

    

     上海作家btr的观后感

     影片取景主要集中在阿里和林芝地区,剧组一共在西藏转了8次场,每次转场都要耗时一天,取景范围从最西边到最东边,之间距离2000多公里。而电影深入的外景地,90%都是无人区,那里的风光从未被呈现。今年上影节也将最佳摄影奖给了它。

     “你不会死。婛,你已经经历了苦难的历程,我会慢慢地把你塑造成一个新人的。”小说在此结束。然而,从小说到影像,它会重新塑造成型吗?这些答案留待读者/观众在影片中寻找。

     张杨访谈

    

     画面与《荒野猎人》相似,场景?

     主要集中在阿里、林芝地区,在西藏转了8次场,每次都要一个车队走一天多,确实从最西边到最东边差了两千多公里,90的地方都没人去过,很多地方是无人区。

     2014年开拍?

     2014年底拍完,15年在做后期,先做的《冈仁波齐》,后做的《皮绳》。

     放映?观众反应?

     有一两个小幽默的东西,观众有自然的反应,在我正常估计的概念里面。

     关于西藏,宗教,关注题材?

     起码宗教、哲学是一个人也需要关注的精神世界,也是我的需求的一部分,通过看书,听音乐,我的专长是拍电影,通过电影去关注,这个时代也缺少点精神性的东西,这个时候应该多拍点这样能跟灵魂沟通的东西。

     留长发?

     30岁以前都是大长头发。

     之前已经在商业方向?

     还是对自己的要求,对拍电影到底想干嘛,拍电影对我来说不是挣钱养家糊口的概念,还是传达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必须回到更个人内心的东西,这本来就是远离市场大众,更多偏重于个人表达。

     从上学时学电影就是这些东西,对电影的认识,什么是好坏已经建立了标准,拍一个自己认为很烂的不可能,拍一个带点商业概念的东西也要保持基本的品质和水准,个人来说会越来越向个人感知的方向去走

     跟《飞越老人院》,《无人驾驶》的票房不佳有点关系,那时是中国电影票房井喷的时候,确实想过要不要拍个过亿的,无人驾驶还是按照商业的运作去做,但导演骨子里还是。跟票房本身只有一点关系,更关键还是跟自己反思做电影不纯粹有关系,商业也想好一点,艺术上也有追求。自己反思,一定要坚持艺术,更纯粹单纯。

    

     皮 绳 上 的 魂

     (2016)

     导演:张杨

     编剧:张扬 / 扎西达娃

     类型:剧情

     长按指纹关注子时灯火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时灯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