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大核心理念的企业价值(上)
2014/1/8 子曰师说

     国学如此浩繁,一个人皓首穷经也难窥全貌,再将之用于企业更是无从下手。然而要快速把握住其键,其实也不难,只要懂得和运用国学的十大核心理念:道德、仁义、孝悌、忠恕、诚信、志气、学习、礼乐、中庸、知行。

     一、道德:

     《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平衡、刚柔相济,这不仅仅是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发展规律,也是企业经营平衡的科学发展观。

     “道”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两支最重要学派——儒家和道家共同重视的理念。儒家强调阳刚,积极进取;道家强调阴柔,与儒家互补,所以要“志于道,据于德”。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企业来讲,只要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需求,让企业符合这种需求,就是合乎道了,坚持下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接踵而至。俗语说“做买卖不能人撵钱,人撵钱,一辈子累死人”,但相反,如果做事符合大道,反而会发展为“钱撵人,挡都挡不住”。所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像多年前央视春晚黄宏与巩汉林的小品《买钉子》中,掌鞋匠与小老板之间的对话:我掌鞋的不卖钉子!要想守住这个摊,必先守住这个道!这话在细想之下,意义多么深刻!

     所以什么是“道德”?“道”,从文字上看从“首”,首为头脑,强调理性思维、客观规律;德,从“心”,强调心得体验、主观感受,《说文》解:“德者,得也”,得之于心,又施之于人,这就是德。比如企业管理者有事业有理想、有车有房、带薪休假,那么也把自己所得施之于员工,让自己的职员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就是有德了。《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德才能聚人,有人才能成业,有业才能生财,有财才能有理想抱负的实现。如果企业家提升了道德修养,拥有了人格魅力,人才都愿意追随,还怕没有效益吗?由此我们也可以思考,为何三国时代的领导者,曹操又名曹孟德,刘备又名刘玄德。可见在事业发展中,“德”与“道”的重要。

     二、仁义:

    

    


     “君仁臣义,君惠臣忠”是传统的概念,而延展到当今企业中其实同样适用,上级常常惦记下属,下属才能时时为领导着想。何为“仁”?“仁者人也”,仁正是人的本质属性;“仁者爱人”,爱就是仁的最大特征。儒家还说“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用文明理智约束自己就是仁,管理者以身作则,确实负起带头人的责任,就是仁;为下属创造发展空间、晋升条件,就是仁;强调制度时法纪严明、奖罚分明,用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就是仁。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西方的“博爱”有很大不同:仁爱强调爱有远近亲疏之分。这就给出了一条容易践行、能够实实在在表达仁爱的道路,比如,如何爱祖国、爱人民?那就先从爱企业、爱员工入手吧。

     “义者,宜也”,义就是应该、适宜。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就是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不做,不仅是无勇,更是怯懦,甚至是活得苟且。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是靠着不义之财而得来的富贵,那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浮云,易散而且危险。

     孔子重视仁,把仁推到高于生命的位置,可“杀身成仁”;孟子强调义,也把义推到高于生命的位置,叫“舍生取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以仁义之道,就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但文化又是双刃剑,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对下“仁”,否则下属就会想到另一重文化价值观:“你不仁,我不义”。当然,如果真是遇到老板做事不讲究,这时,考验人气度、胸怀、境界的时刻就到了,一个优秀的高素质员工,反而能有“你可以不仁,我不能不义”的坦然,这就更具有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

     三、忠恕:

    

    


     何为“忠”?尽己之心谓忠。何为“恕”?推己及人谓恕。举例来说,在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就是“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如果做事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善于理解就是“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喊口号喊得太空泛,总说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但喊忠于祖国的,为什么有机会就最先移民?喊忠于人民的,为什么地沟油、毒大米、过期牛奶换标签事件频出不穷?在传统文化里,言忠,是有具体要求的。比如“为君分忧”,把领导发愁的事解决了,就是忠;比如“为国得人”,鲍叔牙为国举荐管夷吾,曾国藩为国举荐左宗棠,这些都是“忠”的具体做法。

     恕,是孔子认同的、概括自己学说的核心思想。有一次孔门弟子里最优秀的儒商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孔子又进一步解释“恕”的表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综合来看“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实现抱负,就要帮助别人达成理想;自己想要出类拔萃,就要带动他人出人头地;不希望上级对自己咆哮,就别对自己的下级喊叫;不希望下属办事拖沓,就别对自己的上级敷衍推诿。忠与恕,是一对互补互动的概念,对于企业行为的指导尤其能够落到实处。

     四、孝悌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根,“百善孝为先”。《孝经》中说“孝者,德之本也”,孝是众德之本,孔子就是“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还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就象天地自然一样重要,是社会组成的纲常,是独属于人的文化属性。因为对幼子的爱护,是所有高等级生命的共同特征,动物也天性就会保护幼崽;但是对长者的赡养与尊重,才是人类文化的特有,是人与其他动物之所以不同的根本。所以重视孝,就相当于在重视人类文明。

     儒家特别重视孝道,《论语》中有一系列关于孝的讲述,如孝敬、孝顺、孝心、色难、子承父业等等。汉魏时期国家求取人才,就要“举孝廉”,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想想看,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能对别人善良吗?能对企业忠诚吗?能对老板尽心吗?能让人放心任用吗?所以孝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

     孝文化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对自己父母好的层面上——能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旦领导者能注意并且重视到这一点,对员工的父母亲属给予充分关怀、善待,员工的忠诚度就会提升,因为“孝慈则忠”。甚至同事之间关系也会更为融洽,工作业绩也会相应攀升。这就是“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以孝治家、以孝治企、以孝治国,是一定会有实际效果的。

     与“孝”相联的,还有“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侍奉双亲是“孝”,而听从兄长就是“悌”。为何关羽、武松都被看做是“义”的化身?因为两个人都在从兄(从刘备、从武大),都是悌道做的好。如果把这样的理念引入企业组织,上级对下级友善,下级对上级恭敬,这时下级对上级的听从、信奉,就不仅仅是因为官大权重钱多的压迫,而是自觉认为听大哥的,就符合了中华文化的悌道,就义气了。员工认同了悌道的文化,就是在靠文化管理着企业,这不就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吗?而且文化直指人心,心服,才是真服。

     当然孝悌文化中也有大量的糟粕,传统的《二十四孝》里就存在很多有违人性的诡异之事。为了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最近,全国老龄办等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其中“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都是充满着时代气息、与实际结合的良好体现。

     五、诚信:

     诚信的重点在于“诚”,什么是“诚”?它源于“真”,因为“诚”是从“成”转化而来,“成”指庄稼收成,玉米灌浆颗粒饱满叫“成”,它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现在常说人生追求“真善美”,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缺善、不缺美,但仿佛对“真”的关注不够——其实“真”就是“诚”,由客观的真诚,导致主观的意诚,是发乎真心、内外不欺的表里如一。《大学》中就比喻说,像闻到臭味会捂鼻子、见到美人会多看几眼一样,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因此,“诚于中,形于外”,做到真诚与意诚的统一,才是“信”。

     所以“信”与“诚”,互为表里,只有真诚发源于内,才能信约履行于外。

     我们现在强调“诚信”,其实是过多注意“信”的一面,而忽略了“诚”的一面。如果内心本不情愿,答应得勉强敷衍,那又怎么能认真履约呢?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之际,就遇到一件事,“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等人路过蒲邑遭围,历经奋战,惧怕了孔门弟子的蒲邑乱民,同意放孔子一行人离去,但要他们不得前往蒲邑背叛了的卫国。而孔子脱险后却一路前往卫国。子贡就问,约定好的条件可以不遵守吗?而孔子坦荡回答:在胁迫下讨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在孔子价值观念里,最重要的是“诚于中”,而后才可“形于外”。

     当今社会的诚信危机严重,一些企业一味追求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企图侥幸获胜,常常缺少职业道德。缺德其实欠缺的就是根本的诚意,所以夸夸其谈的信条都是假的,产品、合同、资金等等环节出现的问题,无一不是诚信问题。企业要想实现产品成本与价格的协调、实现产品质量与品牌的统一,就要首先实现的“诚”与“信”的协调统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