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过菊花了吗?再赏赏重阳节诗歌
2014/10/3 子曰师说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赏析: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九日》

     唐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九日登山》

     唐 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作者: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作者:王勃【唐代】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李白【唐代】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

     作者:朱生豪【明代】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作者:卢照邻【唐代】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感谢阅读----------------

     科普国学,文化健康。

     国学走入生活,传统成为时尚!

     “子曰”,古代指孔子说,现泛指老师说。

     “子曰”代表孔子形象,“师说”代表韩愈理论,“子曰师说”,是中国道统传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坐标,是中国人引经据典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子曰文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古为今用的经典智慧,构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把精英层面独有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