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历和各朝代的腊八节风俗
2015/1/27 子曰师说

     我们将一年的岁尾12月称为“腊月”,那么为什么岁终之月要称“腊”呢?

     这个“腊”有三个含义:

     一是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者,接也”(《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者同猎”,“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是“腊者,逐疫迎春”,驱逐疫病,迎来春天的意思。

    

     而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节,是腊月中非常重要的日子,早在先秦时期,腊月就是祭祀的月份。

     《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商称为“清祀”,周朝则为“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有八个: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还有着多种版本的传说,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在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而这一风俗起源于宋代,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有粳米、糯米和薏米。这些原材料都有着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等功用。特别适合在冬季里人们滋补食用。

    

     清朝的道光皇帝还曾经作诗:

     《腊八粥》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整理:邬震男

     编辑:魏聪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腊八节古诗词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