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静窗听细韵 琴声长伴读书人——古代的民间书院
2015/9/1 子曰师说

     中国书院绵延一千多年,两千余所书院遍及全国各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让我们回到唐朝,追溯书院的开始。

     唐代是各种文化碰撞的一个巅峰,书院之名正是始于唐代,是书籍大量流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校书、著书、读书、教书等的活动,是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归宿。

    

     唐代的书院分民间书院和官府书院,传统的说法中,唐玄宗时期的丽正官府书院是最早使用书院名称的机构,但从玄宗时代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初年就已经有四所民间书院,远早于玄宗时期的丽正、集贤书院,所以民间书院的出现早于官府书院,

     湖南攸县光石山书院、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和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是最早的四所民间书院。在这四所书院中,有三所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这说明了书院与书、读书人有着紧密联系,促进了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播。

     民间书院出现不久,就将其服务范围从个人扩展到众人,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典型的例子是漳州龙溪松洲书院。

    

     松洲书院创立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漳州刺史陈元光将军平定“蛮苗”暴动之后,为了教化乡里、移风易俗而兴办的。其子陈珦为了帮助父亲兴学安邦而当起了“聚徒教授”的文学教官。松洲书院的教学形式多样,既有针对“士民”的社会教育,又有“聚徒”授业的专门教学;教学内容则为儒家经典的礼仪;教授方法是“论说”、“开引”,重于启发;取得了良好了的教学效果。

     松洲书院是我国第一所教学功能比较齐全的书院,成功的完成了从个人书斋走向面对公众的过渡。从此以后,书院作为众多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将拥有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基础。

    

     关于唐代的民间书院还可以从唐诗中寻觅,民间书院藉唐诗而留存至今的有13所之多。以一首诗为例,来体会唐诗里关于书院的诗情画意。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听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人。诗人在幽静的书院环境中读书,周围的松涛、琴声恰合了此时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细致感性的描摹,使读者虽未到书院而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些书院在唐诗中无不具有美妙的形象,让千年后的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些学者、文人、墨客、道士、和尚们在书院中讲学、品诗、论文、研究著述、谈论时局的情景。

     民间书院大都从个人书斋走向服务公众,成为一种崭新而重要的文化机构。后世书院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民间书院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担,同时兼容并蓄,虽然是儒者之所,但并不排斥佛、道。因此,书院常与山寺、道观比邻而居。僧侣、道人、儒生一起谈文章、论天下,其乐融融。

     书院大多建在形胜之地,有着幽静、秀美、宜人的环境。建造者注重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力,有着“天人合一”的儒家追求。

     从书院的分布来看,南方书院较多,最多的为湖南,8所。江西、福建、四川、浙江依次递减。从而能看出南方的学术活动和文化传播较北方更为活跃一些。了从个人书斋走向面对公众的过渡。从此以后,书院作为众多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将拥有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基础。

    

     整理/邬震男

     编辑/马正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