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是如何“拒贿”的
2015/10/26 子曰师说

     各守其宝文明拒贿

     子罕是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他在当时做了很大的官。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就把它献给子罕。但子罕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让雕琢玉器的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稀世珍宝,所以我才孝敬您的,只有您这样的大人物才能佩带!”

     子罕说:“你把美玉视作珍宝,我却把不贪财作为珍宝,如果你把美玉给我了,我们两人就都会丧失宝贝,咱们还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吧!”子罕不愧为贤臣,他拒贿的方式也是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相当文明的。

     简单粗暴棍棒拒贿

     五代时的顾协曾任梁武帝的诏书起草人,既参与人事,又参与赏罚,这种显赫位置的高官,想巴结者自然不少。顾协有一个门生在府中当差,一天,他悄悄进入顾家,奉上一堆金元宝,以谢先师提携之恩。

     不料顾协却大怒,厉声喝道:“来人呀,把这个行贿的家伙拉出去打二十大板!”门生被打得皮开肉绽,还被赶出了大门,饭碗也丢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给顾协送礼了。

     该谢的谢该拒的拒

     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 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不但一尘不染,还严格按贡额征收,余者由百姓自由买卖,砚工深为感激。

     包拯任职期满要离开端州,有一百姓精制一砚,悄悄塞到包拯船上。船到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包公让书童看行李中有无端州百姓财物,书童如实禀报。包公一面向端州百姓鞠躬致谢,一面果断地将砚石掷入江中。

     后人为了表彰包公清廉,特意在其掷砚处修了一座纪念亭,名叫“掷砚亭”。

     文艺御史赋诗拒贿

     明代有个名叫吴纳的监察御史,曾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城时,已走到四川境内,后面急匆匆追来一位骑者,说是奉命向巡按大人献上黄金百两。

     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东西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会收受带回。骑者无奈,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流芳百世立檄拒礼

     于成龙是中国历史上以廉洁著称的高官。他在康熙19年时,任直隶巡抚。按照当时官场习俗,下面官吏都会给上司尽献大礼,大名县县官在中秋节前就给于成龙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当时就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严禁馈赠檄》的檄文及于成龙的廉吏之名一直到今天都被传颂。

     文/刘金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