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盛开成一朵格桑花(《醒狮国学》访谈雅欣西藏之行)
2015/12/27 子曰师说

     访

     《醒狮国学》杂志

     对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副秘书长曹雅欣

     进行了一期西藏之行专访

     藏·文化

     藏·印象

     回味·西藏

     《醒狮国学》

     当然有过向往,西藏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它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它是最后一块不被污染的土地、它是诗人与僧人的故国……这样的标签贴给了西藏,也贴给了每个人心目中那片远方的净土。

     我最早对西藏产生无限向往,是因为读了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样的句子就像携带有来自藏地的一缕缕轻烟梵唱,像隔着来世的相约向此生招手。我想很多人对西藏着迷,也是通过诗文小说、电影图片等美丽诱惑,从而在心土里扎根进一种叫西藏的情怀。

     记得高三那年,在备战高考的酷热里,我们几个同学相约:高考后一起去西藏!在当时那种状态中,西藏简直成了郁闷中的清凉剂和高压里的通风口,似乎“西藏”就是不同于城市喧闹、迥异于人生烦嚣的一种世外桃源。

     当然高考之后大家并没有去,因为当年那些把高考当做人生唯一大事的孩子,心智还并不成熟,相约也并不认真。我今年是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随“追梦·西藏的足迹”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活动赴藏的。大约兜兜回回之后,我与西藏的约会,机缘终于在此刻来到。

    

     布达拉宫

     《醒狮国学》

     藏族同胞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对于当下人生的超越,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很难想象,三百年间,穷困到极点的藏地人民,他们可以省吃俭用,却愿把终身积蓄捐赠给活佛涅槃后的铸造灵塔!包括我们现在在西藏都随时可见的磕长头、转塔的那些信民,也是因为无上信奉他们心中的神祗。

     对于信仰宗教来讲,这并不是游客们必须要去接受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藏地的这种生活态度,就是说:生命里总该有一些超越眼前现实的东西,那么让人感觉美好,那么使人值得追寻,那么令人提升境界和安详心灵。——这种东西,可以是宗教,可以是文化,可以是理想……总之,它是一种能让“生活”琐碎升华为“生命”品质的媒介。那种心灵安宁和灵魂净化的状态,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

    

     布达拉宫 一隅

     《醒狮国学》

     朝圣者,就是向着自己心中神圣目标进发的一种状态,所以这个词并不一定专指宗教信徒,可以是理想的信徒、爱情的信徒、祖国的信徒,等等。可以说,我们身边所有那些为了梦想前进的耕耘者,他们本身就是自己的“朝圣者”。

     或者说,在参与“中国梦”建设的道路上,当下的中国人都是“民族复兴”这个宏伟路途上的朝圣者。

     信仰,就是人坚定认为伟大、光荣、正确的一种价值取向。有信仰的人往往很有原则,这就要注意,他选取的信仰标准是什么?——很多恐怖分子恰恰是信仰最坚定、行动最坚决的人群,但是他们信奉的价值标准是错的,于是,信仰越强大,后果越可怕。因此,在选择信仰之前,我们需要博闻强识、审慎思考。

     信仰也并不都是荣光,信仰也意味着沉重。当你认定了一种信仰,可能是要终身为它付出而无怨无悔。因此,还是如上述所言,我们的价值观很重要,没有正确的、健康的观念作为先导,信仰也许就是泥泞的,信仰路上也许就是危险的。

    

     布达拉宫 一隅

     《醒狮国学》

     总有人说中国人没信仰,我并不认同这句话。从宏观上来看整体中华民族(不特指个别信奉宗教的少数民族),中国人并不特别接受宗教信仰,但是始终信奉文化信仰。

     中华文化里,因为儒家文化是主流,所以儒家思想中的“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态度,使我们并不相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之说。因而,中国人骨子里很难全心全意信仰一种不能去验证真伪的宗教,大多数人去拜佛也总是“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或者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信仰,是一种坚定信奉的价值标准,中华文化的全面性、严密性,使它本身就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信仰。比如,从前国人信奉仁义礼智信、信奉道德伦理,而且全民信奉、共同维护,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

     中国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完全是一种生活化、人间化的伦理价值体系,它完全可以让中国人用得笃定、信得肯定。

     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各家思想,对于国人也是很好的补充和助益,所以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入世出世、无论热闹孤独、无论通达穷困……我们的文化都给出了相应的智慧道理,用于解惑、用于指导。因此,中国人在现世生活中,长期以来可以没有宗教,但是分分秒秒都在文化体系的包裹中。

    

     纳木错湖

     《醒狮国学》

     所谓“此心安处即是家”,实地体验虽然重要,但也不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因为知识可以领我们神游,而文化素养可以培养人具备一种先验性。

     一无所知的人,到哪里可能都有所感触但是却感知不深;心怀诗情的人,即使身在陋巷也可以心花怒放。

     因此不必盲目信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终究不是“归宿”,人的归宿在于对生活的把控力、在于内心的安全感,这些,并不一定非得是某一个远方才能带给自己的——事实上,很多匆匆出发的旅行者,反而是对于生活现状不满的一种逃避,而逃避过后,还是要回来面对越来越放任糟糕的生活现状。

     所以,我们与西藏的邂逅可以静待机缘。那么美的一场相遇,不要浪费在焦躁不安或内心慌乱的一次驻足里,西藏,总会静静等着你的,在你最适宜与它相逢的时候。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就离西藏之美云霄之外了。技术如此发达、信息如此丰富,如果你真爱西藏,它可以出现在你生活的每一刻:听一首歌、读一卷诗、设置一个电脑桌面、挂上一串藏式装饰……都可以使西藏之美扑面而来。心里有它的存在,生活就有它的气息。

    

     阿拉山口五彩经幡

     《醒狮国学》

     第一个词是宁静。

     正如前文所说,无上虔诚的佛教信仰,带给了藏族同胞超越当下的一种安然,他们生活的科技程度即使不如内地城市发达,但是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也许高于现代化大都市。

     在纳木错湖,一位经营茶馆的藏族男性讲,他们之所以不去开发上下水的排水设施,是怕排水管道会污染了湖水,所以他们宁可翻山越岭雇水车来送水进山出山、宁可生活不方便、宁可做生意成本高,也要维护圣湖的洁净。这种在利益诱惑面前根本构不上丝毫“诱惑”的安然宁和,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内心修炼,是一种非常令人称道的宁静力量。

     第二个词是诗意。

     西藏的一切都带有一种诗情,天那么蔚蓝深邃、云那么壮阔瑰丽、水那么澄澈幽静,连经幡飘扬、香火弥漫、经文梵唱、僧人身影……都带有浓浓的艺术色彩与玄妙气韵,仿佛随便定格在某一场景就是一幅画,随便抓取了某一瞬间就是一首诗。

     这真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打造的一个强大气场,气场里有来自远古气息的神秘、有来自历史遗存的风姿、有来自动人传说的叩问、有来自现代交错的恍惚……怪不得这里是艺术家的天堂,很多灵感的获得,不来自于理论的研习,而来自于气场的传递。

    

     布达拉宫 夜景

     图片摄影by:

     将军大人

     光明网 张璋

     《醒狮国学》编辑:林青雨

     览

    

    

    

    

    

    

    

    

     相关往期阅读推荐

     1、回复 藏文化 阅读《藏·文化》

     2、回复 文成公主 阅读《文成公主的豪华嫁妆》

     3、回复 仓央嘉措 阅读《浓浓的挣扎与爱, 纯纯的才情与诗——仓央嘉措》

     4、回复 藏传佛教 阅读《速读藏传佛教-西藏十大宗教词汇》

     5、回复 茶马古道 阅读《西南丝绸之路:从茶马古道的烟尘, 到天路的呼啸》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