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英:我对中国民乐及网络传播现状的认识和期望
2016/5/23 子曰师说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中国电影乐团原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殿英在分论坛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中发表为《我对中国民乐及网络传播现状的认识和期望》的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发言人:张殿英

     中国电影乐团原艺术指导

     国家一级作曲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各位专家、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我今天的讲话,都是个人的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中国民乐”

     所谓“中国民乐”,就是反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表达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思想感情,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乐器演奏的具有中国各民族风格、精神和神韵的音乐,就是“中国民乐”。

     中国民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欢迎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优秀民族艺术。

     这种音乐,在中国大陆叫“民乐”,在香港叫“中乐”,在台湾叫“国乐”,在外国叫“华乐”。虽然叫法不同,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音乐。前些年曾有人意图把这个名称统一起来,但谁也没有这个权威和能力把这个名称统一起来。现在还是各叫各的。

     其实,在新中国建国之前,中国大陆上也把它叫做“国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不知是谁第一个把它称之为了“民乐”,这样叫来叫去,约定俗成了,大家就都叫它“民乐”了。“民乐”就“民乐”吧,反正现在大家都能够理解。

     提起“中国民乐”,现在六十岁以上的民乐工作者和爱好者,都很怀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期。那个时期,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在周恩来总理“三化”(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政策的倡导下,“中国民乐”确实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的兴旺时期。

     比如,那时全国上下到处都充满了“民乐”,从中央到地方,从工厂到农村,从电台、舞台到各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甚至连跳交谊舞的伴舞音乐,都用的是“民乐”。招待外宾的国宴上,是民族乐队演奏的“民乐”,火车上播放的是“民乐”,军营的喇叭里播放的也是“民乐”。那时,也出现了许多旋律优美、清新活泼、脍炙人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乐曲。比如:《喜洋洋》、《紫竹调》、《翻身的日子》等等。著名的二胡独奏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也是那个时期出现的新作品。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也是那个时期挖掘、推广出来的民乐作品。

     文革十年,“中国民乐”停滞了十年。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中国的“民乐”艺术得到复苏。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曲折的过程。比如:所谓的现代派、先锋派,一方面给我国的民乐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也曾有过许多模糊的认识。比如:在创作上,否定传统、不要旋律;在演奏上,过分强调了炫技等等。最近几年,我感到创作的倾向又开始回归了。比如:否定传统的声音销声匿迹了,许多民乐新作品开始有旋律了,也不那么讨厌调性了,音乐逐渐好听了。在演奏上,也开始意识到,单纯追求炫技,也不是最好的路子。民乐,还是要有韵味、风格、神韵。

     所以,我认为建国60多年来,总起来看,我国的“民乐”艺术,还是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中国民乐作品的数量、质量、规模都大大提高了。

     新中国建国之前,中国的民乐作品,除了古琴作品比较丰富以外,其他民乐作品的数量都是很少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民乐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写出了大量的民乐作品。现在不仅是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等常见乐器的独奏作品都已经很丰富了,连葫芦丝这样一件少数民族的民族乐器的独奏作品,也都很多了。前些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著葫芦丝考级教材时,一下就征集了七百多首。

     二、专业作曲家介入民乐作品的创作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上都是民乐演奏家为民乐写作品。演奏家为自己写作品,固然有他们的优势,写出来的作品比较顺手演奏。但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受写作能力的限制和写作技巧的匮乏,很难写出规模较大、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就不同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也为民乐写作品了,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三、民乐工作者、爱好者的演奏技巧、水平空前提高了。

     我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在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二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要是能把《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完整流畅地拉下来,那他就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了。而现在,许多十岁左右的小学生,都可以把这两首曲子顺顺当当地拉下,而且还会拉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样。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从五、六岁,甚至是从三、四岁九开始学音乐了。到他十岁左右的年龄时,就已经有了五、六年,甚至是七、八年的功夫了。

     四、全国的民乐教育、民乐院系空前发展了。

     上个世纪五、六是年代,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现在又新增加了浙江音乐学院、黑龙江音乐学院。这些音乐学院都设有民乐系。不仅专业的音乐学院增加了,而且民乐系每年招收新生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过去每年招收新生的数量大多就是三、五个人,最多也就是十个、八个的。现在各音乐学院民乐系每年招收新生的数量,动辄就是几十人,甚至是百余人、几百人。还有一种现象是,不仅专业的音乐学院在办民乐系,许多师范学院,甚至许多工科、农科的大学,每年也在招收大量的民乐新生入学。

     五、民乐工作者、爱好者的队伍逐年壮大了。

     现在全国专职的民乐工作者到底有多少人?没有人精确的统计过。我估计以此为职业的民乐工作者,包括有工作单位的演奏员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自由职业者,几十万人是应该有的。民乐爱好者的队伍就更庞大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古筝热,至今热度不降。学过几年古筝,会谈几首古筝名曲的爱好者,少说也得有几百万人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又掀起了葫芦丝热,现在是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东到沿海各大省市、西到新疆乌鲁木齐,到处都充满了葫芦丝的美妙乐声。连古琴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也重新焕发着它的艺术青春,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会弹古琴的人,不足百人。现在全国会弹古琴和正在学弹古琴的人加起来,至少也应该有几万人了。

     六、民乐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了。

     长时期以来,中国的民乐工作者,不被社会重视,民乐工作者本人也大多都有一种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似的。

     经过六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培养锻炼出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老、中、青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家、艺术家。他们演奏的虽然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但他们所创造的音乐之美,是高雅的,他们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高层次的。他们的演奏艺术,曾经倾倒过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们的演奏艺术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度的演奏家相比美。因而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爱戴。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前民乐系主任曾对我说:“我们民乐系是全院教授最多的一个系。”对于这样一个艺术家云集的系,谁还敢小看他们。

     七、民乐的社会作用,包括民乐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娱乐人民的作用,被更多的人士认可了。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娱乐性的艺术,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社会,更需要娱乐性的艺术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达到休息的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正常现象。但是,一个社会,如果仅仅有娱乐性的艺术,那时远远不够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积极进取的社会,还是应该有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艺术。最近若干年,中国的作曲家们,已经为中国民乐创作了大量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好作品。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八、民族乐团的表现力极大丰富了。

     多少年来,在中国的音乐界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老是拿着西洋交响乐团的美学标准,来衡量、要求中国的民族乐团,挑剔中国的大型民族乐团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认为中国的民族乐器不适合组建大型的民族乐团。一直到现在,我还在中国的报章杂志上,看到过类似的议论。

     然而事实上,不管你怎么说,中国的大型民族乐团,依然按照自己的规律生存、发展着。因为任何一种乐团都有它的优势,同时也会有它的局限性。你非要求中国的民族乐团与西洋交响乐团一样,就像你非要求中国人长的一定要和西欧人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我看还是承认这个现实吧。黄头发、蓝眼珠固然是很美的,黑头发、黑眼珠也是很美的。就让它们各展其美吧。

     中国现在的许多大型民族乐团不仅能够演奏风俗性的音乐小品,而且可以演奏重大题材、史诗性、交响性的音乐作品了。中国大型民族乐团的表现力,确实是极大丰富了。

     九、民乐团队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

     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都建有编制齐全、规模很大的民族乐团,数量愈来愈多,演奏水平愈来愈高,它们和中国大陆民乐团队演奏水平的差距愈来愈小,有的甚至可以和中国大陆的代表团队齐肩比美。正像有人所说的,现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民乐’。”连非洲的毛里求斯这样一个小国,都有一个民族乐团在那里活动着。中国的民乐艺术,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喜爱和欢迎。

     总之,新中国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确实是有了很大的发展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当然,就像社会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中国民乐”的发展道路也仍然是曲折不平的,也会碰到许多困难、问题、障碍、阻力、干扰等等。比如前几年,我国许多专业的民乐团队被砍掉了、拆散了、打乱了,我国专业的民乐团队的数量骤然缩小了。

     但最近几年,我又高兴地看到,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不甘寂寞的民乐人,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许多新的民乐团队又开始纷纷建立起来了。广东民族乐团建团了,河南民族乐团建团了,贵州民族乐团建团了,北京民族乐团建团了,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建团了,河北青年民族乐团建团了,云南玉溪民族乐团建团了,内蒙赤峰民族乐团建团了。这些民族乐团正以各自的特色,各自的架构,各自的机制站立在中国的舞台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些乐团的启发、影响、激励下,其他省市的民乐工作者们,也在摩拳擦掌、酝酿筹划创建本省市的民族乐团。还有一个现象也让人兴奋。就是我国各大、中、小学的民族乐团纷纷建立。有的演奏水平还很高,真是可以评价它们是“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平。”像中国人民大学民族乐团、清华大学民族乐团、北京科技大学民族乐团、北京35中民族乐团、北京19中民族乐团、北京丰台12中民族乐团、北京安慧里小学民族乐团、北京翠微小学民族乐团,还有上海、西安、四川、湖南等等省市学校的民族乐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以上所说的这些现象,都是让人兴奋、鼓舞的好现象。这足以说明,“中国民乐”这株璀璨的民族之花,正以无限的生命力,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茁壮成长,鲜花怒放,并且一年比一年开得更加灿烂、更加耀眼、更加鲜艳。对此,我信心满怀、充满希望。

     前面我虽然说了这么多好听的话,但我也并不认为“中国民乐”的发展道路从此就畅通无阻了。前面的道路仍然曲折、坎坷,仍然会有许多的困难、障碍、阻力,甚至是挑战。去年有人在“音乐周报”上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叫“民乐的出路在哪里?”

     我说:“民乐的出路就在中国民乐人的脚下。”中国的民乐工作者们,既然热爱这门艺术,干了这一行了,那就要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倡导奉献精神,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练好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勇攀艺术高峰,用最好的艺术,服务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

     第二,还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一方面要把自己的艺术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多为广大人民群众演出。另一方面,还要宣传各级党政领导。要让各级党政领导了解、认识、喜欢、重视这门艺术。多少年来,中国社会就存在着一种不正常、不健康的现象。那就是“欧美文化中心论”在中国大地上阴魂不散。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崇洋媚外,总认为欧美文化才是先进的、科学的、高尚的。瞧不起自己的民族文化。现在习主席要求我们要“文化自信”、“要重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要求全民改变这种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吧。现在许多省市的党政领导都在花重金养着一个西洋交响乐团。

     在此我必须说明,我从不反对建办西洋交响乐团。西洋交响音乐是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我们的国家又那么大,一个省的面积都比欧洲的某些国家都还大。如果你那个省市确实有钱,办一个西洋交响乐团确不为过。但是,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确实有钱,你就应当,首先要花重金办好一个本省市的民族乐团。如果你还有更多的钱的话,你当然可以再办一个西洋交响乐团。这个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了,就是错误的、糊涂的,是崇洋媚外的,是脱离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

     前几年,我曾亲耳听到中央民族乐团的前任团长说过这么一段话,我非常赞赏。他说:“我每年向文化部要钱的时候,我就说,你给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拨多少钱,你就得给我中央民族乐团拨多少钱。我理直气壮。”中国民乐人就应当有这个自信,有这个胆量。

     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向各级党政领导做好宣传。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民乐”

     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位,提高我国人民的全面素质,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它还可以训练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处理协调人际关系和组织、合作工作能力,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民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要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把钱拿出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再谈一点“中国民乐”在互连网、微信等新媒体上的传播情况。

     我曾多次浏览过中国的各大著名网站,也曾多次浏览过各大民族乐团、各大音乐学院的网站,现在我每天也在看微信。我的总的感觉是,中国的网络工作者们、音乐工作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和关注网站等新媒体的传播威力了。中国民乐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上,已经有极少量的展示、传播了。但是,其数量实在是太少了。各大著名网站、微信上的音乐节目,绝大部分是在传播流行歌曲,传播传统音乐的节目难得一见。

     我期望着,中国的网络工作者们、音乐工作者们,也包括他们的领导者们,都来关注、重视传统音乐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上的传播情况。好的流行歌曲固然也是当下中国民众的精神需要,但老是哥呀妹呀、哼哼呀呀的东西,也显得我国的音乐太浅薄了些。还是应当多一些积极健康、格调高雅、内容丰富、艺术品位上乘的音乐节目为好。

     我期望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民乐,能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上,占领重要的一块阵地。

     谢谢各位。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相关链接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姜军致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共建网络文化圆梦园 给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倡议书

     楼宇烈:互联网要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喻国明:在意见对冲与妥协之中“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

     陈劲:中国企业国际化新使命——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

     金海峰:诗书礼乐——为往圣继绝学

     黄朴民:中国文化的网络传播要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杨青:乐教是社会和谐之源 ——乐教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编辑:锺浅

     【出品】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