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承彬: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思考
2016/5/24 子曰师说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院长单承彬在分论坛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中发表为《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思考》的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发言人:单承彬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院长

    

     最近几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的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的意义。概括而言,我国三十多年来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内涵,不仅要从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横向比较中来寻找,更要从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传统文化中来寻根。我们今天之所以要选择这样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发展的自身条件决定的。今天,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24个字的深刻内涵,也应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前,通过网络面向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也要把提升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作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一句话:我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就是要增强国人的文化信仰,培养真正的中国人。

     反观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国学热”)出现的种种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仍然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当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继续延续片面追求政绩的老路;有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运用的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媒体也好,出版机构也好,还有多如牛毛的形形色色的“国学”培训机构,真正追逐的也不过是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而各种冠冕堂皇的所谓的“国学研究”,仍然涂抹着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的功利主义色彩。总之,一句话,当前还存在许多着将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和普及简单化、庸俗化的乱象。

     我们认为,当前通过网络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端正态度,真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立场。向广大青少年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坚持“不复古,不庸俗,不功利,不偏狭”的正确态度。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当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只是原则性的概括。具体而言,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

     一是深潜在民族成员内心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和心理认同;

     二是将这些价值观念、审美趋向、心理认同高度浓缩为文本的文化经典,比如儒家经典;

     三是渗透于生产、生活各领域的鲜活的传统文化元素。

     从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中提炼、归纳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形成文化经典,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的。更为困难的是,如何将这些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文化观念,这些包含在文化经典中的内容,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再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将这些文化的种子真正播种到青少年的心田,令其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后面这一过程,也就是习主席强调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才是我们当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的工作核心。

     最近几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院在通过网络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面向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利用这个机会,我们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曲阜师范大学是一所已经有60年历史的师范学校,她设学于孔子、孟子的家乡,传统文化积淀相对厚重。这是我们的两个突出特点,也是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准此,在面向青少年开展儒家经典及其他文化经典教育的同时,我们将经典中的人物、故事分解出来,从多元视角对艰涩深奥的文化经典做三点透视。同时,配合经典内容,遴选一批包含优秀文化元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制作微电影、小视频,每个三五分钟,八九分钟,最长也不超过三十分钟,放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或者直接在课堂、课间播放,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我们紧扣汉字教育、民风民俗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制作了一批小视频,比如每集讲解一两个汉字,透过该字了解古代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等文化活动;每集介绍一个传统节日,系统介绍其中包含的饮食、服装、文化记忆等内容;每集或多集介绍曲阜当地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桑皮纸、楷木雕、渔鼓、四平调、简板大鼓等,侧重展示遗产的技艺传统、文化影响等。

     再次,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与语文教师一道,钻研语文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汇到听、说、读、写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课外活动。比如,我们制作了一批优秀古代诗词的配乐、扮演朗诵,每集5分钟,吟诵一首诗,作为小学生课前的辅助教学材料。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正在与“中国山东网”合作,设计了七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频道,以周为单位,每天推出一个频道,每个频道一次推出一个小节目或小文章,将传统文化元素贯注其中,希望通过这种散点渗透、春风化雨的形式,灵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

     我们衷心希望加入到中国文化网络传播这个大平台中来,与大家一道开展工作。也热切期望各位同道能莅临曲阜师范大学,具体指导我们。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相关链接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姜军致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共建网络文化圆梦园 给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倡议书

     楼宇烈:互联网要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喻国明:在意见对冲与妥协之中“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

     陈劲:中国企业国际化新使命——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

     金海峰:诗书礼乐——为往圣继绝学

     黄朴民:中国文化的网络传播要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杨青:乐教是社会和谐之源 ——乐教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张殿英:我对中国民乐及网络传播现状的认识和期望

     纪清远:在网络传播中有关传统诗、书、画艺术的审美要点

     编辑:锺浅

     【出品】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