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平:互联网平台与文化创新
2016/5/28 子曰师说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腾讯儒释道频道主编张顺平在分论坛二“网络文化回顾与展望”中发表题为《互联网平台与文化创新》的讲话。

     以下为发言内容:

    

     发言人:张顺平

     腾讯儒释道频道主编

    

     腾讯网2013年6月、11月先后创建儒学、佛学及道学频道,是目前门户网中唯一同设儒佛道频道的。今天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和同道交流关于文化创新的浅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文化的力量

     我们在重视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力量的同时,要强调文化的力量。这可能会使大家联想到约瑟夫-耐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讲“文化的力量”与“文化软实力”当然有关联,但也有不同的侧重。首先,“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而言的,是依附于“硬实力”而发挥作用的,我们讲“文化的力量”强调“文化”本身所“独有的力量”,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力量”,也强调文化本身的“主体性”。同时,“文化软实力”更多着眼于在国际竞争中展现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首先侧重它在民族精神塑造、个体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在力量。

     文化的力量展现在哪里?可以简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

     一是民族精神的塑造。我们重塑民族精神,最根本的依靠文化阐扬,离开文化阐扬,塑造民族精神非常困难。民族主体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些话题是由费孝通老先生在20、21世纪之交提出的,可以说视域宏阔,高瞻远瞩。费老不在了,我们应该沿着他的足迹继续探索努力,通过阐扬中华文化来塑造民族精神,树立主体性,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提升精神境界。中华文化很重视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有四境界说,所谓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宋明儒有非常丰富的“功夫论”,如王阳明、朱熹、二程子、周敦颐都有各自不同的“境界”,佛、道的修行更有丰富的“悟道”、“证道”的境界,这些“境界”一定是存在的,不是虚构的,因此它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建设的作用一定也是“实在”的,这个不能忽视,而且是文化力量的重要展现。没有一定的精神境界,我们的精神领域想要提升也是非常困难。

     三是提升民族素质。文化说到底作用于人心,人心主导人的一切。因此通过文化的阐扬,对我们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个人和民族的素质。我们一切伟大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本上有有赖于人的素质,这是文化力量最重要的呈现。

     2中华文化特质

     据统计,文化一词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不同的文化系统对文化的定义差别很大。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如同《周易》贲卦“彖辞”所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是天、人相对而说,而且是人文依据天文,文化的作用在于“化成天下”。

     中华文化是“无神”的文化,没有一个“上帝”,尤其是没有一个“人格神”,但是中华文化有非常强大的形上之道,有所谓的“天道”“心性”,一切的伦理教化功能和现实功用都是依据形上之道开发呈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忽略或无视形上之道,来强调文化的伦理教化功用,是没有根基、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中华文化固有的形上之道。只有非常强大的形上之道,才能在“神”的空间里发挥“无神”的作用。

     从儒家本身来讲,无论是《中庸》、《周易系词》还是在《尚书》、《国语》乃至《论语》里面,都能见到阐扬形上之道的丰富内容,宋明儒的不同学派一直到现代新儒家都对形上之道有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性阐发,这些可以视为非常宝贵的资源,更需要我们继续阐发。

     3文化创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国家领导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一项时代重任。实际上,就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而言,“生”与“新”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周易》讲“生生不息之谓易”,“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体现,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彰显了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大学》讲“日新”、“新民”,《易-系词》讲“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中华文化自身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创新力量。我们讲到“传统”常常有一种误解,好像“传统”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东西,实际上,过去历史上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有创新,儒学如此,佛道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能呈现其内在的创造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讲到文化创新,学者们有三个角度的概括:返本开新、推陈出新、综合创新,把握了文化创新几个重要的维度。

     研究战略的人在讲,中美未来的较量,是创新能力的较量,我们国家的五大发展战略中,创新是第一战略。可见,对创新的重视是足够的。

     在此特别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基础学科的创新有不同的侧重,相比之下,对它重视还显不足。文化创新对方法论的创新有推动和指导作用。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展现内在的创新能力,对方法论创新、自然科学、科技的创新会有根本的推动作用。

     4互联网平台对文化创新有推动作用

     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存和生活的革命性影响远未完全呈现出来,它所具有的平等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对文化创新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平等性,互联网的出现,不断拉平不同主体间的差距,在主体地位、意见表达、思想传播等很多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平等性,这有助于不同主张的了解和交流,对创新有利。

     二)包容性,互联网以其巨大的容量空间,客观上包容了许多差异很大的思想和内容。费孝通先生描述中华民族为“多元一体”,互联网平台的包容性使文化的“多元性”得到更充分呈现,有助于增强文化活力,从而推动创新。

     三)开放性,互联网随着技术发展和内容更新,在横向和面向未来的纵向方面都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也意味着拥有巨大的创造性空间。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理由,互联网平台会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和推动者。

     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重任,希望互联网技术与内容的发展能够对文化创新做出有益贡献。“阐旧邦以维新命”,也期待着中华文化依据其自身与内在的逻辑,开创出全新的天地。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相关链接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姜军致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共建网络文化圆梦园 给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倡议书

     楼宇烈:互联网要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喻国明:在意见对冲与妥协之中“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

     陈劲:中国企业国际化新使命——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

     分论坛一:

     金海峰:诗书礼乐——为往圣继绝学

     黄朴民:中国文化的网络传播要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杨青:乐教是社会和谐之源 ——乐教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侯茜:传统艺术的不传统弘扬

     单承彬: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思考

     张智华:中国网络文化发展路径 ——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何转化为网络文化

     分论坛二:

     倪宁: 关于网络广告文化的传播

     石刚: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及其控制

     施旭升:“互联网+”时代的戏曲命运及其选择

     王宇红:让有声语言在网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 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卢蓉: 网络文艺“网络基因”探析

     王海:改变青年,改变世界——网络文化22年的回顾与展望

     伍刚:创新:网络强国战略视角下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出品】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