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春秋怎么玩,现在也能怎么玩
2016/12/30 子曰师说

     信息来源:新侨报 作者:黎莉/文

     张紫艺/摄 发布日期:2016-09-09

     黄朴民: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学院教授

    

    


     历史其实是一门智慧学

     新侨报:能玩转历史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有哪些附加值?

     黄朴民:我跟历史打交道有近四十年了,从小就喜欢这个。我觉得历史好的人,生活应该比较充实,遇到什么事情,特别是不开心的事情,想想历史上那些人物也经历过这种境遇,心情就能豁然开朗。同时也能让视野变得开阔。了解了历史之后,我们回头再来看现在的世界,会发现有些事情在进步,有些事情在重复,有些事情则在倒退。当你能跳出来纵观全局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不一样了,认识问题会更深刻,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更公允,而不太会被历史流传的主流观点影响。

     新侨报:这样看来,是不是你们更能理解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立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黄朴民:孟子有句话叫“知人论世”,就是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宏观大背景下去认识人和事。历史其实就是一门智慧学,它包含了人生的智慧、社会的智慧,还有政治、战场上的大智慧。把这些智慧用在哪里都是有用的,看待今天的国际事务亦然。

    

     新侨报:我们经常在说,历史就那七八样花色,轮回着转,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朴民:哲学上有个理论叫“否定之否定”,就像《无间道》的主题曲唱的那样“从终点回到原点”,变成了一个圆圈。这也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每一次结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当然,这个开始不可能是在原来的位置上画的,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改变升华,只是在形式上可能还保持和上次类似的模式,给人一直在“轮回”的假象。我们知道“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说明真正的历史是在不断前进的,不可能完全重复,只是它们“往往有惊人的相似”,所以我们才说可以“古为今用”、“借古鉴今”。

     新侨报:现在有种说法认为历史只能算作逻辑真实,但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这个怎么理解?

     黄朴民:每个人看待一件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那么历史既然是人为记录的作品,肯定会沾染上不同记录者的不同看法。历史的真实性我觉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实打实的,比如考古工作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物件放在那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另一方面,关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就会比较见仁见智。比如司马迁的史学家地位是我们公认的,他写的《史记》中,关于“霸王别姬”这一段,细致到刻画了霸王虞姬两人在四面楚歌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对话。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你是怎么知道这么私密的事情的呢?但反过来我们又说,在当时的情景之下,感情深厚的他们,告别时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虽然不确定对唱的是哪几句歌,但这个事情大家会觉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就把它当做正史保留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逻辑真实”。

    

     新侨报:这样看来,是不是我们也不用太过追究史书上写的细节到底是不是真实了?

     黄朴民:一方面我觉得学历史也不用拘泥于追究这种细枝末梢,而是应该把目光集中在历史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那些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上。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也确实有必要继续进行比如考古挖掘这方面的工作,对历史原样进行一种细节性的填补。当然,我觉得历史学的作用和重点并不是在还原以前,而是应该在还原以前的基础上作用于当下、展望未来。

    

     酒杯碰酒杯比用枪口瞄准来得好

     新侨报:你为什么特别偏爱春秋史?

     黄朴民:春秋历史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但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军事、政治思想。事实上历史的精彩和价值往往就在这种变化中,沉闷的历史是不太会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喜欢看每个朝代的开国那段和中衰那段,这些特殊时期会有很多“宝贝”可以挖掘,中间比较平淡的就没什么看头了。所以像春秋这种大起大落,有很多“戏剧冲突”的阶段,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能给后人留下思考空间的。比如当时那些大国外交手段,军事上的经典个例都是到今天还能给我们启发的东西。

     新侨报:春秋时期很多战争的案例都很经典,你觉得它们的精彩点在哪?

     黄朴民:实际上战争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行动,它是一个综合行为,全方位的角逐,是多层次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高地,道德是标的、方向,文化是根本,软实力、硬实力是多管齐下的。像齐国对鲁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它用一种经济手段,实际上符合了《孙子兵法》讲的一条重要原则。孙子认为战争最好的解决手段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主要的做法是上兵伐谋,这个伐谋里面包括经济上的控制与反控制,文化上的渗透与反渗透等等。这是全方位的来控制对手的做法。

    

     新侨报: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周边环境与国际局势,有没有可以从春秋时代借鉴的外交策略?

     黄朴民:春秋的时候有个“向戌弭兵”的事情很有名。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一点,就是对话、谈判、妥协,比较于冲突、战争一定要好,我觉得我们要树立这种价值观。通俗的来讲,原来是对手,现在还是对手,但是用酒杯碰酒杯总是要比用枪口瞄准来得好。民众一定要清楚,打仗不是好玩的事情,打仗是要死人的,不到最后底线千万不要轻易言战,不要把战争作为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待,不要光是一腔热血。

     第二,说明大国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一定有平衡、有底线,不要侵犯到对方的核心利益。弭兵大会当中,并不说要相对弱方放弃你的权力,放弃你的霸主地位,更不能要求晋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两个都不可能,因为这个是触了底线了。

     第三,要尽可能争取同盟国的理解,作为盟主或者精神上的领袖,我们中国从来不禁门的,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上或者物质上有影响力的大国,还是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控制小兄弟之间认识事情的利弊轻重,使得他们不至于给大国主要的核心利益构成干扰、造成危害。

    

     新侨报:世界将来有没有可能真的实现一体化?

     黄朴民: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中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毕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愿意接受西方强加给我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他们也一样。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发展的道路,世界不可能真正走向统一。即使在形式上统一,也具有实质上不同的、多元的组合。我们要减少多元组合的对抗性,增加这种多元组合理念的互补性,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形式上即使有所谓的表面统一,但我觉得实质上也不会统一,而这种“不统一”可能才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

     相关阅读:

     黄朴民:读史的三个境界

     知人论世的样本:《论语·先进篇》品藻

     绍兴在外文化名人黄朴民:传承绍兴文化之“魂 ”

     黄朴民 | 自勉的镜子: 读《论语·子罕篇》有感

     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黄朴民:内圣外王之道:《论语·尧曰》的境界

     黄朴民: 答辩追忆

     践行“礼乐”的一个范本:《论语.乡党篇》发微

     黄朴民:从孝道到德治——读《论语.为政》札记

     黄朴民:门外说“礼”

     黄朴民,章丽琼:羊祜《平吴疏》的战略决策思维

     编辑:锺浅

     微信号:子曰师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