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远嫁一梦遥:《诗经·卫风·竹竿》
2017/2/9 子曰师说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这首是《红楼梦》中宝玉在警幻仙子处听得的仙曲《分骨肉》,这首曲子是敏探春的一生写照,她之所以在薄命司中,皆因她的远嫁。

     一句“各自保平安”道出了远嫁的悲哀与无奈辛凉,远嫁,抛闪的又何止是骨肉家园?纵然是为爱远嫁,可是渐渐地发现所放弃与牺牲变成了心中不敢触碰的角落,当初的无怨无悔,也变得不那样确定了,我真的无怨,真的不悔吗?

    

     籊籊①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②。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① 籊(tì):长而细的样子。

     ② 傩(nuó):袅娜,形容女子走路时有节奏的样子。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可见,诗人亦是一位远嫁的姑娘,她的想念细腻甚微:我曾和伙伴们在淇水边那种又细又长的竹竿钓鱼哟,泉水清清流淌在左边,而淇水呢,就在右方滚滚奔腾着,那时的生活多惬意啊。可是如今我却和父母兄弟远隔天涯。这一根小小的竹竿,吊起了诗人对家乡无边的思念:那是未曾出阁时的游戏,青葱岁月,我们三五成群来到河边钓鱼。如今我只能坐在这边每日靠着回忆来重温,远嫁是女人两难的痛,我抛弃了父母兄弟,抛弃了朋友家乡,来到了这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只有我的心,最清楚明了。

     淇水依旧在右方滚滚奔腾着,泉水还是那样清澈地流淌在左边,我终于得偿所愿回到家乡,驾着小船在水中游玩,只是我已不是那个懵懂天真的姑娘,而是一个佩玉巧笑的妇人了。我不能再和伙伴们一起钓鱼玩乐,只能借助这一叶小舟来稍微宽解我心中的情愫。

    

     即便是故地重游,虽然物是人非,倒也可以略慰离愁,只是连这般景象都不过是心中所想,诗人的这种远嫁思乡的悲仿若涓涓流水,流淌在心间,滴水穿石。历史上的远嫁多数是不得已而为之,女人根本无从选择,故而在思念家乡、亲朋好友的基础上,多出来的更多是对这桩无可奈何的婚姻的怨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便是对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远嫁的评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对于和亲王昭君来说,在一场政治婚姻中,爱情,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仅有的安慰也只能从自己带去的琵琶中得到,“魂归故里”即是毕生的愿望,又是天大的痛。

     清代的魏源在《诗古微》中考证“亦许穆夫人作”,即是说这首诗为许穆夫人远嫁思乡所作。许穆夫人也是一位不幸的远嫁女。

    

     许穆夫人的母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宣姜,她的姨母则是文姜,这对姐妹花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很好的名声,她是宣姜再嫁公子顽后所生的女儿,她的出生便带着非议。她遗传了母亲的美貌,和姨母的政治头脑,所幸那份放荡不羁已经被过滤掉,剩下的是果敢和泼辣。

     当她逐渐长大,许、齐两个诸侯国都派了使者求婚,一方面他们得知这个女孩子有着绝世的容貌,另一方面这更是一种政治行为,结盟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许国出了重礼,果然打动了许穆夫人的父母,他们打算把女儿嫁到许国去。此时卫国的国君是许穆夫人的堂哥卫懿公,他是个出了名的昏君,作为堂妹的许穆夫人似乎早早看到了她堂哥日后败国的情景,心中不免生出丝丝寒意来。因此对于婚姻当时还为少女的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她有着政治家的头脑,思虑着既然她的婚姻注定与爱情没有关系,那么就按照交易的法则,做一笔最合算的交易。那一箱箱的聘礼,不过是虚华且短浅的东西。许国弱小,离卫国甚远,如果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根本没有能力前来营救。而齐国强大,同卫国又是紧邻,如有危难,齐国是最有能力相助的。可惜她的父母与国君卫懿公都是目光短浅之人,坚持着把她许配给了许国的国君许穆公,因此后世称她为许穆夫人。

     再说昏庸的卫懿公,他尤爱养鹤,在自己的宫苑中养了成群的白鹤,最荒唐的是他还封鹤为“将军”,待遇享受比士大夫还要好,他征收“鹤捐”,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60年,北方狄族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此时的军士百姓哪有肯为这样的国君效力的,于是卫国很快就灭亡了。许穆夫人得知卫国逢难,便恳请许穆公出兵相救,许穆公怕惹祸上身,自然不肯出兵,许穆夫人便带着自己随嫁的姐妹亲自赶回卫国,与自己的哥哥即刚刚被拥立为卫国国君戴公相见,共谋复兴大计。她所写下的《载驰》便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诗中许穆夫人的义正言辞与救国决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叫人叹服。

     如今交通发达,距离早已不成问题,远嫁已经最为普遍,即便它已变得普通,可是当女人戴上婚戒的那一瞬间,心中仍不免一阵刺痛,那是一场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告别仪式:告别曾经熟悉的一切的痛,和决心开始融入全新世界的痛。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竹,挺拔修长,四季青翠,自古以来便倍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而文人墨客对于竹的颂咏更是不胜枚举。在魏晋期间,有“竹林七贤”,便是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之兄阮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他们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竹的种类繁多,最为知名的便是湘妃竹,上古时期,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长相秀美,贤德温良,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的继承人舜。舜帝继位后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经常在边境骚扰,舜便亲自南征,娥皇、女英也一同随军同行,留住在湘水。可是在大军征战道苍梧的时候,舜不幸病逝,葬在了九嶷山下,娥皇、女英接到噩耗,整日痛哭不止,直哭道两眼滴出血泪来,洒在竹子上面,染得竹子斑斑点点。即便如此痛哭也化解不了姐妹二人对于舜的思念,二人最终还是投水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娥皇、女英,便供奉为湘水女神,而经她们哭过的竹子上面皆是紫晕,便名为“湘妃竹”。

     竹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多优秀品格:它的宁折不弯为正直;它的外直中通是虚怀若谷,它的顶天立地堪称卓尔不凡,它的节节高升可谓奋进不止,而它的任劳任怨更是一种难得的担当,此外,竹还代表着平安,中国自古便有“竹报平安”的说法,这是因为竹在纸尚未发明时,一直作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

     唐朝的李贺有《竹》一诗,是对竹的生动贴切的描写: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相关阅读:

     诗经中的植物【1】

     诗经中的植物【2】

     诗经中的百种相思

     微信号:子曰师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