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诗书礼乐”进校园 探索中国文化自信教育之路
2017/3/10 子曰师说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 杨祎)今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政治部歌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孙丽英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院长金海峰教授等在长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师大附中等学校的详细调研,整理出一套“诗书礼乐”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有与原来教学对接的良好基础,可以迅速落地并植入现有教育中。

    

     诗代表中国的语言,书代表中国的文字,礼代表中国的礼仪,乐代表中国的声音。“诗书礼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最适合青少年的教育体系。

     把传统教育比较好的方式引用到现代教育中

     孔子的教育体系为“六艺”,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诗书礼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便是从孔子教学的经验得到启发所创的。诗,过去专指《诗经》,现泛指诗词;书,过去专指《尚书》,现包括读书、作文、习字;礼,过去有《周礼》《仪礼》《礼记》,现代转化为青少年举止修养、行为规范、社会礼俗、礼教意义;乐,古代因古乐谱佚失, 有名无经,所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有六经之名得五经之实。从文学、史学、哲学人文社会的三大主科的角度看,六经中的《易》谈哲学,《春秋》为史学,“诗书礼乐”便是文化文学。“诗书礼乐”体系,将传统教育比较好的方式引用到现代教育中,为青少年国学教育提供的最佳方式。

     “以诗言史以诗言志” 提升大众文化素养

     《中华好诗词》的走红体现了国人对诗词的喜爱。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从诗经开始,中华民族对诗就有独特的爱好。《中华好诗词》火爆的现象,体现出国人对于精神上的渴望,而《中华好诗词》点爆了大众的需求。《中华好诗词》不会仅是昙花一现,诗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应该成为一个人修为不断提高的表现。我们现在爱好的只是它在艺术上的感染力,实际上如果深入到诗歌中,“以诗言史,以诗言志”都是对大众文化素养很好的提升。因此这方面的修为不仅是一时的爱好,更要伴随人的一生。

     “诗书礼乐”体系可以与现代的教育无缝连接

     语言的苍白体现了现代人知识积累的匮乏,中国人说话讲究引经据典,喜欢“子曰”“诗云”。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想要达到这点,就需要教育长久的坚持。“诗书礼乐”进入到校园之后,强调的就是落地。“清晨诵诗一首、间操演礼一则、午后习字一法、放学赏乐一曲、经典日读一页。”就目前而言,依靠学校的师资力量就可以很好的接纳这套体系。“诗”可以由语文老师承担;“书”在读书这方面由语文老师承担、书法这方面由书法老师承担;“礼”由德育老师承担;“乐”由音乐老师承担。“诗书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与现代教育无缝连接,软性着陆。长期坚持,学而时习,立德树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原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