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
2015/4/14 中科院之声

     目前科研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谁能申请到项目、文章发表的署名、专利如何转让、职称评定中的问题、成果如何分享等,让许多科研人员困惑不解。从小处说,这些问题将影响个体对科研的认识、态度和发展;从大处说,这会影响到国家科研的成果和发展。研究人员要正视科研现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理顺,无疑为个人从事研究的发展大有裨益。目前,科研人员还面临着以下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处理和面对这些问题也是对科研人员的挑战。

     圈子的问题是一个讨论很久的话题了。一个研究生步入科研,就要有导师,自然师生关系就亲近。于是,一个最简单的师生关系圈出来了。你和我都是同事,还具有海外交往的关系,朋友圈就出来了。以后,还有更大的学术圈、专家圈,最后成了关系圈、利益圈等。因此,能否融入一个圈子,能不能拉近关系,能不能成为自己人,对于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就是能否得到经费。圈子就是围城内外。城外的人难进来。一个融洽的圈子,自然会对学术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圈子也是一种保守势力的壁垒。在一个圈子内,存在着各种平衡关系,处理不好,将不利于学术的自由发展。

     经费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个人、团队没有经费就无从谈起科研。当然不排除个人爱好,只需要计算机或者不太复杂的工具等,那么就自己玩了。现在的科研往往是大型的,涉及到很多方面,设备仪器的,材料的,制造加工的、软件和硬件、甚至实验室、厂房的运行维护、合作等等,花费不小。因此,只有入了圈,才能拿到项目,拿到项目,便拿到经费。这样,才能把一个团队做大,项目做大,大家才有发展。经费能成就一个人、一个团队,经费能够把一个凡人造就成神,经费也会把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经费的背后是项目,项目的本质是经费,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然而,项目在立项的时候,经常是大动干戈、煞费苦心的笔墨春秋,其实真正要做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因此,现在的科研要避免这种浮夸之风,还是要实打实地做些事。而不是看谁的项目书写得精彩生动,看谁是这个领域的老大,还是要看内容。一个部门或者研究所,究竟有多少项目才算合适,这是个应该考究的问题。反过来说,考评体制下的人均经费,逼迫科研人员去拿项目,而不是拿出成果,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科研人员只是为了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科研的产出变成了项目数,而非有多少个真家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因此,日本‘马桶盖现象’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也涉及到企业的发展与面向问题。话说回来,项目的本质应该是真正在学术上或者说在理论上,在实际中是做出什么有用的东西,真正地有价值的东西,真正有所建树的东西。因此,项目的立项就要根据各自所长来有的放矢的工作,逐步向前推进和发展,而不是什么拔高。项目成就了首席科学家,但真正成就的应该是整体科研实力。说狭隘点,应该成就的是加工制造技术、理论分析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上等。

     现代的科研已经很少有属于单打独斗型的,一般来说都是有一个团队来经营或者运作。团队的整体实力越来越重要。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团队里要有各种学科的人,要有各种技术的人。在一个团队里,要学会借力打力,要学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团队里,人们可以听见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各抒己见,为了共同的利益,发挥个体最大的长处,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朝气蓬勃的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进程中有所成就。因此,要处理好海龟和本土人士等诸多关系。要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构建团队的精神和气质,每个成员都有职业操守。很多诺贝奖的发明发现是科研人员在无意中发现的,而不是有意为之。

     研究方向无疑是团队和个体的生存方向,这是一个团队最应关注的问题。项目的根本问题是研究方向的发展问题。涉及到是否是国家利益的项目,是否解决实际工程中和民生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等。因此,应该在几个研究方向上凝练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兴趣是一个方面,国家利益是更大的方面。

     面对复杂的外部情况,研究人员的心里问题、心里素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一心一意做事情。前提是要有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环境,自我能够掌控的环境,这样才会有发现和创造。如何面对社会上名利的诱惑,如何面对工作中涉及到很多的实际问题,文章的署名,成果的分享等问题,一个智者,就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很多问题,也要想开。

     在研究的道路上,研究人员就要站高望远,要有眼光去捕捉前沿问题,思考和判断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信心,没有信心便一事无成。在浮躁中取静,在寂静中取胜。研究人员也要向命运挑战,只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毅力才能走到最后,实干加巧干才能异军突起。对生活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对问题倾注真情,对未来充满深情,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然而,目前科研面临的关键问题还是科研人员能否有创新思想、创新思维的问题。这个问题就需要科研人员勇敢面对自己。自己是否真的能够下功夫,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玩玩。能否在一个团队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能否一起奋战,是一个关键。

     走在险途上,之所以还会有人继续向上坚持攀爬,并不是因为他胆量大,无所畏惧,而是因为那一路无边烂漫的风景,让他看得心动,让他看得入迷,让他不忍放弃。因为,只有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才会捕捉到意想不到的风景。因为,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目标,登上最高峰,就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在苦与快乐中收获。

     展望未来,科研人员在面对今天转型与变革之际,要抓住机遇,历练胆识,走在前沿,真正解决一些有代表性的难题和问题。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研究人员要轻装上阵,理顺各种关系。同时,管理部门在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上要尽量人性化管理、安排与设置,减轻科研人员的压力,让科研人员可以一门心思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慢慢地,我们会走向一个宽广的大道上。

     来源: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作者鲍海飞,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