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报告中的学术规范
2016/1/11 中科院之声

     学术论文的道德规范在学术界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在我国也已获得广泛的认同,成为绝大多数学者遵守的准则。但是,学术报告中的规范问题在我国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不是白纸黑字就不必介意。其实,论文和学术报告都是学者发布和介绍自己研究成果的形式,既是学术就有规范,关系着学术的严肃性和学者的声誉。

     将近二十年前,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皮特·沃克实验室做博后期间,皮特曾邀请蓝藻生物学界的一位牛人到植物研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一个实验室,保持10个左右的团队)讲报告。这位教授思维敏捷,也喜欢与人交谈,颇受研究生、博士后的欢迎。他访问期间讲的两个报告中有一个是关于蓝藻互补色适应分子机理的研究。所谓互补色适应就是有些蓝藻在红光下经过几代繁殖呈现蓝色,在绿光下则呈现红色,涉及细胞里感应光质的蛋白和信号传导途径,引发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基因丛在不同光质下的表达。在他之前,已有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弄清了藻体显不同颜色的原因,但寻找感应光质蛋白多年未果。这位大牛在一旁看出门道,横空出世,找到这个感应体和信号传导途径。说实话,他的研究工作是扎实、突出的。但是,那天讲报告的时候,大牛一时意气风发,向听众介绍,四十年多前有人提出蓝藻互补色适应与藻蓝蛋白/藻红蛋白的更替有关,最近他的实验室研究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机理,之后就是他的发现的故事。现场气氛比较热烈,但是几位小同行不高兴了。会后,植物研究实验室的另一位教授找到皮特,谈了好久才离开皮特的办公室。实验室一位来自德国的博后也找皮特谈了这件事。皮特看见我问我对报告有何看法,我说报告听起来像是之前的历史是空白的。一位曾引导我从事蓝藻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法国女教授正是研究蓝藻互补色适应的主要贡献者,我当然也向皮特表达了对报告的一点不满。大牛访问结束离开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后,皮特写了一份email给他,抄送给我们几人。在email中,皮特感谢他的访问,赞扬了他的学识和受欢迎程度, 之后,言辞一转,严肃地批评他对听众隐瞒了他人已做出的重要工作。那位大牛回信给皮特,抄送我们,虽有辩解之意,但也清楚明白地表达歉意并表示将在以后加以注意。我本来觉得,一个报告有些该介绍的背景没有交代,虽令同行不快,也并没多严重,但这件事使我真切体会到学术报告的严肃性。

     回国十几年来,看到我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日益提升,对道德规范越来越重视,学术论文中的问题也逐渐减少。但是,在与几位好友交谈中都感到学术报告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关注。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类:

     1、项目负责人未经许可把参与项目的其他单位或实验室的结果放到自己的受邀或大会报告中,不申述是他人的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介绍。参加项目免不了每年要把一些结果发给项目负责人,一是汇报进展,二是供项目层次整合总结。这种内容一般只能限于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供,在项目的中期汇报会、终期验收会上或其他代表项目、单位接受评审的场合使用。项目负责人(甚至参加项目的其他人)在其他场合把别人提供的数据当成自己的研究结果加以介绍,或者即使申述是他人结果但并未得到许可而在学术会议上公开,都是不应该的。

     2、面对大同行,在学术报告中隐去他人文章已经发表、结果已经公布的事实,只介绍自己跟踪改造的工作,导致听众误以为某个发现和结论是报告人做出来的。更高级的是,有些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人把自己的发现和自己验证别人发现的结果一路讲下来,没有任何说明,结果听起来像是整个领域重要的发现都是他/她的。故事当然完整优美,但学术的严肃性尽失。与这些相比,前文中被皮特批评的那位大牛的一点过失还算情节轻微。

     3、采取“模糊数学”的讲述方式,使得合作者或者以前工作过的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听起来都像是在报告人主导下取得的。多年前,一次在外地参加学术讨论会,一位年轻“海龟”讲报告介绍自己的工作,说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末了,主持会议的长者憋不住了,要求他说清楚哪些结果是他自己建立实验室以后做出的,哪些是他在国外学习的时候那个实验室做出的。虽然气氛略微尴尬,但我想,这一次经历对在场的年轻人(博主当时也是年轻人之一)一定是十分有教益的。还有的时候,听报告人介绍自己的工作,讲到他/她与某实验室合作发现了什么,后来查阅论文,从署名和那项发现所需要的技术和基础来看,报告人的实验室只是做出过一些辅助性的贡献。这种情况表述为“本实验室参与了某某实验室、某某实验室的合作研究,我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更符合事实呢?

     诚然,学术报告的影响毕竟不像论文那样久远,但也应该同样遵守学术的规范。这种规范或许没有见诸文字例律,只是写在学者的心里,弥漫在学界的空气中,但它是悬在学术讲坛上方无形的剑,鉴照着学术界对上天的承诺。中国学术界处在成长之中,今日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界所瞩目,学术规范略有滞后,但也必然日趋成熟,内化于心,成为一种广泛的自觉。

     作者徐旭东,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徐旭东科学网博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