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力”为什么晚上更容易爆出?
2016/8/10 中科院之声

     随着奥运会的开始,全世界的运动迷和普通观众的视线都转到了巴西里约热内卢,自动将自己的时间调整到了“奥运时间”—— UTS-3 ,比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晚3个小时,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这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是个福音:因为最重要的活动和比赛(比如开闭幕式、很多比赛的决赛)一般都安排在晚上进行,对我们来说就是上午或者中午,不用再辛苦熬夜了。不过为什么重大比赛安排在晚上进行?比赛时间和选手的竞技状态有什么关系?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重大比赛安排在晚上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业上的考虑,毕竟晚上的比赛会有更多人看,广告费花得比较值。但从运动员自身生理的角度来看,这样安排也有道理。生物节律影响着人体的各方面表现,包括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无论是短跑、游泳等竞技项目,还是羽毛球、网球这样的技巧项目,晚上的表现都要更好。

     一般来说,对于高强度、短时间的无氧运动(比如短跑等),比赛时间对于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影响可高达20%。在以往的研究中,运动员在傍晚和晚上的竞技表现最佳。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人体基础体温的周期变化:体温最高时,运动表现最好,而这往往是在傍晚时分。有研究指出,肌肉温度每降低一度(30-39度间),肌肉力量减少5%。不过热身运动、湿热的环境都可能改变体温,因此傍晚时较高的体温,并不是傍晚成绩较好的唯一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荷尔蒙的分泌与日夜周期有关,从而影响了运动表现。比如雄性激素、皮质醇,都会在一天中发生变化。雄性激素(睾酮)可以加速肌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竞技表现。皮质醇则被认为是应激荷尔蒙,在压力之下会大量产生,主要效果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因此长时间高水平的皮质醇,会使肌肉萎缩、影响力量。皮质醇促进肌肉代谢、睾酮维持肌肉力量,是一种平衡关系。这两者都在早上最高,在晚上到午夜最低。而晚上训练会显著减少皮质醇,使得睾酮/皮质醇比例升高,从而提高夜间表现。

     不过个体也有区别,有些人喜欢早起,有些人习惯晚睡,这种生理时钟的偏好,也会影响运动员表现巅峰和低谷的出现时间。人的生理时钟是由遗传、生理等内部因素,以及环境线索、社会因素等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生理节律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根据生理节律(起床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早起、适中和晚睡者。为了研究这三类人在一天中的运动表现有何区别, Facer-Childs 和 Brandstaetter 找到了121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70名,平均年龄22.5岁),在一天中的六个时间点(7、10、13、16、19、22点)完成体能测试。他们发现,每种生物节律的运动员有着不同的竞技表现规律:最好和最差的成绩在不同的时间出现。早起的人在上午和中午表现最好、晚上表现最差;而夜猫子在傍晚和夜里的表现最好,而在早上表现最差——平均比最好的表现差26%,这个差距是巨大的,在奥运赛场上,1%的差距可能就意味着金牌和第四名的区别,而一个顶级运动员在“不对”的时间比赛,可能还比不上三流选手。

    

     图片来源:Facer-Childs E, Brandstaetter R (2015). Current Biology

     生理时钟并非不可改变。专业运动员往往有生理节律调整的训练。根据生理节律的适应理论,训练表现在每天最高强度训练的时间最好,也就是早上训练的人,早上表现最好;晚上训练的人,晚上表现最好。但有趣的是,在一项为期6周的体能训练实验中,早上训练组的运动员,在早上和晚上的表现都有进步;而晚上训练组的运动员,却仅在晚上的表现有所提高。另外还发现,在闷热潮湿、昼夜温差小的地方进行训练时,训练-表现的时间匹配就会消失。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如果知道什么时候比赛,那就在比赛的时间进行训练;如果不确定比赛时间,就在早上训练,效果最好。

     时间对于运动表现的影响,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决赛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好成绩:由于决赛往往在晚上,运动员们的生理节律也调整到了“夜猫子”模式,在晚上决赛的表现,自然也就好于在白天的预赛和半决赛了。所以,如果你想看最刺激比赛,选对时间很重要。

     参考文献:

     Chtourou, H., andSouissi, N. (2012). The effect of training at a specific time of day: A review. J. Strength Cond. Res. 26, 1984–2005.

     Facer-Childs E,Brandstaetter R (2015). The Impact of Circadian Phenotype and Time since Awakening on Diurnal Performance in Athletes. Current Biology, 25, 518-522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