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杂货铺丨音乐诗人鲍勃·迪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16/10/17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syCh Journal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10月13日,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获得殊荣,他也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音乐人。评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采矿小镇,1961年来到纽约,并在1962年发表了第一张专辑,而直到最近他依然有新的作品面世。其实鲍勃·迪伦对于美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贡献早已广为人知,他在1991年便获得了格莱美终生成就奖,2008年获得普利策特别奖,2013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而诺贝尔奖早在20年前就注意到了他——1996年他就曾被提名文学奖。

    

    图片来自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鲍勃·迪伦被视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摇滚歌手,是60年代民权运动的icon,而他的歌词更是充满对生活、社会、政治的反思。科学家中也有迪伦的大批歌迷,甚至用他的歌词作为论文题目。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 BMJ )的圣诞专辑中就有人总结了在标题中使用鲍勃·迪伦歌曲名称或者歌词的生物医学论文,以1997年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综述文章 Nitric Oxide and inflammation: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为代表,共有213篇生物医学论文引用了73首鲍勃·迪伦的歌,最常被引用的歌曲是《 The time they are a-changin’ 》(135篇论文引用)。在对该文的评论中,气象学家也举例说明,他们也热爱鲍勃·迪伦!

     英国《卫报》也用这首歌作为了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标题 Nobel prize odds a-changin' for Bob Dylan

     有很多人分析过鲍勃·迪伦的歌词。下面要说的是心理学家根据歌词反映鲍勃·迪伦心理变化的研究。2008年的这篇论文通过鲍勃·迪伦的歌词,研究了这位歌手在1962-2001这40年中的情绪变化。加拿大的研究者 Cynthia Whissell 博士把40年中鲍勃迪伦所写的402首歌的歌词(11.1万个单词)都放进了自己开发的语言情绪字典( Dictionary of Affect in Language,一个分析词汇情感和强度的程序)。这个字典根据自然语言分析,囊括了8742个常用的英文单词,从愉悦度(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唤起度(情绪的热烈程度)和想象力三方面对每个词的情绪性进行了评分。作者将每张专辑中的每首歌曲与词汇情绪字典进行对照,超过90%的词可以在字典中找到。按照时间,把歌曲分成了22个时间段(以年为基础,如果该年歌词少于3000单词则与相邻歌词较少的一年合并)。对照日常英语,迪伦的歌词总体上更为积极,但并不极端。对比每个时间段的歌词,的确存在情绪性上的变化,比如1965年的歌词较为消极而到1966年向积极方向变化,而这个时期歌词的想象力则较低。

    

     鲍勃迪伦人生轨迹,来自网络资源

     根据鲍勃·迪伦自述和别人为他写的传记,他的创作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他是雄辩家( rhetor ),73、74年以后是诗人( poet ),90年代后是智者( sage ),在歌词的表现上90年代后最为愉悦,而60年代最不愉快,90年代歌词的想象力也最高。这三个时期的歌词在文本上还有其他区别,比如在雄辩期,迪伦使用了更多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而在诗人期则较少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进入智者期,第一人称使用增加而第二人称的使用进一步降低。这也反应了迪伦在心态和思考上的变化。

    

     在鲍勃迪伦官方网站( http://bobdylan.com/ )上有超过60张专辑

     迪伦拥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包括早期积极参与人权运动、1966年经历严重车祸后中断巡演、重新复出、感情和婚姻生活的起落、宗教信仰的变化、经历各种批评也获得更多赞誉等等。将生活经历与歌词的情绪性进行对比,也发现了歌词对歌手生活的反映:比如1966年的歌词最为消极,正是他经历车祸、退隐的时段;而70、76-78年,歌词最为积极(虽然这时期他收到的批评最多,但也是寻找新方向的转型期),同样积极的还有96-99年,这段时期迪伦获得了不少大奖肯定;66、79、80年,抽象歌词最多,迪伦在1966年经历了摩托车祸,而在79、80年间重新回归了基督教。

     很多人会问,歌曲的灵感来自哪里?鲍勃·迪伦的回答是:“真正重要的不是歌曲从何而来,重要的只是带你去哪儿(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where a song comes from. It just matters where it takes you. )”——那些歌曲是他,也不是他。听众得到共鸣,才是歌曲的意义。

     Blowin' in the wind 大概是迪伦最为人所熟知的歌曲,无数的人翻唱过它。

     最后,推荐一部关于鲍勃·迪伦的传记电影——《I’m not there》,由六位演员扮演不同时期的迪伦——摇滚民谣时期是大女王凯特·布兰切特反串的,蝙蝠侠贝尔和小丑希斯莱杰也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迪伦。就像电影名称所说:“ I’m not there.”Where is Bob Dylan?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图片为电影《I'm not there》海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