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丨中国原生最美庭院树
2016/11/14 中科院之声

     说起银杏或白果,我想我大吃货国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作为一个原产我国的植物界大熊猫,银杏不仅有着挺拔的身躯、奇特的叶形,还能结出味(有)美(毒)的果实(种子)供我们享用!但是要说起银杏的身世,恐怕大多数人还了解的很不够哦!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辰山植物园的刘夙博士说说银杏的悲喜故事吧!

    

     新鲜美味有毒银杏仁几种吃法:剥壳爆炒、炖肉、炭烤

     1690年9月,德国博物学家坎普佛(E. Kaempfer)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师来到日本长崎。长崎和中国的澳门一样,本来是个小渔村,后来在16世纪中期的时候被葡萄牙人占据,成为他们的殖民地。1641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在赶跑葡萄牙人之后,实行锁国政策,把长崎作为日本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而且只允许中国和荷兰的商船停泊。坎普佛到长崎的时候,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自我封闭的东方神秘之国。

    

     美丽的银杏树在我国南北广泛种植为行道树或庭园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长崎,坎普佛见到了银杏树,这是西方人第一次见到这种独特而珍稀的东方树种。银杏的叶子是少见的扇形,正中常常有一个缺口,把叶片的先端一分为二;更奇异的是它的叶脉,总是呈二叉分枝,这在现存的种子植物中绝无仅有。作为一名博物学家,坎普佛理所当然地把这种奇树写进了他的著作《异域采风记》(Amoenitates Exoticae),还采了一些种子,后来带回欧洲,种在荷兰乌德勒支的植物园里。银杏的拉丁语属名是 Ginkgo 这个词就来自坎普佛在《异域采风记》中的命名。

    

    

     银杏树标志性的扇形叶片(@辰山帮看君 摄于辰山植物园)

     今天在英语里,银杏的大名正是 ginkgo;它还有一个别名是 maidenhair tree,意为“掌叶铁线蕨树”,这是因为它那扇形的叶子有点像一种叫掌叶铁线蕨的观赏植物。在法语里银杏也叫 ginkgo,只不过要按法国人那种绵软的语音读成“燃膏”罢了。

    

    

     银杏树可是分公母的哦!上图为雄树的雄花序;下图为雌树结的果。

     可不幸的是,Ginkgo 这个拼写是错误的,正确的拼写应该是 Ginkyo,也即“银杏”二字在日语中的一种读法。话说银杏在日语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名字,现在最常用的ichō(いちょう)是汉语“鸭脚”(银杏的别名,也是由其叶形而来)的读法;还有一个ginnan(ぎんなん),则是“银杏”二字的标准读法。和这两个名字相比,ginkyō(ぎんきょう)恰恰是最不常用的名字。然而坎普佛偏偏就以这个名字为正——而且还错了。

    

    

     银杏的落叶

     是坎普佛自己写错了,还是《异域采风记》在1712年出版时被排字工排错了?这个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却是以严谨著称的西方科技史家不愿意放过的。有人研读了坎普佛留存至今的全部手稿,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手稿的其他任何地方,他所写的字母g和y都区别得清清楚楚,偏偏在写银杏的名字时,他误把 y 写成了 g,所以是他自己写错了。当这个错误被“植物学之父”林奈沿袭之后,就再也没有改正的可能了。

    

     银杏的“果实”(实则为种子,银杏为裸子植物,顾名思义种子是裸露的,没有真正的果皮包被,算不上真正的果实。然而比较奇葩的是,银杏的种皮居然有三层,外层的黄色肉质种皮(左图)在成熟后会散发出醉人的恶臭,而中间白色坚硬的中种皮(右图)类似被子植物的果核,最内层的紧贴种仁的红褐色膜才是内种皮。(图片来源于网络)

     银杏是一种孑遗树种。化石证据表明,在近两亿年前的侏罗纪这一类植物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在接下来的几千万年时间里,银杏遍布了整个劳亚古陆(包括今天的亚洲大部、欧洲和北美洲)。然而,这却是一段艰辛的移民史。银杏偏好生长于溪边,在稍微干燥一点的地方就生长不好。可是溪边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许多蕨类和苏铁也喜欢生长在这里。为了避免和它们竞争,银杏采取了一套忍气吞声的策略:一是生长缓慢,每年只获取少量的养分就够了,决不贪多,其他的养分就任由别的植物吸收好了。二是在长到超过别的植物的高度之前绝不分枝,就只有一根精瘦的主茎;直到树梢见到了充足的阳光,才从容长出侧枝,逐渐变成一棵丰满的大树。当然啰,也只有在熬出头之后,才能考虑谈婚论嫁——也就是开花结果。

    

     古刹千年银杏大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这一套对付蕨类和苏铁还比较管用,对付白垩纪新兴的被子植物就不管用了——因为被子植物争夺资源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当被子植物兴起之后,银杏就不可避免走上了衰败之路。到五百万年前的上新世,银杏已经在北半球大部分地方绝迹,只在中国还有分布。这真是一场悲剧。

    

     然而,在它最终快要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人类又把它抢救出来,重新种遍了世界各地,这又是一场喜剧。在绝处逢生的幸福面前,它的名字在欧洲以讹传讹的历史,又算得了什么呢!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

     作者刘夙,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